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鼐与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说起来纯属偶然,以1948年时夏鼐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或许与当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选举扯不上关系,他只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一名普通的副研究员,一个偶然的机缘却使他与第一届院士选举产生了联系。1947年初夏,完成北京大学复校工作,托着疲惫身躯的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先生要去美国医治高血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06,(2):87-92
蒋频,1963年1月生于浙江富阳,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自幼学书,潜心三十年,擅长书画,其书法自晋唐入手,后探宋人尚意之趣,又取汉魏雄强奔放之势,任情挥洒。随意率真,既具扎实的传统功力,又富清新的现代审美意趣,八法互用,变化莫测。他曾在旅游等部门任职,1990年起任浙江富春江书画院院长。2000年辞去公职创办了浙江皓瀚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同时他又是西冷印社的社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委员会委员、浙江民建书画院院长、杭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当代中国画院副院长、浙江省民营企业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中国文化研究会艺术研究…  相似文献   

3.
邹瑜 《百年潮》2009,(4):23-25
1994年12月9日,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系主任曹建明走进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政治局领导讲授了一堂法制课.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央政治局的首堂法制课.  相似文献   

4.
华夫 《文史月刊》2004,(6):20-21
1945年秋冬.由地下共产党员赵宗复请示筹办.经当时教育部批准备案,由省教育厅直接管辖.享受国家师范生待遇的中等专科学校——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正式复校了。  相似文献   

5.
琚小飞 《文献》2020,(2):45-54
文溯阁《四库全书》自送往入藏时即已有撤改之举,直至嘉庆十二年补函工作结束才最终成帙。整个撤改书籍的过程非常繁复,学界研究关注多集中在文溯阁书的两次复校,而对不同时期的撤改着墨较少,特别是复校开始前和嘉庆八年续缮书籍之前对阁书的抽换,这是文溯阁书得以完帙的关键。同时,阁书的撤改直接导致某些书籍的进呈本与阁本内容相异,甚至各阁本之间亦有不同。因此,追溯各阁书籍异同时,切不可一味认定是底本撤换而致。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80年代,我在偏僻的苏北小城,曾彦修同志在首都北京,本没有一点儿交集。把我们联系起来、并最终成为忘年交的是张闻天。1976年,淮阴师专以南京师范学院淮阴分院的名义复校,我在中文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并承担了创办学报的重任。我了解到张闻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颇有作为但鲜为人知,加之他在我家乡去世,我深为同情,遂确定把"张闻天早年文学活动"作为我的研究课题。我心存一种期望,做好这个别人没有做过的题目后,  相似文献   

7.
从1957年反右派运动开始,康生就插手中央党校,干了很多坏事。“文化大革命”中,他又伙同林彪、江青、陈伯达变本加厉地残酷打击迫害党校的同志,弄得人们敢怒而不敢言,中央党校成了重灾区。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中央党校。由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兼校长,副主席汪东兴兼第一副校长,胡耀邦同志任副校长,实际主持日常工作。胡耀邦受命于历史大转折的时候,要把被“四人帮”颠倒了的是非颠倒过来,任务艰巨。当时客观形势要求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有胆有识地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党中央决定把复校后的中央党校办成…  相似文献   

8.
张春桥的秘书何秀文,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法律系,是我(时任《解放日报》总编辑)大学时期政治法律系同届的校友。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时,复旦大学法律系与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合并,因此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人民大学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高等院校,在历史学领域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作为前身的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曾设有史地系,史、地并重。人大复校以后,有专职教师讲授历史地理学课程。本世纪初新建立的历史地理学专业,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学、特别是清史研究当中,蓬勃发展,形成一支精干的专业队伍,故于2016年12月6日在历史学院成立了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0.
张春桥的秘书何秀文,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法律系,是我(时任《解放日报》总编辑)大学时期政治法律系同届的校友。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时,复旦大学法律系与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合并,因此我们成为校友。  相似文献   

11.
一、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文苑英华》是北宋所修四大部书之一,完成于雍熙三年,因勘修质量较差,没有刊行。景德四年,又做了“芟繁补缺”工作,大中祥符二年,再次组织人力复校,但是否刊行,没有记载。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刻本,是南宋宁宗嘉泰元开離,嘉泰四年雕毕的周必大刊本。周必大在刊刻这部书之前,特别让他的门生胡柯、彭叔夏等进行校订,凡所是正,随文注出。其后,彭叔夏将这些散在本文中的注,择出录出,“以类而分,各单数端”, “原注颇略,今则加详……勒成十卷,名曰《文苑英华辨证》” (见《文苑英华辨证序》)。  相似文献   

