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梁武帝     
萧衍出身于侨居南兰陵的素族,依靠军功做了雍州刺史。在齐武帝父子互相残杀时,萧衍利用各种矛盾,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实力。公元501年,他乘南齐内乱之机,领兵进入建康。公元502年,改国号为梁,他自立为帝,即梁武帝。在南北朝时期,萧衍的作为远不如元宏、刘裕及宇文邕。尽管如此,梁武帝却始终没有被人们所忽视。在过去的一些史书中,对梁武帝的评价很多,也颇有分歧。有的认为他“专事衣冠礼乐”,也有的认为他是  相似文献   

2.
皇帝用人     
梁武帝萧衍对于皇亲国戚,非常重用,兄弟子侄都派往各重要地区去镇守,让他们掌握实际权力,拱卫皇家。  相似文献   

3.
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三月 ,叛军侯景攻陷首都建康 ,梁武帝萧衍得知已不可能再决一死战后 ,叹息说 :“自我得之 ,自我失之 ,亦复何恨!”他是实际上成了俘虏之后 ,侯景让他饥渴而死的。《南史》作者李延寿在萧衍传记后有一段评论文字 ,其中说 :“自古拨乱之君 ,固已多矣 ,其或树置失所 ,而以后嗣失之 ,未有自己而得 ,自己而丧。追踪徐偃之仁 ,以致穷门之酷 ,可为深痛 ,可为至戒者乎!”萧衍“自我得之 ,自我失之”这句话 ,稍为读过一些历史的人 ,大概都有印象。是因为它太深刻了?太沉痛了?还是其中有阿Q味?估计人们会看法不一。…  相似文献   

4.
牧惠 《文史天地》2001,(5):30-32
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三月,叛军侯景攻陷首都建康,梁武帝萧衍得知已不可能再决一死战后,叹息说:“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他是实际上成了俘虏之后,侯景让他饥渴而死的。《南史》作者李延寿在萧衍传记后有一段评论文字,其中说:“自古拨乱之君,固已多矣,其或树置失所,而以后嗣失之,未有自己而得,自己而丧。追踪徐偃之仁,以致穷门之酷,可为深痛,可为至戒者乎!”  相似文献   

5.
陶易 《湖南文史》2011,(6):66-67
梁元帝萧绎萧绎(508-554年)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小名叫七符,于承圣元年(552年)在江陵即位,史称梁元帝。然而仅仅两年,江陵城就被西魏攻破,萧绎兵败出降。虽然仍有西魏扶持的傀儡萧詧在,  相似文献   

6.
梁元帝萧绎萧绎(508-554年)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小名叫七符,于承圣元年(552年)在江陵即位,史称梁元帝。然而仅仅两年,江陵城就被西魏攻破,萧绎兵败出降。虽然仍有西魏扶持的傀儡萧詧在,  相似文献   

7.
《江南通志》载: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分置武进县,县治设万绥一带。1988年新编《武进县志》118~122页载:奔牛区,万绥镇早年称阜通镇,后改兰陵,称‘齐梁故里’。万绥乡,这里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故宅所在,因名万岁镇,绥与岁谐音,后遂名万绥。《二十四史》的《南史.齐本纪》载:  相似文献   

8.
林大志 《安徽史学》2005,(2):112-114
齐梁时期,佛教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梁武帝萧衍更以笃信佛教而著称.有关萧衍与佛教的关系问题,学界多有专文论及,然而同时亦应看到,儒家思想在梁武帝的思想体系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在梁代前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达摩奇石缘     
人与石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解之缘。高僧达摩,这位抱着弘扬佛法炽热心愿的古印度王子,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却未想吃了梁武帝萧衍的闭门羹。于是一苇渡江。上少室山铁心面壁。栉风沐雨直到影入石内。终于创立禅宗学说。成为佛教禅宗的开山始祖。他老人家整整九年与石相依相伴的禅定觉悟,诉说了一个人与石达到何等神交的传奇故事。是的,达摩与石非常有缘,或说石与达摩非常有缘。  相似文献   

10.
北固山在镇江“三山”中以险峻著称,山岭逶迤突兀,分前、中、后三峰,三峰之间一条长长的山脊,宛如一条昂首、翘尾、拱背的巨龙,雄视长江。六朝时, 梁武帝萧衍登临此山,即曾挥笔题下“天下第一江山”。  相似文献   

11.
《江南通志》载: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分置武进县,县治设万绥一带。1988年新编《武进县志》118-122页载:“奔牛区,万绥镇早年称阜通镇.后改兰陵,称‘齐梁故里’”。“万绥乡,这里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故宅所在,因名万岁镇,绥与岁谐音,后遂名万绥”。《二十四史》的《南史·齐本纪》载:“齐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字绍伯,小字斗将,姓萧氏。  相似文献   

12.
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出身士族,自幼好学多识,博通众学,享誉于时。好学,精书法、乐律、围棋。曾创制准音器等乐器,撰有儒、道、佛、学等多种作。  相似文献   

