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近代史上,张勋是以一个复辟者的形象留在史册上的。张勋(1853—1923),字少轩,江西奉新人。在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进程中,张勋逆历史潮流而动,这一点已是历史的定论。不过,人们对张勋的了解和研究不够全面。当年孙中山就曾说过:"张勋强求复逆,亦属愚忠……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也。"[1]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认为张勋是"一个明显的传统拥护者","忠  相似文献   

2.
一提起张勋的名字,可谓妇孺皆知。张勋的出名,自然是因为1917年由他一手导演的"恢复帝制"丑闻,以及他手下冥顽不化的五千"辫子军"进京。其实,如果认真说起来,张勋的一生倒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他的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在腐败透顶的北洋军阀中间就是一个罕见的"异数"。张勋(1854-1923年),江西省奉新县人。原名张和,字少轩,号松寿老人,死后被  相似文献   

3.
晚年的张勋     
1917年7月12日,张勋发动的丁巳复辟丑剧失败后,在两个荷兰人陪同下逃到荷兰使馆避难.张勋的复辟行动曾得到包括段祺瑞、冯国璋在内的北洋军阀的积极支持.可是一旦张勋拥溥仪复辟,陷入“普天同愤”的火海中时,这些军阀一看风头不对,立即摇身一变转入到讨伐张勋的行列中.那个与张勋称兄道弟积极支持复辟的冯国璋,7月3日就以副总统的身份通电讨伐张勋“叛国”,还在万人大会上表示要与民国共存亡,并在南京乘机登上大总统的宝座.段祺瑞与张勋共同策划了解散国会,推翻总统的复辟计划,这时也自任讨逆军总司令,表示要为“再造民国”而讨伐张勋,并自行恢复总理职务,成为这次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最大投机者和最大受益者.对于冯、段等军阀首鼠两端,翻脸不认人的行  相似文献   

4.
一、对天发誓张勋拥兵逗留津门时,其野心已昭然若揭,大家都怀疑他有复辟之嫌。但当大家问到这件事时,张勋信誓旦旦地表示"决无此事"。见大家仍不相信,张勋对天发誓道:"我如果有此心,将来这一颗头颅必为利刃所断。"等他1917年7月1日凌晨复辟后,某公问他:"前日誓词,言犹在  相似文献   

5.
复辟失败以后,张勋搬到了北京方家胡同的一所住宅(据说那所房子原是清朝太监小德张的寓所)去居住。同年年底,我曾到那里去看了张勋一次。那天到他家里去会他的人很多,傍晚张勋准备了一席酒饭,留几个比较熟识的客人在他家里吃饭。那时张勋仍旧梳着大辫子,只是较我在徐州看到他的时候更加苍白了一些,精神也大不如前了。当晚张勋喝了许多酒,酒饭之间他谈起了复辟之役的事情时,曾谈到了康有为和梁启超。他诙谐地说:“康广厦(即康有为之字,号称长素)助我,梁卓如(梁启超之号,别署任公)讨我,这不能说是青出于蓝吧(按:梁启超为康有为的学生)。”张勋…  相似文献   

6.
沈淦 《文史春秋》2005,(4):38-44
袁世凯死后,"辫帅"张勋在徐州成立了"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阴谋为清室复辟。1917年6月,张勋以调停大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间的争端为借口,率领他的数千名"辫子军"进入北京,解散国会,逼走黎元洪。6月30日晚,张勋与康有为等人清宫召开"御前会议",于7月1日拥戴12岁的溥仪"登基"复辟,改民国六年七月一日为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易五色旗为黄龙旗,恢复清朝旧制,史称"张勋复辟"。张勋的倒行逆施立即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段祺瑞见利用  相似文献   

7.
提起张勋,人们都会想到他独具特色的辫子军,想起这位“辫帅”于1917年7月在京城上演的仅12天的复辟闹剧。但复辟失败后的张勋最终结局如何呢?这恐怕就鲜为人知了。一、逃入荷兰使馆张勋(1854—1923),原名和,字少轩、绍轩,江西奉新人。1917年6月,张勋率5000辫子军人京,于7月1日拥立清废帝博仪复辟,自封为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张勋复辟激起了全国各界的强烈反对,段棋瑞趁机于7月3日在天津马厂誓师,举兵讨张。7月6日段发布通缉令要“前敌各军严拿务获,尽法惩治,以早法纪而快人心”。12日,“讨逆军”分三路攻入北…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关于1917年(丁巳年)间军阀张勋率领军队进驻北京,拥立被辛亥革命推翻的清朝宣统皇帝溥仪重新“登极”,恢复“大清帝国”的复辟事件,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张勋复辟”。笔者认为,用“张勋复辟”的提法来表示这一历史事件,是不正确的。但目前不仅习惯上继续这样称呼,而且一  相似文献   