12.
追忆袁永熙     
袁永熙与陈琏结婚时合影袁永熙同志离我们远去了,我的心中特别悲痛。我和他有许多共同的经历,同是右派,同病相怜,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他的身影和音容笑貌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令我难忘。1946年3月17日,西南联大学校的学生3万多人,为“一二·一”殉难四烈士出殡后,“一二·一”运动胜利结束。5月4日,西南联大也宣布结束,三校师生2000多人北上复校。当时西南联大存在三个中共党支部,都分别直属省工委领导。一支部(即民主青年同盟一支)有党员21人,领导人是袁永熙和王汉斌;二支部(即民主青年同盟二支)有党员19人,领导人是我和陈彰远;(两个支部共有…  相似文献   

13.
问题的提出“文革”结束后,我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党校工作。1977年9月中央党校复校开课时.我任哲学教研室主任。党校校长和第一副校长暂由华国锋和汪东兴两人兼任,但主持全部日常工作的为副校长胡耀邦。课程安排,第一是哲学课程。课程结束时我作专题报告,时值1977年9月底。这是我第一次登上中央党校讲台。我的报告着重讲“两条战线斗争”问题,即既反对  相似文献   

14.
1946年夏天,我从西南联大分配到北京大学政治系念书。当时国民党的力量很强大,在北京大学开展学生运动很困难。一是汪伪时期北平的大学学生,经过北平临时大学甄别后,有一部分分配到复校后的北京大学。他们当中只有少数中共地下党和民主青年联盟(简称"民联")的同学,在日伪时期统治很严,不容许学生公开集会和成立社团,没有搞民主运  相似文献   

15.
正1945年上半年,北大的教授们,虽然处在西南边陲的昆明,仍不停地听到各种渠道传来的日本要不了多久就要战败的消息。就在他们满怀喜悦地期待胜利到来和北大回迁复校的时刻,又传来了校长蒋梦麟出任行政院秘书长的消息。他们对此不解、不满,然后又满心期望、极力争取胡适回来出任校长,他们甚至以"火德三炎,非先生德望无以济事"来表示期望的心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将为《劳动合同法》付出代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董保华看来,一部意在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最终给劳动者带来的可能是伤害对自己被贴上"资方代表"的标签,董保华有些愤怒。"我只是出于一个学者的良心发表自己的看法,绝对不是代表资方,也不代表任何一方。"《劳动合同法(草案)》课题组成员、华东政法学院董保华教授说。  相似文献   

17.
进山中学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1922年在太原建校,建校初期,在学生中即有了中共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1941年,在晋西复校时,由地下党员赵宗复同志任校务长。1945年3月,我受地下党组织的派遣到校协助宗复同志作学运工作。我的公开身份是同志会分会专职副主任特派员,赵宗复兼主任。从日本投降到太原解放这一期间,正是白区进步势力和反动势力斗争最复杂最尖锐的时期,在这短短的三年多时间,进山师生被阎特务机关杀害的有梁维书(进山东分校主任)、韩健民、刘鑫、卫吉祥和学生乔正、李建唐、王麟庆、赵一英(女)等。…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代中期,贵州大学和贵阳医学院先后创建;抗战期间,大夏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湘雅医学院等校迁黔复校,一时间贵州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名家学者基苹于黔,大大推进了一向闭塞落后的贵州文化教育的发展。规定居台湾的张志韩先生任贵州教育厅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台湾《黔人》杂志,总编辑李永久先生1985年采访张志韩先生的文章,对张氏生平作了介绍,摘叙如下。张志韩先生是贵阳人,生于1900年(庚子年)。早年就读于贵阳南明中学。在班上是高材生,每试必冠同传,每学期都保持甲等第一名,是南明中学的学生会长。当时正值“五…  相似文献   

19.
傅斯年先生与明史专家郑天挺先生为北大同学.傅先生于抗战胜利即代理北大校长,时郑先生任北大史学系教授兼秘书长,且负责接收校产及筹备复校。傅、郑的交谊傅斯年先生与郑天挺先生系北大五四时期国文系同学,傅1919年毕业,高郑一班。郑先生自1933年起任北大中文系教授兼秘书长。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亦在北平,傅先生又在北大史学系教课,故与郑先生时相往来。1938年,史语所亦与北大同迁至昆明。北大与清华、南开一起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但各校仍有独立系统存在。中研院、史语所亦在昆明,因傅先生关系,与北大异常密切,形同一…  相似文献   

20.
赵大莹 《文献》2020,(2):55-66
本文以惠泽霖《北堂图书馆西文善本目录》著录的题识信息为基础,结合部分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旧藏档案、埃武拉公共图书馆档案和来华传教士信件等资料,通过对乾隆朝以前北京东堂的创设和变迁情况的梳理,可知东堂藏书空间的变化。将惠泽霖著录、高华士整理部分藏书题识,与现存藏书比对与复校,对题识内容进行了分类、翻译和分析,展现出清中前期东堂藏书收集、管理与利用的历史,以及东堂藏书的专题特色与流动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