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陵之战起因辨析刘韵叶公元前341年,"战国七雄"中的齐、魏爆发了马陵(今山东省郯城县马陵山)之战,这在《孙胺兵法》、《古本竹书纪年》、《孟子》、《战国策》和《史记》等古籍中均有明确记载,与公元前353年的齐、魏桂陵(今山东省菏泽市东北)之战判然有别...  相似文献   

2.
战国之初,晋国分为三,这三国成为这一时期政治军事斗争的积极参与者。关于韩、赵、魏三国在战国时期的活动,历来主要依靠《史记》和《战国策》中的记载去了解。而《史记》的战国部分矛盾之处较多,《世家》、《六国年表》和《列传》之间的不相吻合处,前人曾有过不少质疑。《史记》和《战国策》之间,亦有不相吻合处。这些疑点是研究战国史久欲解决的问题。自  相似文献   

3.
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书《孙膑兵法》《齐孙子》)中,《禽庞涓》一篇有云:"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禽庞涓。"事与《史记》所述不同。《史记》记齐魏桂陵之战未提及庞涓,记马陵之战则谓庞涓兵败自到,除时地不同外,"禽"与"自到"之差异颇为时人所注意。按禽字通作擒、捦,古  相似文献   

4.
<正> 《史记·货殖列传》有“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中华书局《史记》点校本,重点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之句,学界对其解释颇有不同。田久川先生在《史记译注》中说“因以汉都”是“因(之)以(建)汉都”的省略,并译为:“秦孝公和秦昭褒王治国于咸阳,汉朝籍此以建都城,还有建于长安附近的各陵县。”台湾庄万寿先生在《白话史记》中则译“因以汉都,长安诸陵”为“后来即为汉都长安古墓群的所在”。  相似文献   

5.
廉颇拔魏防陵、安阳地望考许作民《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二十四年(前275年)记载:“廉颇将,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此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记载:“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这是《史记》对赵将廉颇在公元前275年攻取的...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期齐、魏“马陵之战”的战地所在,史存争议。郭沫若的《史稿》持范县马陵说,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持濮县说,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纲要》持大名说。但三者统一的观点,即战地所在不出齐、魏两国接境之间(今河南、山东两省接界一线不远)。近年来又有“郯城马陵山”新说。如左牧的《马陵之战战地及起迄时间考》(《东岳论丛》1981年第6期,简称《左文》)王焕春的《魏、齐马陵之战在郯城马陵山》(《中国史  相似文献   

7.
中华书局点校本《续汉书·郡国志》在河内郡修武县下刘昭注曰:“史记曰:‘白起攻韩南阳,太行道绝之。’”针对“太行道”一词,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却断作“太行道”。(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昭王四十四年)二书标点有异,孰是孰非,值得一辨。 《史记·苏秦列传》中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太行”。《正义》释此“太行”为“太行山羊肠阪道,北过韩上党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郦生说汉王曰:“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复荣阳,据敖仓之粟,塞成桌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则天下知所归矣”。“蜚狐之口…  相似文献   

8.
本刊1988年第二期发表樊琪先生《马陵之战并非史实》以后,陆续收到一些有异议的来稿。去年9月下旬,海峡两岸学者集会山东临沂市,举行《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学术讨论会,并进行实地考察,认定山东郯城县马陵山为齐魏马陵之战的战址。消息见报后,一些学者仍持异议。这里特选发王重九先生《马陵之战不能否定》和樊琪先生《马陵之战再饶舌》两篇来稿,以参加海内外学者对马陵之战的讨论。编者认为,马陵之战之所以被认为是历史悬案,主要是古籍记载多抵捂,出土文物不足征,为了避免难以论定的争辩,本刊此后拟不再参加这个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晁福林 《史学集刊》2023,(2):141-144
先秦时期文献记载骑马射箭之事始于《战国策·赵策二》“武灵王平昼间居”条所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1)此后逐渐普及。其前尚未见到骑马射箭的记载。有关赛马之事的记载,最早者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载战国时期大军事家孙膑教田忌赛马“逐射千金”之事。^(2)汉时称赛马为“驰逐”,晚至清代,“赛马”之辞方大量使用。  相似文献   