9.
穆特贲阿响应张勋复辟始末忒莫勒1917年7月1日凌晨,张勋在北京发动政变,把前清退位皇帝溥仪重新拥上皇位,宣告复辟。这一震惊中外的逆举,激起举国上下的反对。当月12日,以段祺瑞为首的"讨逆军"攻入北京,张勋逃入荷兰使馆避难,溥仪再次退位。这短短12天...  相似文献   

10.
1917年(民国六年)7月1日,张勋、康有为等数十人同人紫禁城,请出清废帝溥仪,在太和殿御座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久违的三拜九叩大礼,三呼万岁;并颁布“大权统归朝廷,定位大清帝国”等施政方针。史称张勋复辟。  相似文献   

11.
熊河水 《南方文物》2001,(3):112-113
张勋公馆座落在南昌市西湖区三眼井友竹花园7号,建成于1923年,内有两栋西式洋房和一栋平房,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院中广玉兰树遮天蔽日,常青的女真和爬山虎四周环绕,给喧嚣的都市点缀宁静。1938年1月6新四军军部从武汉迁驻张勋公馆,正式对外办公,指导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前线抗日。现张勋公馆由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管理使用。张勋(1854~1923),字少轩,号松寿,江西奉新人,行伍出身,北洋军阀。曾联名上奏请溥仪复位,带领“辫子军”炮制了“张勋复辟”,…  相似文献   

12.
张勋(1854-1923年),字绍轩,江西奉新人。他行伍出身,为人鲁莽急躁,早年投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门下。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期间,慈禧偕光绪帝仓皇出逃,一路上张勋不顾痔痛,率数千人马星夜勤王,护驾有功,从此得清廷赏识,破格升任禁卫军统领、奉军辽北总统、云南提督、甘肃提督,成为封疆大吏。辛亥以后,张勋一心复辟清室,他脑后那根象征封建余孽的辫子以及手下所率的几万名辫子兵,得以"辫帅"之称遗臭于世。  相似文献   

13.
郑磊 《文史月刊》2011,(12):21-21
1917年7月1日,北洋军阀、安徽督军张勋带领5000辫子军来到北京,把清朝最末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请出来,重登宝座,宣布“大清帝国”复辟。  相似文献   

14.
溥仪请胡适之去谈谈,自然去谈谈罢了,不想这位胡先生竟要求免除跪拜。这种要求,如果由张勋、徐世昌等提出,原极平常;今提出于胡先生,太觉突兀  相似文献   

15.
正"辫帅"是军阀张勋的外号。民国成立后,他和麾下一万多兵将都留着辫子,在操演一场复辟大戏的同时,也插入一出出与辫子有关的小戏。借根辫子骗美人都说英雄爱江山,也爱美人。张辫帅却是爱美人胜过爱江山,而爱辫子更胜过爱美人。著名女演员刘喜奎,扮相婀娜多姿,神韵颠倒众生。张勋很早就垂涎她的美色,欲纳她为  相似文献   

16.
1917年张勋、康有为等人主导的帝制复辟,主观诉求是要矫正一年前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问题,所要解决的问题与袁世凯一样,就是要重建一个权威的有力量的政府。从后来的事实看,张勋等人看对了病,抓错了药。国家体制从帝制变为共和,可能存在许多问题,政府的力量也确实受到相当程度的削弱。但是往回走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丁巳复辟犹如洪宪帝制一样,从反面夯实了民主共和的基础,也让中国人意识中残存的那些帝王意识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后,历经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北洋军阀政府盘踞北京等变故,最后蒋介石利用北伐战争胜利,建立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从此,北京改称北平。1928年6月,北平特别市政府成立,首任市长为何其巩。  相似文献   

18.
李喆 《安徽史学》2021,(2):89-96
1917年,北洋督军在“宣战案”政潮中前后活动的重心出现由“对抗中央”到“拒止张勋”的转向,这与张勋对督军的蒙蔽、算计及段祺瑞的时局主张有关.在此过程中,督军之于复辟也由认可转变为拒止.若横向考察督军内部的派别倾向,则知除段、冯两派外,还有若干“中间督军”,他们在政潮中的步调差异折射出北洋团体松散、疏离的趋向.回顾以往史著,多将种种阴谋加诸各督与段祺瑞,但在实际情形中,形势与人心往往令当局者有所瞻顾,单从阴谋角度解读,未必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9.
故宫,这座当年的紫禁城,在还住着“至高无上”的“皇上”的时候,就曾“挨”过飞机的轰炸。 1917年6月,军阀张勋借调停黎元洪、段祺瑞的矛盾,率领五千“辫子兵”到北京。  相似文献   

20.
张勋复辟失败后,出现了北方"安福国会"与南方"非常国会"对峙的局面。本文通过"安福国会"和"非常国会"的对比,就其合法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印证在中国建设和完善民主政治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有待于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条件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