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一年中秋节前后,徐志摩匆匆跑到梁实秋家,贴着梁实秋的耳朵轻声说:"胡大哥(指胡适)请吃花酒,要我邀你去捧捧场。你能不能去,先和尊夫人商量一下,若不准你去就算了。"  相似文献   

2.
梁实秋的《雅舍》,1940年写于重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梁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雅舍”是怎样的一处寓所呢?文章开篇由四川农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文人,梁实秋一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有20多本;二是编写了30多本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这是他耗时最长、投入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现年88岁的梁文茜女士是梁实秋的长  相似文献   

4.
有一年中秋节前后,徐志摩匆匆跑到梁实秋家,贴着梁实秋的耳朵轻声说:“胡大哥(指胡适)请吃花酒,要我邀你去捧捧场。你能不能去,先和尊夫人商量一下,若不准你去就算了。”梁实秋听后问他要不要叫上努生(即罗隆基)。当时罗隆基和夫人张舜琴住在粱实秋的隔壁。他们夫妻感情不和,时常吵架、打斗,有时竟闹至半夜。  相似文献   

5.
1930年4月,由于学潮,闻一多辞去了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兼外文系主任的职务。由此他赋闲在家,精神极度苦闷,不久便前往上海找工作。在上海他遇到了正在受教育部委派筹备青岛大学的老朋友杨振声(杨已被内定为校长,此时来上海物色教员),老友相见,格外高兴。杨振声邀他到青岛观光,并拟邀他去主持青岛大学中文系的工作,同时还想邀请梁实秋主持外文系的工作。刚开始,闻一多有些犹豫不决。杨振声一再劝说他青岛是难得的胜地,风光秀美,气候湿润,冬暖夏凉,既可修生养性,又是做学问的好地方。正赶上梁实秋正准备回北平探亲,于是闻一多便与梁实秋决定去青…  相似文献   

6.
悦读     
《旅游》2012,(3):96
《雅舍谈吃》作者:梁实秋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内容简介:梁实秋先生是公认的华语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流播海内外,被人们赞为经典。其中"雅舍小品"更是他的代表作,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  相似文献   

7.
在抗战时期,老舍先生曾一度住在重庆北碚,梁实秋也住在那里。有一次,北碚各机关文化团体发起募款劳军晚会,老舍自告奋勇,表示要说一段对口相声,并选中了梁实秋做搭档。老舍对相声多有研究,排练时,他对梁实秋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  相似文献   

8.
正"我是她的双腿,她是我的姐妹,我们要一直在一起!"2009年,当时只有9岁的何芹姣,向小伙伴何颖慧许下承诺:让我背你去上学。从此,无论刮风下雨,芹姣每天背着颖慧上学,一背就是4年多。我们一起去上学,让我来背吧!何芹姣和何颖慧都是湖南省新邵县寸石镇青山村人,都是2002年出生,两家相距仅10米左右。2岁时,何颖慧不幸患上了神经性肌肉萎缩,无法正常行走,经多方治疗没有任何疗效,曾有医生断言说最多活不  相似文献   

9.
王国华 《文史春秋》2010,(10):43-49
跟同时代的人相比,梁实秋的婚姻可以用完美来形容。梁实秋的妻子程季淑既能上得厅堂,又能下得厨房,既有新女性的视野和知识,又有传统女性的贤惠与忠诚。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她都与梁实秋不离不弃,形影相随,  相似文献   

10.
台湾著名学者、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一生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他独立译出的《莎士比亚全集》四十卷,共四百多万字,成为中国译界的丰碑;由他领衔主编的各种各样英汉词典在台湾达30多种;由他主编的各种英语教科书,也多达数十种;他的散文独树一帜,《雅舍小品》飘香天下。梁实秋极富有生活情趣,尤其于饮食上经历多,口味好,见地高。在他的作品里,有许多品评各地名食名吃和谈  相似文献   

11.
台湾名学、名学家梁实秋先生一生对中国学和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他独立译出的《莎士比亚全集》四十卷,共四百多万字,成为中国译界的丰碑;由他领衔主编的各种各样英汉词典在台湾达30多种;由他主编的各种英语教科书,也多达数十种;他的散独树一帜,《雅舍小品》飘香天下。梁实秋极富有生活情趣,尤其于饮食上经历多.口味好.见地高:在他的作品里,有许多品评各地名食名吃和谈自己饮食所得的章,篇篇美,字字珠玑,读之让人不忍释卷,欣欣然满嘴生津,随他一起大快朵颐:谓梁实秋为美食家是雅称,称他为“大美食家”,才更让人品出生活的异趣。  相似文献   