13.
梁蓉 《丝绸之路》2013,(22):19-20
《华林遍略》是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类书之一,由梁武帝萧衍下令华林园学士共同编纂,成书后流传甚广,成为后世类书编纂的蓝本。关于《华林遍略》的领修人、书名以及卷数历来说法不一,本文以目录学方法为基础,依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的记载,就这三方面试作一番考证。  相似文献   

14.
南京盐水鸭     
<正>在2005年"南京该拥怎样的城市名片"的大讨论中,广大市民通过对历史、文化、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等方面的考量,推选"中山陵""雨花石""盐水鸭"入选。盐水鸭算得上是南京的"市菜",以其肌肉细嫩、肥而不腻、香酥适口,享有盛名,故有人将它与北京烤鸭并称"南北二鸭"。历史掌故据《陈书》记载:梁武帝萧衍死后,小儿子萧方智率两员大将,一位是王增辩,另一位是陈霸先,从江宁入主  相似文献   

15.
历朝开国皇帝中,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在位年代是比较长的(33年),仅次于南朝梁武帝萧行(48年)。不过,梁的统治区域仅限于长江流域,而且梁“成也萧衍,败也萧衍”,其功业与刘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真正统一全国的开国皇帝,在位时间要数刘秀最长。他指挥千军万马统~全国,并以政治家的雄才大略治理天下.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奠定东汉二百年江山的根基。本文拟对其治国的理论、政策及其策略试加探讨,以见其卓越的战略家眼光及一代雄主的恢宏气度。与民更始,开创政宽人和局面新莽时期,“人心思汉”是民众的共同心理,各地起事者…  相似文献   

16.
崔敏 《文史天地》2014,(2):34-37
正很多人都知道南朝历史上有个大名鼎鼎的皇帝——梁武帝萧衍。他曾4次舍身同泰寺,公卿百官们不得不交巨额"还俗费"赎这个皇帝老儿,前后共计"四万万钱"。皇帝向大臣"敲竹杠",那大臣们的"血汗钱"是哪里来的?南朝梁代的官员究竟有没有俸禄,俸禄是多是少,有没有隐性收入,和现代的公务员相比谁更幸福?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想到《梁书》。《梁书》是魏晋  相似文献   

17.
剑门山,古称梁山,相传才华横溢、笃信佛教、与达摩有过“公案”的梁武帝萧衍,也曾在剑门山的大剑山绝顶舍身佛门。古刹梁山寺和梁武帝祠。依然矗立在剑门七十二峰的桃花峰与逍遥峰之间的舍身崖上。舍身崖海拔1180米,脚下便是落差数百米的悬崖绝壁。登临古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感觉时空的聚敛,能领悟天地的浩然。放眼北...  相似文献   

18.
萧懿是南齐末年的重臣,又是梁武帝萧衍的嫡长兄,他的作为对于齐梁之际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这样一位齐梁易代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南齐书》认为他应是梁史记载的人物,而《梁书》却认为他应是齐史记载的人物,由此导致他在《南齐书》与《梁书》中均没有自己的列传。萧懿的情况充分体现了纪传体史书在处理易代之际历史人物归属时的复杂性。而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史家对于人物断代问题的认识受其自身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赵炎 《湖南文史》2012,(6):53-53
中国的皇帝们,虽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却不少,50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超过80岁的只有五位,即乾隆皇帝(88岁)、梁武帝萧衍(85岁)、女皇武则天(81岁)、宋高宗赵构(80岁)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镏(80岁)。就宋代而言,70岁以上的皇帝,独赵构一人。谈到赵构的长寿秘诀,除了体质好、爱书法、因失去性功能而远离女色外,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痴迷补肾。赵构是不幸的,20岁时,他第二次踏上人质之旅,幸亏被地方官宗泽所阻,否则后果难料。  相似文献   

20.
沈约故里史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沈约故里的考证,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林家骊先生的德清县西部东沈说、陈桥驿先生的德清城关以东说为代表,其他还有余杭博陆、德清八都、东衡等多种说法。造成这种众说纷纭的原因是上述研究多数以对文献史料的研究为基础。2001年浙江省开展第三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笔者充分利用了上述专家对史料研究的成果,结合田野调查中有关沈约故里史迹的发现,用史料与史迹互证的方法对沈约故里的地点重新进行了考辨。以皇觉寺遗址及实物证明遗址所在就是沈戎故居舍宅为寺的古怀德寺原址,从而确定了沈约《自序》中余不乡的地望,并推定余福里是乡改里名后的孑遗。推定《自序》中博陆里改名怀德里是里以寺名。最后以祭祀沈约的吴兴庙遗址,纪念“竞陵八友”之一萧衍的萧公桥等史迹,确认今德清县武康镇龙胜村坞里、姚坞里,就是沈约《自序》中的故里“余乌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