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丁宏伟  薛华 《中原文物》2016,(4):123-126
郑工合龙处碑是清代后期黄河堵口工程的历史见证,该碑现存于黄河博物馆,它是黄河特大堵口工程的重要见证,真实反映了清代后期黄河治理的艰辛及黄河由南流向北流格局的转变,以吴大澂为首的堵决成功,使得黄河北东流成为惯常,使黄河南流成为历史。该碑对于研究河防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沧桑》1994,(6)
黄河很长很长。 在黄河孕育的无数儿女中,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一位临时工,一位生在黄河边,喝黄河水长大并对工,黄河母亲有着深深眷恋,有着默默贡献的人,他的名字叫李春荣——永济县南苏村土里土气的庄户人。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由甘肃进入宁夏,自南而北,几乎纵贯穿流宁夏全境。“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自古以来,就得益于黄河灌溉之利,大明庆靖王朱楮在其所撰《宁夏志》中指出:“黄河,自昆仑而来,……宁夏居人及军屯咸赖灌溉之力。”宁夏自古有“塞上江南”之美誉。然而,黄河也给宁夏人民带来过灾难。  相似文献   

4.
忻州旧石器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北依长城与朔州市和大同市相隔,南临太原市,西以黄河与陕西省为界,东依五台山同河北省接壤。忻州多山,山间构造断陷盆地发育,这里不仅黄河经过,而且是桑干河、汾河和滹沱河的发源之地。  相似文献   

5.
龙门石、木雕刻图张国维(运城地区行署文化局)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县城西北12.5公里的黄河出峡之地。此处黄河自北向南水流湍急,势不可挡,两旁峻岭耸立,似劈山裂谷。因龙门“为禹所凿”,故龙门亦称禹门。龙门又分东龙门与西龙门,以黄河为界,东龙门为河津所辖...  相似文献   

6.
抵达之谜     
黄河从兰州中间穿流而过,这个城市被纵向切成两半。黄河南的繁荣与黄河北的荒芜形成强烈对比,城市的形态因此而不完整,并让人有所期待。精神的左岸是连片的清真寺,是川流不息的大河上飘来的声声唤拜;物质的右岸是隐隐约约的繁华,是城市亮化工程后夜晚的很多彩灯。  相似文献   

7.
黄河与宁夏     
正一一首宁夏的童谣咏唱道:"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鱼米乡!"不但道出了宁夏的地理特征(南、北两头分别是六盘山和贺兰山),而且也概括了位于中部的宁夏平原之特色:黄河滋润,富比江南。黄河自古以来对宁夏就格外厚爱,使之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3万年前,黄河东边灵武水洞沟一带就有原始人群快乐地生活着,因为这里没有高山险谷,河面宽阔,黄河温婉多情,缠缠绵绵。羌、戎、匈奴等游牧民族  相似文献   

8.
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并逐步地取代了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形成了现今中国"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目前已见报道的有关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发现多达数十例,这些新发现的考古证据显示,至迟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麦已经传入到中国境内,而且很有可能早至距今4500年。考古证据还揭示,小麦传入中国至少有两个途径,即草原通道和绿洲通道。草原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欧亚草原诸青铜文化—中国北方文化区—黄河中下游地区;绿洲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绿洲—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658年与655年晋两次"假道于虞以伐虢"道路和战场,与"鄍邑"、与"茅津"均无涉。晋第一次"假虞伐虢",其战场在虢之下阳,所假"虞道"与虢之下阳均在黄河以北。第二次晋"假虞伐虢"灭虢都上阳,师还灭虞,其战场分置于黄河南、北。其行军路线:第一次伐虢邑克下阳,是从晋都绛发兵,经虞坂——虞城——颠軨——傅岩——盘南——下阳;第二次伐虢灭上阳,重走第一次"虞道"经傅岩、盘南至下阳,再从"太阳渡"过河取虢都上阳。原路师还,顺道灭虞,返晋都绛。晋"假虞伐虢"所假"虞道",主指"虞坂——虞城——颠軨"路段。虞坂即盐坂、即青石槽。颠軨即軨桥。宋代以前平陆所设县治均在"大阳故城",即今茅津渡以东约两公里"下滩"一带。春秋时期,傅岩、茅津既不属虞,也不归虢,而是"戎人"与"夷人"的杂居区。古代"鄍"通"冥",所谓"虞邑",此乃暗城也。  相似文献   

