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历史学家陈寅恪(1890-1969)的子女们回忆,1911年陈寅恪进入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后因学费筹措困难,于1912年短期回国,住在位于上海虹口老靶子路27号家中自修文史.这次回国,也是他第一次从欧洲回国.回到家中后,陈寅恪与其长兄陈衡恪之子封怀同住一室,尽管辈分不同,但陈寅恪只比其侄子大十岁.  相似文献   

2.
复旦大学创始人是民国知名学者马相伯,但真正把复旦大学从私立大学预科学院办成当时国立一流大学的,是马相伯一眼相中的美国耶鲁博士李登辉。这个不识中文的博士在出任复旦校长的二十三年里,把复旦这所濒临倒闭的民办公学,办成了一所中外闻名的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3.
1926年,35岁的陈寅恪结束了国外求学生涯,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长期以来潜心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这时,  相似文献   

4.
史学家陈寅恪,学识渊博,精通10余种文字,曾游学日、欧,在巴黎、柏林的各大学研究讲学10多年,西洋不少汉学家曾从其学。陈寅恪壮年即驰名中外,堪称史学泰斗,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编》、《元白诗笺论稿》、《唐代政治  相似文献   

5.
旷代草圣于右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仕 《贵阳文史》2007,(6):88-90
于右任(1878-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陕西三原县人,诗人,书法家,政治家。从小在私塾读经史,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25岁时中举。1906年在日本会见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上海创办《神州》、《民呼》、《民吁》、《民立》等报。于右任还是我国历经百年沧桑的著名高等学府复旦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复旦”的校名,是他1905年5月从《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撷“复旦”两字命名的。  相似文献   

6.
黄季陆     
黄季陆(1896——1985年)四川省叙永县隆乡人。早年曾在上海复旦公学中学部读书,与吴南轩(抗战时期任复旦大学校长)和罗家伦(曾任中央大学校长)均为同窗好友。1917年毕业于复旦,旋赴日本留学,毕业于庆应大学。1919年复去美国留学,先后获得美国威斯灵大学学士学位,美国俄亥俄大学硕士学位。又任加拿大都郎托大学研究员,并在加拿大办过“醒华日报”。  相似文献   

7.
邵力子     
邵力子,初名景奎,上学后,名闻泰、字仲辉。力了本是他办《民立报》时所用的笔名,取义于《后汉书》“游子天所弃,力子天所富”。1882年12月8日(阴历10月27日)出生在浙江绍兴陶堰。幼时随父宦游各地,受母教,六、七能吟诗,十余岁时能为文。1902年,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学习。1903年回浙江绍兴,旋赴杭州参加乡试,中第六十七名举人,其后两次辞官,立志救国救民。1905年到上海入法国天主教会所办震旦公学求学,结识正遭清廷通缉之陕西人于右任,成为一生莫逆之友。1906年,与于右任共同发起反对学校强迫学生礼拜及不许学习英语规定运动。由校长马良(相伯)组织学生离校,在吴淞口成立“复旦公学”,邵力子、于右任出任校董。  相似文献   

8.
1926年,35岁的陈寅恪结束了国外求学生涯,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因无家室,便住到了同事赵元任的家中,吃饭也在赵家搭伙,日常一些生活琐事也都由赵元任夫妇代管。陈寅恪对此显然很满意,他说:“我愿意有个家,但不愿意成家。”  相似文献   

9.
陈寅恪(1890—1969)是享誉中外的史学大师,历任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陈寅恪祖籍江西修水,自幼聪颖好学,有惊人的记忆力。他继承家学,博览群书,先后游学东西洋十余年,通二十余种中外古今语言。他在史学上的贡献,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划时代的。他所开拓的研究领域和指出的发展方向,广阔而明通,至今无人能出其右。本文从要具备扎实的治史功底、要具有高明的通识等方面探略陈寅恪的治史方法。  相似文献   

10.
16年前,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经出版即在知识界、文化界激起强烈反响。尘封多年的陈寅恪一时成为焦点人物,并开始由学界走向普通公众。10年前,《陈寅恪集》终于由三联书店推出。首先与读者见面的是《柳如是别传》,首印1万册,短短数月间销售一空,不得不加印——"陈寅恪热”丝毫未见消退。  相似文献   

11.
正罗家伦(1897—1969),"五四"时期的主将之一,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求学于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是蔡元培的学生。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  相似文献   

