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凭故事考     
姜生 《安徽史学》2015,(6):49-55
文章通过对韩凭故事原本形态的考证表明,故事的核心应是颂扬韩凭夫妇以生命复贞信,此世不可处,乃相踵讬死赴太阴,终成尸解仙。贞信守节、重义轻死,是汉代死后尸解成仙的标准。汉代画像石和铜镜等出土金石资料,说明韩凭夫妇的夫信妇贞、至死不渝品格所造就的爱情故事在汉代广为流传,并引起强烈共鸣。韩凭夫妇殉情而死及死后化作梓树、鸳鸯之说,实际上是汉晋时期盛行的以墓室为"炼形之宫"、经历"太阴炼形"、最终变形而仙的尸解信仰的一种仙话表达。图其形于古圣贤、忠孝、节义、贞烈、英雄之伦,意在示其同臻仙域,藉以讴歌春秋大义。应在汉墓画像的系统配置和更为宽广的汉代思想和信仰背景中去寻求对汉画中韩凭夫妇故事的合理认知。  相似文献   

2.
姜生 《史学集刊》2015,(2):18-25
汉墓画像所见的六博图,是葬仪中用以对墓室进行时空仙化定性的符号,象征着墓室的另类时空属性;六博图之所在即仙界之所在。死后进入六博图所标识的空间,即是抵达异于人世的仙境时间结构之中。六博图是汉墓用以构造其生命转换功能的信仰符号之一,是汉人寻求某种特殊时空通道("洞")的一种历史呈现:仙界一刹、人间千年。汉墓六博信仰蕴涵着王质烂柯仙话、洞窟和洞天福地信仰的早期渊源形态。  相似文献   

3.
孟庄汉墓立柱画像石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庄汉墓为山东省境内所发现的又一座东汉晚期大型画像石墓,发掘资料公布在《文物》2002年第2期[1]。该墓坐落在平阴县东阿镇孟庄村南,1967年被发现。墓室早年屡遭盗掘,所幸墓室保存较好,尤其是墓室过梁中间的石柱画像,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直观资料。墓室内有10根石雕立柱,其中圆柱8根、方柱2根,全部刻有画像。可能为篇幅所限,简报只介绍了4根立柱画像,即Z2(前室西侧柱)、Z5(前室北侧柱)、Z4(前室西北柱)、Z10(中室北侧柱)。关于石柱画像的内容,简报作者认为,应属于生活风俗类,或与民间歌舞祭祀有关。笔者以为,Z4(方柱)柱身画像主要…  相似文献   

4.
山东苍山城前村汉墓位于苍山县城前村的土台之上,于1973年5月由山东省博物馆与苍山县文化馆协同发掘,发掘报告于《考古》1975年第2期发表。此墓早年曾遭破坏,墓道损毁严重,墓门丢失,墓室分为前室和后室,前室东西两侧为耳室,东侧为龛,设有神位,随葬器物数量不多,但墓室画像保存完好,采用凸面线刻的雕刻技法表现出明显的临沂地区风格。  相似文献   

5.
《文物》2015,(5)
在河南地区出土过几件带有铭文的力士画像砖,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铭文被释读为"电转"、"夏育"和"成荆"。这几件画像砖上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共性,皆为孔武有力之士,与古代盛行的任侠之风有关。从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及壁画来看,勇士在图像上基本表现为目隆准、髭须茂盛的形象,可以确定"夏育、成荆"的释读基本可靠。从文字的字形看,"电转"应释读为"申博"。申博的画像可能会被汉人当成门神之类的辟邪图像,用于墓室。由于造墓工匠文化水平较低,他们经常通过模仿现成图像或画稿来制作画像,这会造成铭文错误及图像细节与文献记载不甚吻合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黄老帛书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从它们的思想体系和一些用语可以看出,这四篇合起来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书。《十大经》里托为黄帝和力黑、果童等的问答,显然为"黄学"。把《经法》等四篇同《老子》抄在一起,正是黄老合卷的证明。我这里叫它们为《黄老帛书》。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行于汉初。司马迁说:"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旧本于黄老。"  相似文献   