12.
<正>1934年,时任国立青岛大学教授的梁实秋将自己与鲁迅等左翼文人辩论的文字结成《偏见集》出版。梁实秋的文字一向细腻、雅致、从容,他对此书非常自信。刚从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的李长之阅读后在《国文周报》撰文评论。李长之同意《偏见集》中的一些观点,也认为文学是人性的发扬,但觉得梁实秋"缺乏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作为文学批评的准绳","伦理的立场太过,而哲学意味的兴味还太少"。梁实秋的好友闻一多看到了李长之的评论文章,感觉很  相似文献   

13.
正1966年5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正在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的兴隆中学高中一年级读书。当年6月初,随着《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发表和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人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被《人民日报》登载,我所在的兴隆中学也同全国所有的大中小学一样,开始"停课闹革命"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当时担任农村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我的父亲王殿义曾打算让我暂时不去上学,在家呆些天等复课时再去。但我却告诉父亲说:"爸,这可不行。因  相似文献   

14.
姜宇卓 《神州》2012,(35):153-155
梁实秋的译作和创作分别以《莎士比亚全集》和《雅舍小品》系列散文为代表。本文通过分析《雅舍小品》和梁译《哈姆雷特》中对应的欧化现象,挖掘梁实秋译文语言欧化创作语言的机制,得出以下结论:翻译带来的间接语言接触以及梁实秋"信"的翻译观使其散文欧化成为可能;选择机制和语言演变的矛盾不平衡决定欧化的选择性;语言演变的限度以及梁氏归化翻译策略的使用制约着欧化,决定了其有限性。  相似文献   

15.
正1946年,我出生在昌都地区洛宗(今洛隆县城关),属狗,今年71岁了。现在想起来我家可能是城针上的平民家庭,家里只有我和母亲两个人,反正我上学的时候可以说是大家不识一个,也没有什么上学的概念。那时候(1960年)西藏自治区还没有成立,我们那个地方之前叫洛宗解放委员会筹备委员会,简称"筹委会",是他们安排我到内地去学习的。找我妈妈动员我去上学的人是"筹委会"的一个女翻译,叫杨桂珍,她是四川阿坝那边的藏族,会说我们这边的藏话,她丈夫是个汉族人,叫贺显龙。他们的孩子有先天性心脏病,后来在西藏师范学院上学时我就经常邀请他到  相似文献   

16.
正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就喊我乳名:"四金娃,快起来挖一会儿塘泥就上学去,去迟了别人家就挖完了。"我赶紧一骨碌爬起,来到村边的池塘小船上开始用一种夹塘泥的工具挖塘泥,快速挖完一船后我立即洗净腿脚上学去了,父亲接着继续挖……这是20世纪80年代我上中学时帮父亲挖塘泥时的一幕。我的故乡安徽芜湖在长江岸边,水乡泽国的南方乡村池塘多,由于春夏雨多水急,将一些泥土污物冲入村边池塘里,时间一久,池塘里的淤泥就  相似文献   

17.
从1923年至今,《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经历了出版、被禁、再版的曲折历程,共有三个版本。九十多年来《本国史》的三个版本和该书涉及的两个"案中案",贯彻了"成一家之著述"的编纂宗旨。编写《本国史》不但是催生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重要契机,而且还是顾颉刚第一次对中国历史的全盘整理,培养并发展了他的史学通识,"教科书风波"则直接推动了顾颉刚"考辨古史"体系的建立。《本国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教科知识的普及,更深远的是它在中国现代史学史的学术地位与持续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散叶     
<正>"饭桶"梁实秋一顿饭12个馒头三碗面民国名士中,梁实秋可谓最善吃的一位。早在就读清华学校时,梁就创下一顿饭吃十二个馒头、三大碗炸酱面的纪录。而这种令人咋舌又不甚光彩的"饭桶"行径,绝非因他拥有着如象巨胃,很大程度上乃是纯粹出于追求那种大快朵颐的快感。并且他还常跟人说自己最羡慕长颈鹿,有那么长的一段脖颈,想象  相似文献   

19.
父亲的足迹     
我的老家在河北农村。父亲小时候家里很穷,弟兄四人中,他最小,学习也最好。因为上学晚,他在18岁时才考上镇里的初中,每天上学要走十来里路。1956年冬,父亲刚在初中上了不到半年学,公社开始征兵。村干部找上门做工作,说参军是政治任务,父亲就跟村上100多人一起去做了体检。到放寒假的时候,体检结果下来了,4个人合格,父亲也在名单里。爷爷奶奶不舍得让他去,  相似文献   

20.
康烽 《南京史志》2010,(1):19-20
妈妈: 您好! 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期中考试)我考得很差,年级排名由上次的100名左右滑到了现在的400多名。我一直很努力,很用功,但现在很泄气,我好怕,我不想再上学去了,我想回家,我想出去打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