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省萧山市原市长莫妙荣因受贿24万元被判无期徒刑。入狱后、仍然不断地有人来看他.送钱送物,表不关切之情。近日记者到浙江省第四监狱采访莫妙荣,彼此间关于人情与腐败的对话值得深思;记者;入狱后有多少人来看你?莫妙荣:近一年时间大约有200人100多次,其中一部分是亲属,一部分是老下级老同事,还有不少农民群众、一些厂长经理等等。记者:你觉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来看你?莫妙荣:人么,总是讲人情的。我在位的时候给他们做过一些事情,他们就还记得我。我在萧山几十年,种种人情关系太多了,其中许多是在工作中建立起来,又…  相似文献   

2.
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我奉派以新闻联络官的名义,负责新闻办公室的工作,主要任务是:(1)协助发言人组织新闻发布会;(2)接待来访记者。首次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台湾国民党中央社驻巴黎记者王家松要求参加,被我拒绝了。事后我报告总理,并建议同“新闻之家”交涉,追回王家松的记者证。周总理问我,为什么?我说,中央社是台湾的官方机构,要警惕他在这里制造“两个中国”的假象。总理空了蹩眉头说,不能抽象地讲警惕,警惕要有事实根据,没有事实根据的警惕是主观主义,就会变成自己制造紧张,…  相似文献   

3.
与其追问美国媒体为什么老挑中国的毛病,我们不如问问自己:为什么美国媒体老要挑他们自己国内的毛病?来到国内,经常会被同仁和记者问一个相似的问题:美国怎么看待中国的这个或那个问题?美国的学术圈怎么看待这个或那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句 《百年潮》2014,(2):49-55
正1946年至1948年胡适任北京大学校长,这期间我在北京大学文学院学习,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和学生运动,对胡适校长的言行很关注。他在学生集会上的讲话,我大多在场;他在北平的讲演、发表的文章、记者采访他的报道,我都注意看。他在北大的往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几位北大老同学多  相似文献   

5.
吴祚来 《神州》2010,(4):24-25
为什么百家讲坛一时观众云集,一时门庭冷落?因为百家讲坛没有一以贯之的风格与精神,它的热闹是因个人的表现力或讲故事能力决定的,并非百家讲坛的整体实力,有名角讲热点题材,就火;没有名角,讲一般历史文化或学术问题,就冷。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在《我在北大当学生的时候》中描述到:“那个时候的北大,是一个‘自由王国’。蔡元培到北大以后,开课并不是先有一个预订的表,然后拉着教师去讲,而是让教师说出他们的研究题目,就把这个题目作为一门课。对于教师说,功课表真是活了。他所教的课,就是他的研究题目,他可以随时把他研究的新成就充实到课程的内容里去,也可以用在讲课时所发现的问题发展他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杨晓春 《旅游》2001,(7):26-27
很久之前看过安东尼·霍普金斯演 的《The Shadowland》里面有一 句话至今言犹在耳。一个向偷书的牛津“坏学生”抛去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读书?” 那个惶恐的青年说,他爸爸告诉他:“我们读书,好知道我们不是孤独的。” 这是个很好的、已经足够的理由,对于旅行来说也是。 人为什么旅行?有着千千万万的个人理由。但是很多习惯的养成是毫无道理可讲的,只和个人有关。从小我就热爱读地图,热爱和父亲曾经的工作(地质勘探)有关的野外的一切。这是天生的,没有道理 可以讲的。 那时看着中国和世界地 图,就想着自己什么时…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曾这样描述一位机灵可爱的“山西娃娃”:“他是个圆滚滚的胖孩子,长着一张娃娃脸,只有十二岁,但己能照顾自己,……我问他为什么当红军,他回答说:“红军替穷人打仗。红军是抗日的。为什么不要当红军呢?”  相似文献   

9.
自7月1日本刊发表《丘成桐:中国教育走了很多好笑的路》之后,在媒体和网络世界引发了相当大的反响。文章发表20多天后,北大新闻发言人称:“对于北大引进海外人才的言论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歪曲事实,严重侵害了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并声称“将向媒体详细介绍引进海外人才的有关情况,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说明”。随后,北大新闻发言人表示:“一个得到国内外同行公认的优秀的海外学者,即使完全符合招聘条件的所有规定,他还要经历严格的筛选程序。”同时还表示:“长江学者在聘任中,必须接受教育部的履职检查。聘任结束后,北大还要组织全面细致的工作评估,结果报送教育部。严格的选拔制度和评价机制可以确保招揽人才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炎黄春秋》2008,(7):14-25
开放公开是正确方针,万万不可摇摆 温家宝总理总结汶川地震救灾的基本经验,讲了八个字:以人为本,开放公开。我认为,这是两条根本性经验。5月24日,温总理在灾区接受中外记者的联合访问,有记者问:公开透明开放的方针会不会变化?温总理说不会变,既然是好方针,为什么会变呢?他的回答斩钉截铁,很郑重,代表了我们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见。  相似文献   