7.
正道教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本土宗教,以"符箓"作为传道修持的重要手段。符箓,亦称符字、墨箓、丹书。符箓术起源于巫觋,始见于东汉。《后汉书·方术传》载:"河南有麹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在长期的传习符箓术的过程中,道教创造了纷繁的符箓道法,造作了难以数计、样式众多的符书。其中最为神秘、尊贵的是"五岳真形图"符。晋代葛洪在《抱朴子·遐览》中云:"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也。古人仙官  相似文献   

8.
汉画所见汉代车名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中的车马出行图是研究汉代等级制度的重要资料,其中各种车子的名称及其功用,以往的诠释每每有误,今参以文献,试作考辨。汉画所见车子以形别之,主要有以下几种,如图示。图一、二所示分别为斧车(轻车之属)、轺车,并无异议。图三及其以下则各家所释不同。图三:曲辀,(车曼)盖,盖下车舆大体以车轮中轴线为界后半三面屏蔽,前敞,车舆的前面下部一般有长方箱形槛,车侧有窗(或无)。图示为山东福山县东留公画像石(《山东汉画像石选集》,简称《山东》,图585中车)。又如四川成都扬子山汉墓画像  相似文献   

9.
拜读《文物》1992年第4期《四川合江县东汉砖室墓清理简报》后,对作者将1号石棺盖面之画像视为"玄武",颇感疑惑,提出如下看法与谢荔、徐利红二先生商榷。我认为,1号石棺盖面画像不应为玄武,而应为蟾蜍。理由如次:玄武乃传说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之一,也是"二十八宿"北方七宿的合称,为龟蛇合体。而图三所示图像方  相似文献   

10.
一、释"畛"《老子》甲本442行:"人之言必胜者胃(谓)何才(哉)?"曰:"使地工,诸侯有职。",《马王堆汉墓帛书(壹)》释文作",注曰:"下文又言'使天下工',工疑读为攻亩,谓治田亩。"《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据此把字列为亩字异体(见其书981页),字头定为。按,二书皆误,,字书未见,此实是"畛"字。帛书"写同"勿",如《老子》甲本296本、《战国纵横家书》268行、271行的轸字,《老子》甲本140行的缪字,《老子》甲本432行、《战国纵横家书》50行、227行的参字,其"形体皆与"畛"右旁同。《说文·田部》:"畛"井田间陌也。"《广韵…  相似文献   

11.
<正>六朝时代,享有"六经三史"之称的《东观汉记》,它成于东汉刘珍等众多学者之手,是馆局分纂史书之始祖。在此之前执掌史书的职官是兰台令史(如班固等),实行世官制。东汉章帝、和帝之后,史书之撰写与世官分离,图书逐渐集中到了"东观"。劳干《魏晋南北朝史》谓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从历史文献的记载还是从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来看,在我国历史上的西汉和东汉时期,都产生和存在一定数量的裸体画像和裸体雕塑,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直到目前还很少有人对此做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拟就汉代裸体画像和裸体雕塑产生的原因以及它的艺术成就,提出个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两汉时期的裸体画像和裸体雕塑两汉时期的裸体画像既有文献中记载的,又有从壁画中、帛画中、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铜镜中发现的形象。 (1)最早的壁画中的裸体形象,见于西汉景帝时的鲁恭王在曲阜所建的灵光殿,其壁画中画有太古时代的裸体怪形。东汉时的王延寿曾作《鲁灵光殿赋》予以描述。 (2)西汉广王川刘海阳宫中的壁画中有男女裸体形象。而东汉时的张衡在《同  相似文献   

13.
在汉墓中发现许多珍贵的画像,如画像石、画像棺、画像砖、画像镜、帛画、漆棺画、壁画等等。它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弥为珍贵的艺术品,也为我们探讨汉代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形象的资料,与古代之献互相参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先秦壁画的遗迹,近十几年来有了新的发现。1975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北殷代宫殿基址附近,发现白灰面的墙皮上,绘有红色花纹和黑色园点,在殷代的建筑物上已经有了彩色壁画(《1975年安阳殷墟的新发现》,《考古》1976年第4期)。1974年、1975年先后在秦代都城咸阳宫殿遗址上进行发掘,一号宫殿遗址发现残缺的壁画四百四十多块,最大的一块长达37、宽25厘米,颜色鲜艳(《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物》1976年第11期)。三号宫殿遗址走廊两侧发现“长卷轴式壁画”,  相似文献   

