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代华南的渔业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代华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中 ,渔业占有一定的比重。这种情况与华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关 ,与明代华南人对渔业的重视也有较大的关系。从大量资料来看 ,明代华南的淡水养鱼业和海洋捕鱼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人们对鱼类及其它水产品的认识也逐渐深化。由于渔业生产在华南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 ,故明政府在华南地区设置了一些“河泊所”,并比较注意征收渔业税  相似文献   

2.
明代华南民族众多,人口分布亦不平衡。从文献记载来看,广州、建宁、潮州、肇庆、福州、琼州、桂林等府是人口较多的地方,南雄、太平、平乐、廉州、高州、韶州等府则是人口较少的地方。由于各地人口数量不同,加之地域面积有所差异,人口密度呈现出较大的差距。大体说来,人口较多的地方人口密度较大,福州、漳州、建宁、邵武、广州、潮州、肇庆、桂林等府即是如此。但是,有些人口较少的地方人烟也相当稠密,兴化、南雄即是如此。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这些地方面积较小的缘故。从民族成份来看,瑶、壮、黎等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在华南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汉族和其它民族大部分都从事农业生产,都对当时华南地区的开发做出过贡献。  相似文献   

3.
明代华南地区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全国表现较为突出。本文对福建、广东、广西三布政使司的水利事业进行了全面考察,着重论述了水利发达的地区,指出水利建设的情况对农业区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代华南的经济作物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作物在明代华南农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宏观上讲,明代华南的经济作物可分为衣料、饮料、油料、果树、蔬菜、木材及其他八类。本文主要论述了棉花、蚕桑、诸麻、甘蔗、茶叶、芝麻、油菜、油桐、乌桕、荔枝、龙眼、槟榔、杉树、诸竹、诸菜、香料、染料和药材的分布及其地域特征。认为明代中期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经济作物的生产具有较大的剌激作用,而经济作物的增长反过来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明代华南的农作物种类多,分布广,各有特点。在明代华南的粮食作物中,稻类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主要分布在平原、盆地及河谷地带。其中广州、肇庆、潮州、福州、建宁、梧州等府所产稻谷较多,桂北、琼西的某些县份也盛产水稻。麦类作物的地位仅次于稻作。明代中期气候转寒以后,小麦的种植有增加的趋势。虽然种植面积不是很大,但分布相当广泛。麦作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等处的旱地,有时与稻作轮作复种。粟类作物、豆类作物和代粮作物的分布也较广泛,只是种植面积较小而已。外来作物在明代后期得到迅速推广,并对当时的农业地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曾玲 《世界历史》2003,(6):77-84
有关东南亚华人社会是否存在宗族 ,是学术界争论的课题之一。本文以新加坡“潘家村”为个案 ,具体考察与讨论华南移民在海外建构宗族社会与特征等问题。本文认为 ,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宗族并非简单地移植于祖籍地 ,而是一个在移居地的社会环境下重新建构的过程。尤其在移民社会初期 ,华人宗族的建构有赖于祖籍地传统的组织原则和文化资源。而在移居地的社会脉络下 ,华人也必须调整这些文化规则 ,由此也在宗族结构、组织形态、以及祖先崇拜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变异  相似文献   

7.
明代华南的土地开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面貌。本文对明代华南土地开发和利用的情况进行了系统考察 ,在整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 ,论述了明代华南各地土地开发的历程、垦田面积的变化、垦殖指数的消长以及土地开发的地区差异 ,分析了明代华南土地开发的结果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竹音 《神州民俗》2008,(4):34-37
1947年3月27日下午,广州的街道上人头涌动,一辆大卡车在人群中缓缓前行。卡车上高高悬挂着一条白色横幅,写着“枪决日战犯华南最高指挥官田中久一中将”。横幅下坐着一个身材瘦小的日本军官,静静地等待生命终结的一刻。  相似文献   