12.
正罗家伦与顾颉刚相识于"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1916年夏,北京大学在上海招考新生,24岁的顾颉刚报名应试,随即被录取。他于秋天负笈北上,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与他同年入学的还有傅斯年。1917年秋,毕业于复旦公学的罗家伦通过北大的新生考试,于这一年秋升入北京大学,主修外国文学。  相似文献   

13.
正马相伯(1840-1939),原名马志德,又名若瑟、钦善、建常、绍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芗伯,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江苏丹阳人。中国著名教育家,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爱国人士。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为其弟子。5岁入塾读书。12岁入圣依纳爵公学,继入小修院、大修院,攻读法文、拉丁文、希腊文,以及哲学、神学、数理和天文等学科。1870年,获神学博士衔,加入耶稣会,授司铎神职。后调任徐汇公学校长兼教务长,讲授经史子集,研究哲学、数理及天文,译著《数理大全》等书百卷。1876年,因自筹白银2000两救济灾民,遭教会幽  相似文献   

14.
陈寅恪1931年发表的《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责任》一文,尽管常被学界引用,但此文言简意赅,实值得仔细研究。其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是国民政府北伐之后将清华从一所民国初年成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制为一所国立大学,学校的制度和学科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陈寅恪此文正反映了这一变革过程中对中国学术的反思和对清华发展的总结与期待。一方面,陈寅恪在到清华任教多年之后,其背负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使得他非常看重民族与学术的独立;另一方面,他又不忘以他在海外游学多年的观察来评判中国学术过去从旧学到新学的转变中所存在的得失,对中国学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反思性看法。  相似文献   

15.
《文史月刊》2013,(10):45-45
胡适年长季羡林10岁。对季羡林而言,胡适既是"有知遇之恩的恩师",也是可引为知己的良友。 1944年,季羡林因二战被困德国,听说陈寅恪先生正在英国就医,连忙给陈寅恪写了一封致敬信,并附上发表在哥根廷科学院集刊上用德文写成的论文,汇报自己十年来学习的成绩。陈寅恪很快回信,问季羡林愿不愿意到北大去任教。季羡林立即回信同意。于是,陈寅恪将季羡林推荐给了当时的北大校长胡适。胡适欣然接受了这个三十岁出头的无名留学生。  相似文献   

16.
严复的教育生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皮后锋 《史学月刊》2000,66(1):54-62
1880年起,严复总办北洋水师学堂凡20年,培养了一大批海军人才,为中国海军的近代化作出了贡献。1906-1912年间,严复还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复旦公学、北京大学等校校长,对旧式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按自己的思想主张组织教学和管理,为这三所学校以至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严复的办学经历,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关系的复杂及教育救国之路的艰难与曲折。  相似文献   

17.
赖晨 《文史天地》2013,(9):32-34
严复是老资格的"海龟",早年学习海军留学英国,学贯中西。他从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归国后,一直在文教界发展,除了短暂在新闻界、实业界、政界呆过,大部分时间在学术界谋生。他先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俄文馆、京师大学堂(即北大前身)、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前身)、安徽师范学堂教书谋生,其最高职务是北京大学校长,就是这个职务也没做多久就被教育部辞退了。那么,这个才高八斗的启蒙大师,为何  相似文献   

18.
10月1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到西藏民族学院进行调研,看望慰问师生,并转达了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同志对全校师生的亲切问候。坐落于陕西咸阳、渭水之滨的西藏民族学院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也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西藏公学",196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经过56年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冒效鲁诗案——兼论《围城》人物董斜川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8月,“游学欧洲”的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杨绛(原名季康)夫妇,抱着小女钱瑗,乘法国邮船阿多士Ⅱ(AtbosⅡ)回国。这时,原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的冒效鲁(原名景璠,字孝鲁、效鲁,以字行,号叔子),与妻贺翘华,  相似文献   

20.
正1917年1月4日,从欧洲游学回国不久的蔡元培,力排众议正式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当时的北大鱼龙混杂、乱象丛生,决意教育兴国的蔡元培从严肃校纪、整顿校风入手,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脱胎换骨的变革。而破除陈规陋习,延聘具备真才实学,且富有革新观念的人来校教学,成了蔡元培"千头万绪"中的当务之急。当时,北京大学正空缺了一个关键职位——文科学长。与蔡元培早年相识的、因主办《新青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