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娣彤 《神州》2012,(36):12+14-12,14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约12700个字,但正是这短短的一万余字,却可以说是处处有金,字字皆宝,这二十个篇章就是一座巨大的智慧宝库。孔子,这个活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以他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视角,审视了大千社会的方方面面,留下了《论语》这本历万古而常新的智慧宝典。影响着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的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上博楚竹书《仲弓》篇记载有与孔子历史观、入仕观相联系的内容,具有深入探讨的价值。另外,对比《仲弓》与《论语》的有关记载,可知《论语》在编定过程中,孔门弟子曾对孔子言论予以选裁,《论语》编纂有其内在取舍标准。这一标准即在于巩固孔学的根本与核心。《仲弓》篇为我们认识这些问题,了解《论语》一书的编纂情况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3.
陈义成 《古籍研究》2001,(1):73-77,10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章,是孔门弟子言志的最重要的一章,也是考察孔子立身处世人生态度的十分重要的一章。由于曾皙言志并未明谈其理想志向,而仅仅描绘出一种生活图景,孔子喟然而叹,也仅“吾与点也”四字,其蕴意含而未明。历代学  相似文献   

4.
孔门四科     
《文史月刊》2013,(9):45-45
孔子当年的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知识学问。当年孔子以《诗》、《书》、《易》、《礼》、《春秋》等书作为教科书,教授弟子政治、哲学、历史、文艺方面的知识。“行”即指身体力行之意,孔子要求弟子们将他所传授的学问道德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并增长学问。因为孔子教学的核心是做人,因此孔子特别强调“行”的作用,认为学问只有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才是真正的学问。所谓“巧言令色,鲜矣仁”。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五经》的入门,在汉代即为初学者的必读书。它记载了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语行事,孔子效后由其门徒哀集而成。 迄梁时见诸文献记载的《论语》注说已有四十余种,可惜这些著作大多亡佚了,只是经后人的辑佚还能令人看到一些原貌。而现存完整又比较重要的《论语》注本,则推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和梁皇侃的《论语义疏》。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地位最为重要、影响最为巨大的思想家,其思想学说和行为品格熔铸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灵魂。但是,对孔子及其弟子的研究却素来苦于材料无多。今本四十四篇的《孔子家语》或简称《家语》,记录了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思想言行,是《论语》的有益补充,可是却曾长期被目为王肃伪作。1973年河北定县西汉墓出土了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家语》相近,至此《家语》乃伪的论断被予以匡正。随即,一系列的研究课题纷至沓来,其注译问题更是首当其冲。张涛博士的《孔子家语注释》适应学界需要,圆满完成了这一课题。《孔子…  相似文献   

7.
重走孔子路     
10天重走孔子路,这是济源市教育局孔子教研室闫合作老师的圆梦之旅。奥运会开幕式上三千人齐诵孔子格言的一幕,极大地振奋了闫合作。他痴迷《论语》20年,总结出了"孔子教学法",希望通过这次"周游列国"活动给随行的6名弟子以启迪。  相似文献   

8.
楔子:从《论语》说起在《论语》中,孔子的一位名叫陈亢的弟子和孔子的儿子孔鲤有过一段非常著名的对话,大意是陈亢想从孔鲤的口中知道老师是否给自己的儿子开小灶,结果“问一得三”;不仅明白了“诗”和“礼”,还明白了“君子不偏私”的道理。据说后世文人家中厅堂里挂的“诗礼传家”的匾额即源于此。  相似文献   

9.
(一)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基本思想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此书成于春秋战国之际,至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极大地影响了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就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论语》是中国古代早期哲理散文中一部最可靠的书。不可否认,《论语》的编撰者的创作用心不是把它作为文学作品来进行创作。但书中所录孔子及其弟子大量的言谈和行动,给人们展现了众多的生活场面和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论语》的语言也明白晓畅,富于形象性,如同与读者侃侃而谈。其理论主张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民间,清明节是一个扫墓祭祖、缅怀先人的日子。清明节也叫踏青节,于是踏青也便成了清明节的一个主题。 关于清明节踏青之说,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那里。《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与他的弟子在一起讨论人生志向,孔子的弟子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做好的春服,与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小孩,到沂水去沐浴,并随风起舞,洗完后哼着民间小调,踏上归途。”  相似文献   

