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潘世杰 《收藏家》2012,(11):79-79
据学中国金属货币铸造源于商周中晚期(公元前16世纪-11世纪),至今已历经几千年。到宋代(960年)以后,钱币铸造技术已经达到了极度成熟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邓晓 《中国钱币》2004,(3):58-60
希罗多德说货币是小亚细亚的古国吕底亚人发明的 ,他们“是最初铸造和使用金属货币的人 ,他们又是最初经营零售商业的人”① ,吕底亚人曾迫使当地爱奥尼亚人臣属于自己② 。于是最初流入希腊的便有可能是吕底亚发明并铸造的货币或受其影响而产生小亚细亚爱奥尼亚人城邦所铸造的货币。那么 ,作为生活在本土的希腊人他们又是何时发明出属于自己的货币的呢 ?古希腊货币的产生记载中说 ,古希腊发现的第一枚金属货币实物是由厄基那岛上亚哥斯王费当在位时发行的 ,时间是公元前 7世纪初。但该提法却出现了地理位置上的偏差 ,厄基那是位于萨拉米斯…  相似文献   

3.
货币,从它的发展进程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原始货币,一个是金属货币。从原始货币到金属货币是个经济发展过程,而金属货币由贱到贵,由贵到更贵,也是一个经济发展过程。是生产力发展,财富增大的结果。各国的起点不同,但发展趋势是一样的。例如我国是由铜到银,日本、朝鲜也是由铜到银,罗马也是由铜到银,罗马的铜币,在我国山西灵石县,曾有发现过,据说是罗马皇帝提比留和安敦在位铸造的,但有些国家则是由银到金,  相似文献   

4.
周祥 《钱币博览》2002,(3):25-31
中国钱币的研究,从传统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古钱,指用传统翻砂工艺铸造成的金属货币;二是机制币,指采用机器压制方法形成的金属货币;三是纸币。这三大板块在学术探讨上既互为独立,又相互联系,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货币制度、货币流通、货币铸造和货币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2001年中国钱币对这三大板块的学术研究主要动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钱样、雕母、母钱与样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金属货币长期采用铸造生产,直至清末引进西方机器制币工艺后,铸造法才告终结。铸造法是将液体金属浇注到具有与铸件形状相适应的铸型空腔中,待其冷却凝固后获得铸件的方法。货币采用铸造生产有许多优点:原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铸币形状与原设计接近;生产适应性强等。我国古代铸币工艺前期是特种铸造,即采用泥范、石范和铜范浇铸货币。据史籍记载,至迟在宋代,货币铸造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改用了母钱翻铸工艺,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也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6.
余丰辉  周铁铮 《中国钱币》2007,(4):41-42,33
衡制、平色是研究金属货币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清代西藏银币是否采用统一的货币计量衡制与平色说法不一。一说清代两藏地方政府铸造银币衡制均为中央库平,“两藏钱币自始至终所使用的衡制,与中央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7.
《安徽钱币》2006,(3):5-5
癸未年后,我偶从合肥古玩市场发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中央造币厂昆明分厂铸造的银质块币,售价上百元。其实,此币纯属臆造。当年,为挽救日益衰败的财政,民国政府发行过类似形状的金属货币,但不是银质,而是金质(封二)。此  相似文献   

8.
关于东周王畿内出土货币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剑 《华夏考古》2000,(3):58-66
洛阳是东周国都所在地,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确定,这里的商业十分发达,金属货币的铸造和流通使用都非常频繁.建国以来,洛阳出土的东周金属铸币极为丰富,其数量可达数千枚之多.其中大部分都为窖藏所出,极少数为遗址和墓葬中所……  相似文献   

9.
清代前期发挥作用的是白银、铜钱以及会票等民间自律货币并存的多元复合货币结构。清初废银论及萧条说,将白银作为社会衰败的原因,是从货币的职能和功能进行了片面的解读,白银的货币化表明中国的价值尺度实现了摆脱铜钱的根本转换。银钱比价的变动,决不是两者在供求上简单的数量关系,而是反映了基于金属货币的自然特质在质量不一、金属货币的非货币化前提下不同阶层货币占有的不均匀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从而出现"白银陷阱"。突破金属货币数量限制的尝试仅限于基于基层共同体和行业组织人的信任为基础的自律货币会票之类,一国一通货性质的信用货币创造机制由于缺乏制度改进在清代前期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锐角布卢氏涅金铭布币是先秦货币中的一种,对"涅"字的释读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本文认为"涅"为传递、流通之意,而所谓卢氏涅金就是卢氏之地流通的金属货币。  相似文献   