10.
隋唐类书、古注所引《战国策》之“魏公叔痤病”“靖郭君善齐貌辨”二章佚文与今本明显非出自同一版本系统。《战国策·靖国君善齐貌辨》较《吕氏春秋·知士篇》几同复制,若《战国策》非袭自《吕氏春秋》,则相反之说和二者同源必具其一,那么《史记》关于《吕氏春秋》书成后“布于咸阳市门”的记载便不能成立。《春秋后语》乃晋孔衍据《战国策》和《史记》熔铸而成,但其所载“魏惠王死”“魏公叔痤病”二事皆无今本《战国策》点睛之笔的评论性结语。多种证据表明,今本《战国策·魏惠王死》等五章袭自《吕氏春秋》,其中《魏惠王死》一章吸收了《春秋后语》的成果,时间在安史乱后至宋初之间。  相似文献   

11.
略论楚境“东至于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楚境“东至于海”何浩关于战国时期的楚国疆域,《战国策·楚策一》“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章说:“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此说亦见于《史记·苏秦列传》.注释者多断定事在楚威王七年,110公元前333年...  相似文献   

12.
秦杜邮地望考亿里杜邮以秦国战将白起自刎处闻名于世,而其具体地望史书记载却不太一致。司马迁的《史记》本身已有矛盾,《白起列传》谓:“武安君(白起)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樗里子甘茂列传》却说:“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  相似文献   

13.
郇阳小考     
<正> 《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云:“(苏秦)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战国策》卷一四《楚策一》亦有类是记载。  相似文献   

14.
持战国土地买卖说的同志,依据有二:(1)《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的话说: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买卖”。(2)《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括“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其实,这两条史料都不足为据。 《汉书·食货志》虽然引用了董仲舒说商鞅“除井田,民得买卖”的话。但《战国策》、《史记》却只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各以差次名田宅”,根本没有土地买卖之词,就连班固本人,在同书中,也只是讲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同样不提土地买卖之事。再拿云梦秦简来看,其中“顷畔”、“盗徙  相似文献   

15.
何晋 《文献》1999,(1):108-135
《战国策》经刘向整理、定名,成三十三篇,《汉书·艺文志》亦著录如是.然此书至唐时似已有所缺佚,《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蒯通说韩信自立的一大段文字,司马贞《索隐》云:"案:《汉书》及《战国策》皆有此文."①而今本《战国策》无载.  相似文献   

16.
马洪良 《史学月刊》2007,(3):121-125
《史记》所载战国历史曾取材于《战国策》,学者对此多无异义。赵生群先生则认为今本《史记》与《战国策》所载多有差异,如人名不同者即有20条之多,意在否定《史记》对战国历史的记载曾取材于《战国策》。然今考之,这20条中,包含有28对"不同"的人名,其中14对本是同一人,其余的14对人名虽异但也各有原因。可见,《史记》取材于《战国策》之说不能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17.
南宋学者洪迈的《容斋随笔》(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和《五笔》共七十四卷)包括经史百氏、文学艺术、宋代掌故以及人物评价诸方面的内容,资料丰富,考据多为精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八许其“精博”,并说“南宋说部,终当以此为首”。不过,是书亦略有所失,今说如下:《随笔》卷二“秦用他国人”条:“魏国人公孙鞅……吴起……盖卫人也。”按:据《史记·商鞅列传》,公孙秋为卫人。《荀子·议兵篇》《战国策·秦策一》《史记·秦本纪》《商鞅列传》《新序·善谋篇》等据国,或称之为卫轶。洪氏以之为“魏人”,…  相似文献   

18.
“谁是孙子”质疑及其他──读田昌五《孙子里籍辨误》马里千《孙子兵法》和它的作者孙武,不载于《春秋经·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史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因间。……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1,J’嫔;胶生阿到之间,...  相似文献   

19.
"齐临菑十万户"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继海 《史学月刊》2005,(7):121-122
西汉前期,齐都临非常繁荣。《史记》卷52《齐悼惠王世家》曰:主父偃方幸于天子,用事,因言:“齐临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此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齐临十万户”等语,《汉书》卷38《高五王传》所记与《史记》相同。《史记》中还有一条关于战国时期临人口的材料,即卷69《苏秦列传》曰:“临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这是苏秦游说齐宣王的话。今本《战国策·齐策一》所记与此略同。由于中国古代关于城市人口的记载十分缺乏,没有其他材料可资印证,…  相似文献   

20.
肖振宇 《民俗研究》2001,(2):93-100
司马迁撰写《史记》多取材于民间文学,对此他有过明确的表述。如他在《报任安书》中,谈到其写《史记》的情况时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这里所谓的“放失旧闻”,主要指的就是民间文学。在《殷本纪》中,他说的更加明确具体:“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书》、《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