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7年夏,陈洁如离开蒋介石赴美求学。旅美时期,她陆续给张静江、朱逸民夫妇写了一些信件。从这些信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陈洁如在美时的处境和心情,同时还可以了解此时期陈洁如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这些信函对研究蒋介石与陈洁如的生平及其关系均具一定参考价值。现将我馆所藏陈洁如几十封信件中有关蒋陈关系部份内容摘编公布,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
公司的主要人物南京江南汽车公司,是一个典型的官僚资本企业。这个公司的主要人物,最初是张静江(人杰)、吴稚晖(敬恒)、李石曾(煜瀛)等。这三个人都属国民党右派。吴稚晖以清客姿态追随蒋介石,自比为大观园中刘姥姥。张静江在1921年与蒋介石共同搞过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中的恒泰号经纪人组织,经济上帮助过蒋介石。他出身于浙江吴兴的大地主家庭(南浔镇庞、张、刘、邱四大家之一),清朝末年在法国开古董店时,曾经支援过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元老。  相似文献   

3.
张静江评析     
张静江是一个在中华民国史、国民党史甚至中国革命史上都颇有影响的人物。他是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二至六届中央监察委员,二届二中全会上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曾历任广州、武汉、南京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建设委员会主席、浙江省主席等要职。他既曾追随孙中山大力赞助国民革命,又与蒋介石关系极为密切,助其攫取党国最高权力。他功过兼有、情况复杂、单色一笔很难勾画其全貌。而以往史书对他多以“国民党老右派张静江”一语带过,缺乏全面深入的考察、研究。本文拟对张静江其人作一初步研究、评述,以期引起史学界同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在国民党党内威望极高,孙中山称其为"革命圣人",并手书"丹心侠骨"四字相赠;蒋介石尊其为"革命导师"……一个人的威望,不是平白无故就有的,但凡具有崇高威望的人,都是因为身上拥有某种或数种能令人敬服的人格魅力,具体到张静江身上,其人格魅力有多种,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5.
郑正秋与中国话剧复兴[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正秋与中国话剧复兴[中]谭春发在《黄金与美色》之后的第4个月,郑正秋编演了《阶级刀》(1920·4)。该剧共分3幕,描写一个贫穷的农家女,不甘心受人歧视的地位,但是又找不到出路。有一天她突起奇念:嫁给贵族做少奶奶。出嫁之后,她的父亲为了保持住既得的...  相似文献   

6.
<正>汪曾祺是当代文学家,也是一位慈爱亲和的长辈,他多次发掘、提携文坛后辈,并与他们结成忘年之交,萌娘就是其中之一。结缘《秋天的钟》汪曾祺认识萌娘缘于她写的散文《秋天的钟》。那年,汪曾祺已过了70岁,萌娘年龄正好是汪曾祺的一半——35岁。《秋天的钟》发表于1991年七、八月合刊《人民文学》,汪曾祺看到后,特别赞赏,并且热情地向别人推荐,说她的文章“好像是闷热的天气里吹来一阵小凉风”。  相似文献   

7.
凡是看过电影《古都春晓》及电视剧《平津决战》、《开国大典》的人,都知道傅作义有一个中共地下党员的女儿,名字叫傅冬菊,她在父亲傅作义任职国民党  相似文献   

8.
《论<碛砂藏>》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文物》1984年第8期杨绳信同志《论<碛砂藏>》一文,获益不少,唯觉文中尚有若干可以商榷之处,谨提出如下。一、关于吴氏八娘。杨文所引端平元年(1234年)吴氏八娘愿文中说"自身本命壬寅五十三岁",似不可能如文中所云"尚未出阁"。"壬寅"是淳熙九年(1182年),到端平元年,吴氏八娘虚龄五十三岁,再到淳祐五年时,她已六十四岁,垂垂老矣,作者问她"是才出阁还是再适",显然很不相  相似文献   

9.
电影《战上海》反映的是解放前夕解放大军兵临上海,与国民党军激战,最后解放上海的经过。影片上演后,轰动一时,影响颇大。其中有个重要的角色,即上海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刘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创作原型就是本文作者刘昌义。当然,《战上海》作为电影艺术,所塑造的“刘义”并不同等于真实的刘昌义。现在本刊发表刘昌义回顾自己坎坷一生的回忆文章,可使读者对作者本人及当时的情景有一个较为全面真切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蒋豫生 《古今谈》2009,(3):54-56,59
何子恒生于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的农历十二月廿九日。父亲何仰韩去世之前,曾向东家张静江托孤。尔后,11岁的子恒与大哥思敬一起到上海的张家店里当学徒。这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到上海环球中国学生会中学和创胜明智大学(犹太商人哈同所办,免收学费)参加学习。1921年,进入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当计算员。因向往作家,他业余翻译,向《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投稿,得到该报主笔张东荪的青睐。1923年进入时事新报社任要闻版编辑和《学灯》副刊撰稿员。  相似文献   

11.
娘花     
侗家为哪样要在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架桥修路、吹芦笙、斗牛呢?老年人经常兴高彩烈地讲起一个动人的故事。为民除害从前,在偏僻的侗家山寨里,住着一户人家。两老口只有一个女儿,她聪敏过人,长得象鲜花一般,人们都叫她娘花,两老口认为这名字有意思,也就叫她娘花了。娘花的补老有一身好武艺,他喜欢女儿才智过人,爱如掌上明珠,把自己的武艺统统传授给她。娘花长到十五岁,补老的十八般武艺都精通了。山寨是个坡高缺水的地方,寨子对面不远的石山上,有个烟  相似文献   