10.
晋南——文物的宝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南是华北黄土平原的—部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远古以来人类聚居的地区。在古代的周朝,曾经长时期以这里为几个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其物质文化的灿烂,是可想而知的。另一方面因为东、南、西三面有太行山、中条山、黄河为天然屏障,因此历史上许多次大的战役,常常因地势关系而没有波及。所以这里不仅遗留下来  相似文献   

11.
芮城县位于山西的最南端,南临黄河,北依中条山,平坦而广阔的黄河三级台地,能得到中条山泉水的自流灌溉,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富庶的地方。这里也是中华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距今180万年的西侯度遗址、60万年的匼河遗址就在这里发现。新石器时代的西王村遗址、南礼教遗址是芮城县发现的在考古学上具有重要代表意义的古化遗址。商代末年,芮城发生过虞芮二君让畔的故事。周武王克商后  相似文献   

12.
三川地处青藏高原黄河上游,西至积石峡,东至寺沟峡,南临黄河,三面环山,自然形成天然的聚宝盆,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三川分为上川、中川、下川,故称为"三川"。三川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四季分明,风景优美,经济繁荣,是文化发达的青海江南之乡。  相似文献   

13.
正《康熙帝如何治理黄河》1128年,金人攻打南宋,东京留守杜充开决黄河大堤,以水为兵,阻挡金军骑兵南下。这导致了黄河在今天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境内分多支南流,然后夺淮河入黄海,这是黄河非常重要的一次变迁。这次黄河南派一直持续了700多年,在一开始的时候,南派的黄河并没有形成稳定的河道,分股夺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境内泗、汴、睢、涡、颍等河流的河道,主流最后夺淮河的河道流入黄海,漫淹沿线地区,为祸非  相似文献   

14.
天路行空     
甘隆-南山口南山口位于格尔木市以南30公里,1984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格尔木段建成通车后,由于当时经济条件和冻土技术方面的制约被迫暂停施工,二期工程格尔木——拉萨段仅向南延伸30公里修建至南山口。此后经过长达二十余年的等待,终于在2001年6月29日开始了新的建设阶段。  相似文献   

15.
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间,黄河河患中心从江南段向其上游的河南段推移,康熙末年、雍正初年的几任河臣均把治河重点放在河南段。河患中心的转移和治河重心的变化推动了雍正年间河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实现了江南黄河、豫东(河南、山东)黄河的分治。雍正二年至八年(1724-1730年)间,先后担任副总河和河东河道总督的嵇曾筠在河南推行以开挖引...  相似文献   

16.
岔河口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清水河县西缘,南流黄河东岸的黄土高地之上,与准格尔旗隔河相望。东南距清水河县城关镇25公里,隶属王桂窑乡(图一)。遗址地处黄河与浑河交汇点的北岸,东、南、西三面环水,地理环境优越,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理想处所。遗址  相似文献   

17.
《沧桑》1995,(6)
临猗县南赵乡安昌村,是毗邻黄河东岸的一个小村。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显得极为普通和平凡,甚至可用穷乡僻壤来形容。但是,就在这毫不足奇的弹丸之地,走出了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赫赫声名的“黄河骄子”——著名的抗日将领和爱国志士傅作义先生。  相似文献   

18.
喇家村位于民和县铝之南约901公里处,现隶属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遗址位于黄河北岸二级台地,东侧为喇家沟,南距黄河120米左右,西侧为卡地沟,北部1.5公里处有民和至甘肃省临夏市的公路。遗址大部压在村内,遗址范围东西约350米,南北150米左右,较现在的村庄略大。村庄的周围皆有灰层及陶片等遗存,陶片俯首可拾。该遗址是一处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共存,以齐家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内涵丰富,文化堆积积厚在0.5—1.2米左右。  相似文献   

19.
群雄逐鹿,问鼎中原——在中国历史上,河南总是扮演着政治、军事的主角。从地理上看,河南处在中国版图的中心,黄河中、下游流域的腹地,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河南伴着滚滚黄河走过了8000年的文明史。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在河南境内绵延出  相似文献   

20.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地处青藏高原黄河上游河沿边.西至积石峡,东至寺沟峡,南临黄河,三面环山,自然形成天然的聚宝盆,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三川分为上川、中川、下川,古称之为三川.三川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四季分明,风景优美,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青海江南之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