9.
从海外回来的文艺兵──华南文工团简史丁波             一1949年初,香港集聚了党所领导的海外三支文艺兵:一支是从南洋巡回演出三年的“中国歌舞剧艺社”(简称“中艺”);一支是长期在香港坚持推行进步戏剧、舞蹈、音乐活动的“中原剧社”;还有一...  相似文献   

10.
黄涛 《福建史志》2006,(2):35-39
中国既属亚洲东部大陆大国,也是太平洋西岸海岸古国。早在上古就产生民间海上交通与贸易,到了两汉.中央政府直接派遣官吏进行一定规模的海外贸易,标志着海外贸易正式成立,此后广州就首先成为国际贸易重要港口之一。自唐代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在广州设立市舶使制度以来,历朝在沿海的广州、泉州、温州、明州、杭州、密州等外贸口岸职掌检查出入海港的船舶,征收商税,收购政府专卖品和管理外商等事务。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空前繁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港之一。  相似文献   

11.
隆武帝在明清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的非常时期,为收拾人心,聚拢人才,稳定政权,抵御清兵南侵,宣布在福京、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开科取士.福京乡试作为隆武帝的"龙飞首科",得到君臣的高度重视.然因郑芝龙等武臣的阻挠,原定隆武二年三月的福京乡试一拖再拖,最终于是年六月才在福京天兴府举行.文章根据大量史料,考知该科乡试主考官、同考官、提调官、监临官等部分职事官之姓名爵里;录取人数则在崇祯十五年所确定的福建乡试解额105名的基础上,"特旨广额七十名",后复试黜落4名,最终选拔录取举人171名.福京乡试开科不久,隆武政权即在清军强大的攻势下覆亡,但其选拔录取的一批科举人才,却对郑成功的抗清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明末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及连年自然灾害,促使农民大起义暴发。李自成农民义军攻入北京,推翻明王朝后,紧接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随着全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急剧变化,农民起义军由原之反对明王朝统治转为联合明宗室所建南明政权共同抗清斗争。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东南地区的海潮灾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潮灾害是古往今来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明代我国东南地区是海潮灾害频发的地区。海潮灾害主要是由台风引起的,多发生在阳历的6月至11月间;和一般的水灾相比,海潮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狂暴性的特点,因而更容易造成大的危害。明代海潮灾害不仅吞噬大量生灵。还淹没农田。冲毁房舍。毁坏盐场。造成极大的财产损失。明代对海潮灾害的救治和防范措施有赈灾、蠲免和加固海塘以及佥补灶丁等。  相似文献   

14.
清代东北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二百余年,东北地区种植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传统农作物高粱、大豆、粟、小麦等与新引种的玉米、水稻等都是由辽河中下游地区向北逐渐扩展的,这种发展趋势与清代东北的人口移动及土地开发方向一致,进程同步。本文还利用清末各种作物在各州县粮食播种总面积上的比率,论述了主要粮食作物地域分布的不平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高粱与小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不平衡性,高粱南多北少,而小麦正好与之相反;大豆是东北全境的重要农产,受大量外输的影响在水陆交通便利地区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品产地;分布普遍的粟受干湿气候的影响,播种比率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加;水稻是朝鲜移民引入东北的,发展上与移民进程同步,分布上则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15.
明诗咏青海     
早在唐代,就有许多诗人写下了大量描述青海的“边塞诗”,但唐代写青海的诗人中,除高适、吕温以及《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中的马云奇和佚名诗人之外,大多数人并未涉足青海高原,而明代歌咏青海的诗篇就产生在本乡本土,西宁诗人张问仁和从各地来青海的文人学士、官吏将佐创作的诗篇,构成了明代咏青诗歌的主调。  相似文献   

16.
巡检司作为最基层的国家行政机构,驻扎乡间,接触民众,具有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和稳定的职能。为实现这一目的,明王朝便在农民起义多发区及经济发达、人口流动密度较大的地区大量设置。但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由于监管制度的缺位以及没有根据情况的变化对一些地区巡检司的布局进行适时、合理的调整,最终导致该机构职能的偏离和弱化,引发了明政府对基层社会的部分失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