12.
革命老人张文秋,今年98岁了。她是毛泽东主席的双重亲家,两个女儿刘思齐和邵华,与毛泽东的两个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结婚,被人们传为佳话。她自己很早就投身革命,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几乎经历了中国革命的全过程。她曾为革命出生入死,两次坐过国民党的监牢。她的第一个丈夫刘谦初牺牲在国民党的屠刀下,第二个丈夫陈振亚被国民党军阀盛世才毒死在新疆医院。她的大女婿毛岸英1950年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她的亲兄弟张振鳌和张振武也都是革命烈士。张文秋老人1983年自中组部离休后,一直笔耕不辍。她耳聪目明,文思敏捷,记忆力很好。每天伏案写作,先后写成记述她革命生涯的回忆录《踏遍青山》,以及20多万字的著作《亲家》,并分别由广东教育出版社、海南出版社出版。不久前,她又出版了一部《毛泽东亲家张文秋诗影选》。在庆祝建党80周年之际,本刊派出特邀记者来到北京西山一个谧静的小院里看望老人,并与老人的外孙毛新宇就老人的革命经历及其写作情况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3.
楚天 《神州》2003,(12)
9月9日,站在法庭上听候宣判的尹冬桂,曾经是湖北省综合实力十强市(县)——枣阳市的原市长。一个从农家女成长起来的“女强人”,如今因以权谋私收受贿赔而沦为阶下囚,“落马”在仕途一帆风顺的50岁这一年。她在《忏悔书》里写道:“希望自己倒下去的案例能唤起更多人的清醒,提醒他们遵纪守法,从我身上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14.
1927年4月 5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申报》等上海大报都以显著的位置,刊登了陈独秀和汪精卫发表的《国共两党领袖联合宣言——告两党同志书》(简称《宣言》)。《宣言》称: 只有不愿意中国革 命进展的人,才想打倒 国民党,打倒三民主义。国民党“决无有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 我们应当站在革命观点上,立即抛弃互相间的怀疑,不听信任何 谣言,相互尊重,事事商 协,开诚进行,政见即不 尽同,但根本必须一 致。 然而,这个史称《汪陈宣言》的油墨未干,7天之后,就被蒋介石抛弃了,他突然在上海动手,悍然发动了…  相似文献   

15.
吴祖光自20岁时写出第一个剧本后,在文化界就富有文名。《新民报》创办人陈铭德慕其盛名,请他来上海担任《新民报》副刊《夜光杯》主编。吴祖光痛恨国民党的腐败专制祸国殃民,现在有了阵地,自然不会放过揭露国民党的机会。1947年2月上旬,吴祖光收到一封署名“愚者”的讽刺诗。诗是根据国民党党歌(也是中华民国的代国歌)改编的,题为《冥国国歌》,诗云: 战神土地,污党所宗; 以建冥国,以进“大同”。 兹尔多事,惟民前锋, 昔也非观,主义是出祟(原注:别读为崇,以谐其音)。 世人似蛹,毕 毕终。 异心亿得,动辄死终。 …  相似文献   

16.
1928—1937年的张静江赵兴胜(一)张静江,原名人杰,浙江吴兴南浔人,著名的国民党右派分子。1927年积极支持蒋介石的反共活动,“朝夕与总司令商讨清党大计”,是“四·一二”反共事变的主要策划者,被蒋介石称为“革命导师”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负责...  相似文献   

17.
正1970年代中期,北京电影制片厂根据作家黎汝清小说《海岛女民兵》改编出品了一部著名电影《海霞》,讲述同心岛上贫苦渔民1949年前后与封建渔霸和国民党特务斗争的故事。有人说,《海霞》有地角女民兵连的影子。一来,地角,位于北海西面的尽头,地形呈三角形凸出于海面,与该片的外景地之一钦州犀牛角海边(三娘湾)两两相望;二则,电影《海霞》是文艺作品,源于生活  相似文献   

18.
一 为革命,毁家纾难 张静江,浙江省吴兴县南浔镇人,祖父、外祖父以经营丝业起家,家境十分富有。当时,南浔有刘、张、庞、顾四大巨富,当地人称之为“南浔四象”或“四大金刚”。张家就是“四象”之一。其父张定甫于1896年为年仅20岁的张静江捐得一个清朝道员的官衔。1902年,清朝官员孙慕韩(宝琦)出使法国,张静江以道员的身份有幸随从。出生于经商世家的张静江到巴黎的第二年,在父亲30万元的资助下,办起了一个通运公司。公司以经营“茶、丝、绸缎、地毡、漆竹牙器,以及其他名贵的古董、字画、金石、玉器等等,无所不…  相似文献   

19.
孟繁忠 《湖南文史》2012,(11):39-39
张继(1882—1947),字溥泉,河北人,国民党元老,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早年加入同盟会。1935年11月1日,爱国志士孙凤呜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大礼堂前刺杀汪精卫时,很多高官吓得屁滚尿流,张静江滚在地上,孔祥熙一个劲地往汽车底下钻……  相似文献   

20.
胡金兆 《炎黄春秋》2010,(11):79-79
<正>读《炎黄春秋》今年第8期王红领《"京剧革命"与李琪之死》一文,对李琪同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深为敬服。而就所谓的"京剧革命"种种,愿就所知补说一二;当时我在中国戏剧家协会《戏剧报》工作,很多事是亲历。江青的"京剧革命"是有批有树,两手交替。早在1962年她就开始抓批《李慧娘》、《谢瑶环》等,直至批《海瑞罢官》,罪名一律是反党。1962年秋,我在办公室曾接到中央办公厅一个电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