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攀登》2015,(4)
历史上丝绸之路青海道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国家实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战略为促进该区域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借助"点—轴"理论,在分析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构建了"点—轴"模式的丝绸之路青海道旅游空间开发格局,并相应提出了一些旅游开发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今天之所以把“青海道”纳入题目,是因为“青海道”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与西域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对青海湖周边以及海西州的历史文物研究较少,对“青海道”的认知也不够充分。最初“丝绸之路”申遗时,我们对陕西、甘肃、新疆等地都有涉及,却未纳入青海和宁夏两个省区,反映出当时对“丝绸之路”的认知尚不全面,目光仍然局限在主干道上。“丝绸之路”应当是一种“路网式通道”,而非单一的贸易线路。其中的中国路段除河西走廊主干道之外,  相似文献   

3.
正青海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盛衰兴替是丝路交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近代以来,关注、研究青海道者可谓代不乏人。回顾、反思青海道的命名、起源与历史地位、演进过程、交通网络及功能等主要研究成果,展望青海道研究的未来途径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藉此可以夯实研究基础、拓展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名的丝绸之路主干道研究甚多,并且已基本上得到国内外学和公众的认可.但丝绸之路的另一条主要线路——河南道,至今仍鲜为人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是丝绸之路河南道主干线经过的主要区域。自前凉至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河南道甘南段由东南向西北,沿岷江和白龙江河各西行,经大夏河或黄河于道河谷,斜穿甘南全境.连通了四川和青海,成为连接沙漠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对西北、西南和藏区的政治、经济、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因之,甘南在丝绸之路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阎璘 《中国钱币》2001,(4):40-40
丝绸之路青海道是我国古代沟通东西方贸易的一条著名古道,秦汉以前习称“羌中道”。汉唐以后随着东西方贸易的不断增大,青海道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了显赫地位。近年来,在青海道沿线发现了大量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经济往来的珍贵文物和重要遗迹,尤其是2000年在乌兰县又出土了一枚东罗马金币,该币现藏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唐朝与宋代初年的灵州,是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枢,也是丝绸之路灵州道穿越的大都市。唐宋时期穿越灵州有两条道:一是唐太宗时期的“参天可汗道”,即回鹘道,它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太宗平定突厥民族后,漠北各民族要求开通“参天可汗道”,以实施与中原的交往与贸易。唐太宗亲往灵州会见铁勒诸部首领,并赋诗勒石以记其事。在平息安禄山叛乱的过程中,唐肃宗以灵州为大本营,丝路灵州道仍起过重要作用。二是宋代初年的长安凉州道。晚唐、五代与宋初,由于长安凉州道受阻,灵州道成为中转、集散的交通枢纽。灵州道有两条走向:灵州凉州道是捷径,灵州甘州道走草原丝绸之路。宋夏对峙后,灵州道受阻,西域、中亚向宋朝的朝贡改道,秦州路取代灵州道。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青海段交通线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漠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都从青海通过,青海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青海道南段由四川溯岷江、白龙江而上至甘肃迭部卡坝古城或岷县,然后经过隋河源郡或务隆河、洮河至茶卡或伏俟城;西段主要沿柴达木盆地南北至若羌或敦煌,将吐蕃与河西走廊连接起来;北段主要经过扁都口通河西走廊、蒙古高原。唐蕃古道由枫林关至鄯城后,分两道至吐蕃,一条经吐谷浑衙帐入吐蕃,另一条逾日月山经黄河沿至吐蕃。  相似文献   

8.
《攀登》2015,(6)
青海既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通道。省会西宁作为青藏高原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上地位特殊、大有可为。设立国家级海湖新区,使之成为连通东西、纵贯南北的重要节点,从而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效应,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北省区城市之间以及同中西亚国家深度合作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书讯     
正杨富学主编《丝路五道全史》,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于2019年12月出版,分上中下三册,全书110万字。该书为通史性丝绸之路史著作,通过对陆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包括唐蕃古道、茶马古道)、草原丝绸之路(包括"回纥道")和东北亚丝绸之路"丝路五道"的全面梳理,旨在反映历史上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强调丝路五道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和总体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0.
阿朝东 《文博》2010,(3):72-76
青海位于中原、西域、北方草原民族等文化圈的交融地带,出土了大量的隋唐时期联珠纹饰样的文物,生动地反映了隋唐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萨珊联珠纹在青海地区的流行,对研究隋唐时期中、西亚文化在青海的传播发展,以及"丝绸之路青海道"在中西交通史上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大通道,也是古代中国与亚欧大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通道。20世纪90年代的学者根据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不同地域和环境,将原来所说的丝绸之路分别冠名为"绿洲丝绸之路"或"沙漠路",把途经北方草原的路冠名为"草原丝绸之路",把途经海上的路冠名为"海上丝绸之路",把云南进入缅甸、印度的路冠名为"西南丝绸之路"。我们这里所说的丝绸之路,是指传统意义的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也称沙漠路)。穿越宁夏境内的就是绿洲丝绸之路,依丝绸之路的分段和走向,宁夏境内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  相似文献   