11.
明代前期钱法是宝钞与制钱并行,制钱虽是贱金属货币,但在朝贡贸易体系下,"世界货币"的属性导致其大量外流,而明代制钱的东流又对流入国的货币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西湖疏浚工程中出土的一批金属货币和宋钱。1955年浙江省博物馆向杭州市建设局疏浚西湖工程处,接收了一批金属货币,计重280斤。其中除1枚铁钱、数十枚近代铜圆、4枚清末双毫银币外,都是铜质钱币。据我所知道,解放后疏浚西湖  相似文献   

13.
机制币,听上去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用现代机器冲压铸造的各种金属货币。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它专指19世纪末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硬币。在清朝末年,它横空出世,完全改变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历史传统——“圆形方孔钱”,成就了一次币制改革的神话。货币史专家彭信威说,机制币带来的货币改革堪比秦始皇统一货币,秦始皇将刀币等等改变为圆形方孔,而这次机制币也将“孔方兄”送入了历史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14.
论西汉皮币     
在我国货币史上,用金属铸造货币,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期间就已经在各国正式出现。尽管在以后几个朝代由于政治、经济等影响进行过不同的币制改革,但金属货币始终充当着我国古代社会基本货币的角色。尽管如此,西汉武帝时以白鹿皮作为货币的绝无仅有的先例,因其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故仍有着自己独特的涵义。虽然,它只是昙花一现,但这种被称为中国纸币滥觞的皮币,在我国货币史上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皮币产生的背景、功用及其它诸问题作以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的平首金属货币中有一种燕尾布,面文作“桡比尚忻”^[1]、背文“七偵”^[2]:与之相关的还有被称为“连布”的布币.面文为“四比尚忻”,分别见于《货系》4175——4184、4185——4187号。目前学术界多数认为这两种货币是楚国在战国晚期铸造的货币,但是对于币文中的“(十斤)”字(为行文方便,以下用△来代替)却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本文准备讨论这个字及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十六国时期的金属货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时期是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并行的时期,但过去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乏,对于这一时期的货币制度存在着许多误解与偏见。近年来不断进行的科学考古发掘和相关研究成果的面世,为重新审视这一时期的货币铸造与流通情况提供了可能。目前已知至少在其中十二个政权中曾程度不等地流通过铜钱,因此,过去一些认为这一时期的北方基本不使用钱币的观点似需要有所修正。一些政权所铸造的钱币,在其他政权辖区内出现,表示其在扮演境内商品交换媒介的同时,还在跨境贸易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金银在现实生活中仍具有一定的货币功能,尤其是大额交易中,但其作用更多地反映在各政权之间的政治与经济交易中。对于在河西地区流通的外国金银币,目前的文献与考古资料尚难于得出肯定的结论,今后应引起研究者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梁洁 《中国钱币》2008,(1):44-49
“工”字银元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造币厂铸造的金属货币,是早期的革命根据地货币之一。今年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八十周年,笔者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调研情况,尝试着对“工”字银元的一些问题做更进一步的探讨。如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一、关于对“工”字银元的几种看法“工”字银元这个特定名称是1975年财政部和人民银行总行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以下简称“联合调查组”)经过实地调研、访问老同志、查阅历史资料后提出并确定的。由于文献资料不足的所限,有关“工”字银元的情况一直有多种不同的看法,整…  相似文献   

18.
寽的重量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寽是我国古代的重量单位。在战国时期,还作为金属货币的价格标度。但是,寽的实际重量究竟是多少?它在金属货币上的含义是什么?它和爰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供研究者参考。在古代文献中,寽通作?,爰通作锾。自汉代以来,人们大都把寽和爰混为一字。这种现象,直到清代学者戴震才开始指出:“锾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对迟缓,没有象三晋、两周地区以及齐、燕、秦、楚等国那样铸造过本国的金属货币。只是在楚考烈王灭鲁(前249年)前后,在原属鲁国的辖区内流通过楚国货币蚁鼻钱和郢爰、陈爰等金币。这已经是被无数考古发现所证实了的,是古史界和古钱界所熟知的事实。但自80年代以来,泉界出现了“鲁币”新说。主张春秋晚期的鲁国,已经出现了金属铸币。其说如能成立,在货币发展史上无疑将是一个重大突破。惜拜读后感到论据似乎不够充分,论证也嫌牵强。特就几点疑问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在现在青铜器的复制或仿制中常常使用"一模多器"技法。所谓"一模多器",就是在铸造青铜器时,仅制作一件器物模型,翻制多件外范,利用多件外范浇铸出形制相似的多件青铜器。通过系统分析商代的青铜器实物和铸范,发现在商代青铜器铸造过程中,部分器类的铸造也存在"一模多器"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