14.
上海博物馆藏董其昌《山水》册(共十开),为天启四年(1624)元旦所作,实并非董氏真迹。据考,该年四月董其昌才抵京。同时,该册对题均节录自董氏及明清书画著录著作与晚清文学笔记中,其第二开对题,与故宫博物院藏董氏癸酉(1633)夏五所作《董范合参图》轴题跋相同。再考《山水》册笔法,嫩弱飘浮,墨色平淡,与典型的董其昌风格相差甚远,更无其生拙秀逸之气;而《董范合参图》轴,用笔亦尖劲细碎,全幅墨气滞涩,艺术水准远不及故宫博物院藏董氏十二年前所作《仿古山水图》册,亦无法企及董氏卒前一年所作的《关山雪霁图》卷。可见,《山水》册和《董范合参图》轴非董氏本家之作。  相似文献   

15.
东汉一代有着较为完备的灾异记录制度,这包括灵台的天象观察、郡国的灾异上报、刺史采取灾异以及特使查访灾害,最后由太史令"掌记之",从而形成了原始的灾异史料。这些灾异史料随即为东汉的"注记"与"起居注"所采用,成为官方史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伏侯利用其与修《东观汉记》的便利,即仿照官方之"注记",撰成《古今注》一书。该书之记事,以灾异、祥瑞为其大宗,虽不曾为《续汉书·五行志》所采用,却是了解东汉官方灾异史料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世不少学者皆以为东汉张衡所造“地动仪”一器全称为“候风地动仪”。中华书局1965年版标点本《后汉书·张衡列传》亦称:“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前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振铎先生复制张衡所造“地动仪”,也把它叫作“侯风地动仪”(详参《燕京学报》第二十期;《文物》1965年第二、四、五期)。我们认为,诸学者对“地动仪”的这种统称是不正确的。按,三十余年前,竺可桢先生曾从气象学的角度来考察“候风地动仪”,认为它应分指所造“候风仪”与“地动仪”二器(《科学大众》卷九,三四合期),甚确。魏收所撰《魏书》卷九一《术艺·信都芳传》,记载:“(安丰王)延明家有群书,欲抄集《五经》算事为《五经宗》及古今乐事为《乐书》;又聚浑  相似文献   

17.
论马王堆出土《地形图》之九嶷山图及其技术传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基础上,运用现代地图技术进行比较研究,探讨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形图》中九嶷山地形图之精确性。进而,基于对道教《五岳真形图》的地图学研究,证明《地形图》之九嶷山图所代表的制图技术,乃在《五岳真形图》中得到了继承,尽管古代的地形图技术在这种秘传的道符经书中受到了神学泡沫的淹没。  相似文献   

18.
余欣 《中华文史论丛》2022,(3):55-87+404
讖緯的基礎研究應重在知識構成的歷史學研究,不能僅從緯學與政治文化構建進程進行分析,而應重新契入傳統中國方術與博物之學的歷史語境中加以理解。作者提出讖緯研究的方術進路,以《龍魚河圖》爲個案展開“知識視域中緯書綜合研究”,考察其基本性格的成立、文本構造的知識譜系源流與方術形態面相及其社會歷史意義,將讖緯置於數術、方伎、物象的數理脈絡中觀照,嘗試在知識—信仰—社會歷史景深中,揭示讖緯與方術之間的“學理性義諦牢結”,探索構築讖緯研究新基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楚竹书《凡物流形》是一篇重要的古代哲学文献。《易纬乾凿度》论宇宙生成,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又云:"太始者,形之始也。"《凡物流形》所论,即太始生成后的种种现象。《庄子·天地》云:"未形有分,自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成玄英疏:"留,静也。"不确,留,当读为流。  相似文献   

20.
汉赋与汉代画像石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一时代环境中的文化现象,呈现的是不同切面的结构整体。汉赋和汉代画像石刻,就是这类实例的典型。从西汉中期到东汉末年,是辞赋的时代,也是画像石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二种艺术都经历了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汉赋盛于汉武帝时,积至成,宣年间,进御之赋,已达千余首,仅《汉书·艺文志》所记赋就有九百多篇,今虽百不余一,但其洋洋大观,史籍有载。画像石刻最早出现于西汉后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