12.
汉代文献涉及边疆与民族问题的历史记述中,出现"秦胡"与"秦虏"身份。"秦胡"、"秦虏"称谓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民族意识,亦包涵更多文化信息。所谓"秦胡"之"秦"与"秦虏"指代的身份,涉及中原民族与西北草原民族融合所形成的人群。分析"秦胡"与"秦虏"的民族构成与历史表现,有益于深入认识当时的外交史、军事史与民族关系史。丝绸之路多民族共同开通与维护的历史真实因此能够更为明朗。丝绸之路交通史的若干情节,也可以通过相关讨论得以澄清。  相似文献   

13.
正自1877年李希霍芬在《中国》中提出"丝绸之路"以来,吸引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学者的持续关注,并逐渐形成的"丝路学",成为"涵盖了文化、历史、宗教、民族、考古等人文科学,以及地理、气象、地质、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汇聚了众多学科、综合研究多元文化的学问。丝路学来自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性的文化概念的提出,并且最终得到了国际社会与学术界人士的共同认可。"~(1)亦即,中外学者从阐释"丝绸之路"元概念出发,围绕"中国与世界古今丝路关系"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研究,旨在探索丝路多元文明的交往规律、丝路伙伴关系的相处之道,以及丝路难题的破解之策,故而形成了由文明交往理论、国际关系理论与全球治理理论组成的丝路学研究的学理基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丝路学,既是文明交往学,也是国际关系学,还是全球治理学,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青海到甘肃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随着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正式修建,为重展丝路雄风,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2006年西北五省旅游协作会议于近日在西安举行,陕西、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北五省将联合起来共同携手,形成跨区域合作,强势打造"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品牌,共同提升西北地区的整体形象。西北五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数量多,如唐蕃古道旅游线、青藏铁路旅游线、黄河风情旅游线及自驾车、徒步探险、登山等旅游项目。古老的"丝绸之路"的开拓,使中国、印度、希腊、波斯等文明相互融合,同时加强了汉族和西北边疆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使中国的民族文化习俗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形式,成为西部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精髓。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大西北的主要旅游路线,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和建设,基础设施正在完善,已经成为中国诸多旅游产品中极具吸引力的一条主题线路。古老的丝绸之路如今依旧绽放魅力,神奇美丽的大西北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业的热点。国内外旅游者的至爱。为推进中国丝绸之路旅游的再次崛起,再度辉煌,西北五省共同携手,在五省区范围内打破区域限制,相互开放市场,强势打  相似文献   

16.
马占彪 《攀登》2005,24(12):74-77
构建青海和谐社会,必须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而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使少数民族群众尽快富裕起来,以形成各民族和睦相处与共同发展的局面,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青海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4世纪时,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地段受地方割据政权的战乱阻塞,商贾、僧侣便由兰州经甘南取道西宁,经青海湖北上,翻越祁连山到达张掖或敦煌,开通了"高原丝绸之路"。无数的商旅驼队、使节马帮,一代代地从这里走向西亚、南亚,欧洲。青海由青海湖而得名,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500米,境内横贯多座山脉,有"亚洲脊柱"之称的巴颜喀拉山,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和分水岭,唐古拉山是青海与西藏的分界线,祁连山是青海与甘肃、新疆的天然  相似文献   

18.
马占彪 《攀登》2005,24(Z1):74-77
构建青海和谐社会,必须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而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使少数民族群众尽快富裕起来,以形成各民族和睦相处与共同发展的局面,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青海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梁代生 《攀登》2005,24(Z1):59-61
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研究青海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更是促进民族地区"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青海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积极探讨青海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枉会的特殊性,有利于我们从民族地区的特点出发,探索青海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土族》是青海省独具魅力的一份杂志,刊物以反映土族风情为主,兼顾青海旅游、文化及其它民族风貌,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真不愧是青海文坛上的一朵奇葩,一道彩虹,深受各民族读者的喜爱。图为撒拉族艳姑(姑娘)在阅读《中国土族》杂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