11.
我国早期著名的戏剧艺术家和戏剧教育家余上沅先生逝世已经20多年了。笔者和余上玩是邻居,对他的生前事了解较多,现综述于后。 上沅是湖北沙市人。1897年生,自幼爱好文艺,醉心戏剧。1920年就读北大,专攻西洋文学,1923年和梁实秋等赴美进修。两年后回国。他曾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我为什么要学戏剧?》的文章,叙述自己学戏剧的缘由:“许多朋友很疑惑为什么我要学戏?其实这也用不着详细解释,简单一句话:因为我爱‘她’。我在武昌念书时对政治的兴趣非常浓厚。……谁知一到政治中心的北京,我反而和文学结了婚。…  相似文献   

12.
他年龄与余华、格非、苏童相仿,他们成名时,他还是个"无法判断什么是新闻"的记者,后来却成了获奖专业户,颇有大器晚成意味。今年4月他拒绝了"华语传媒年度小说家奖",未对媒体解释个中原委  相似文献   

13.
事实证明,无风也能起浪,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就被卷进这样的漩涡中。方舟子突然在微博批评称,“贺卫方20年不发论文,他是怎么当的北大法学教授?靠时评、演讲,还是像以前发现的那样,靠反复发表旧论文?”  相似文献   

14.
2006年7月26日,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法院抖落出一份“老赖”名单,各路记者不约而同盯上了一个名字——陈金义。接连半月,许多媒体每天都不会忘了给陈金义预留位置,追踪报道他的欠债经过。陈金义对此无可奈何,他往自己脸上“啪啪”狠拍两下,冲着记者喊:“我是要脸的呀!”  相似文献   

15.
这个年轻的死囚———徐超 ,要求死后捐出自己的器官。徐超何许人也?又为什么沦为死囚?他捐献器官的动机何在?这最后的愿望能否成为现实?在数年的记者生涯中 ,我从没有涉及过类似的题材———而且 ,那只有25岁的死囚究竟是什么样子 ,在他的脸上 ,能找寻到那种渴求生命的目光么?在监室的一角 ,有那么一两株昭示生命的新绿么?我没有想到 ,我所面对的并不是简单的职业的挑战 ,在人生的一个特殊的单元 ,我得到了一段短暂而又永远铭刻在生命中的经历。你不是我想象中的模样走进××市第一看守所的大门时 ,是2000年1月6号早上9点钟…  相似文献   

16.
“我要问你们的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为什么?经历了惨痛教训的德国,他们是怎么做的?这样做又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德国仍然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但是日本呢?它不是!”  相似文献   

17.
媒体的职业荣誉已经降到无以复加,社会腐败的深入,不允许剩下光荣的职业年末,网络上流行这样的段子:说是有新闻人下夜班走在街上,被警察叫住,问,什么人?答,记者(或编辑);又问,你们用的什么出版系统?答,如何如何;警察说,你走吧。记者(或编辑)纳闷,问警察为什么问这个问题;警察说,半夜在街上走,一副苦逼的样子,不是流浪汉(或小偷)就是记者编辑。  相似文献   

18.
吴伟 《炎黄春秋》2014,(10):18-22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一篇重要讲话,对中国政治体制中的“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进行了严厉批判,首次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问题。这篇讲话,后来被中共十三大尊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也被党内外的主流学者们奉为研究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经典。邓小平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讲话?他此时做这个讲话出发点何在?为什么邓小平讲了话以后,政治体制改革在此后多年却没有下文?这些问题,需要仔细考证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本刊专访著名经济学家、北大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基金经理和证券研究员,是美国“股神”巴菲特投资生涯中的两个重要角色。而今在中国,随着股市越来越“牛”,基金越来越“火”,从事这两个职业的人,诸如陈继武、王亚伟、李迅雷等,不断出现在我们身边。为什么他们能掌握巨额资金?他们的行动为什么会影响股市资金流  相似文献   

20.
九月作者     
《华夏地理》2007,(9):187-187
叶海林是《为什么又是中国人?》一文的作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的助理研究员。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曾在我国驻外使馆任三等秘书。当前,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南亚地区政治,曾发表多篇关于南亚地区各国政治问题的论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