11.
隐逸观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在孔子政治思想的研究中却被忽视。本文试作探讨。一孔子隐逸观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关于隐士的衡量标准孔子关于隐士的衡量标准是双重的,即政治标准和伦理道德标准,两者之间互为表里,并非相互分离。政治标准即为士而不仕。在儒家看来,读书是为了做官。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曾说:“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则说:“三年学,不至谷,不易得也”。(《泰伯》)因此,“学而优则仕”(《子张》),“学也,禄在其中矣”(《卫灵公》),便是儒家指点给文人的一条虽非唯一但极重要的出  相似文献   

12.
2000年4月3日至5日,纪念卜子夏逝世2400周年大会在卜子夏故里河南省温县召开。来自全国9个省的103名卜子夏后裔和温县人员参加了会议。 卜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政治家,孔子著名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和十哲之一。他协助孔子编定《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又为《诗》、《书》、《礼》、《易》、《乐》五经注疏,与冉雍等主编《论语》,被魏文侯聘为师,到西河授教,培育出法家鼻祖李悝,大军事家吴起,史学家公羊高、谷梁赤等,使魏在七雄中率先强盛起来,为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3.
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可补充后代学从残存的郑玄《论语注》等材料中辨别《古论》、《鲁论》、《齐论》异同的不足。今本《论语》中属于《鲁论》的部分,或《鲁论》对古《论语》解读的一些内容,是从今本《论语》中难以辨别和看到的,但幸运的是竹简本《论语》的出土提供了一些线索,从中可看出一些端倪。竹简本《论语》“君子于义,小人踰于利。”一句与今本《论语》在字上就有差异,笔认为竹简本中此句当属《鲁论》,“踰”应理解成“超过”、“超出”的意思,这种理解是与孔子思想相符的。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民间,清明节是一个扫墓祭祖、缅怀先人的日子。清明节也叫踏青节,于是踏青也便成了清明节的一个主题。关于清明节踏青之说,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那里。《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与他的弟子在一起讨论人生志向,孔子的弟子曾晳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做好的春服,与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小孩,到沂水去沐浴,并随风起舞,洗完后哼着民间小调,踏上归途。"孔子听后说:"我赞同你的理想。"孔夫子与曾晳的对话表明,远在春秋时期,人们便有了暮春时  相似文献   

15.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篇.正确理解这句话,须从孔子的“天命观”入手进行研究.根据《论语》提供的资料,结合《礼记》等《论语》以外的传世文献和《郭店楚简》等出土文献加以分析,“子罕”句应理解为孔子很少谈论利,但他敬畏天命,称举仁德.  相似文献   

16.
<正>《论语》自东汉起跻身儒家经典之列,至南宋时,经理学大师朱熹之手位列"四书",是儒家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同时也被公认为认识孔子和了解孔子思想最可信、最直接的原始资料。《论语》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海外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它是最早进入欧洲视野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一。早在16世纪末,传教士利玛窦已将《论语》翻译为拉丁文。1687年,由耶稣会传教士翻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在巴黎出版,其中包含《论语》的部分章节。《论语》的欧文译本众多,以英译本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不过,在主要欧洲语言译本中,《论语》德语译本影响力不容小觑。如果要推举一部最负盛名的德语译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曾熟读过《论语》、《孔子家语》及其他记载孔子生平的书籍,不仅熟知孔子的饮食观点及习惯,而且还能根据孔子的饮食生活特点推断出孔子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8.
陈楼     
阴山  雷泉君 《中华遗产》2006,(5):140-145
在《论语》中,孔子的一位名叫陈亢的弟子和孔子的儿子孔鲤有过一段非常著名的对话.大意是陈亢想从孔鲤的口中知道老师是否给自己的儿子开小灶,结果“问一得三”:不仅明白了“诗“和”礼”,还明白了“君子不偏私”的道理。据说后世文人家中厅堂里挂的”诗礼传家“的匾额即源于此。  相似文献   

19.
汉代的忠孝观念及其对汉画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忠孝观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它强调居家孝敬父母长亲,处世忠于君王朋友。孔子及其弟子十分强调忠孝的重要性,《论语》中对此多有记载,如《学而篇》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子路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在这里孔子把忠孝作为称士的标准。孟子对忠孝也非常重视,他在总结尧舜的统治经验时  相似文献   

20.
朱起凤撰《辞通》中,有一则订正云:“汉有水工郑国,治河有名,后人名曰郑国渠。马班两史皆载之。”然“当从《家语》作薛(邦),今据以订正。”(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第一版0081页。)按:薛邦,字子徒,系孔子的学生,见《家语·七十二弟子》,《史记·仲尼弟子》为讳汉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