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古很古以前,人和各种动物生活在一起,而人和黄牛、水牛又是近邻,互相关系特别亲密。有一年饥荒,粮食快吃光了,人就叫黄牛、水牛去向老天讨粮食。但老天那里也没有多少粮食了,就对黄牛、水牛说:“你们回去告诉人,一天只许吃一顿饭,多吃就行了!”  相似文献   

2.
藏红花名贵,布达拉宫辉煌,八角街的卓玛很靓;五颜六色的经幡,神山圣湖的传说,都走入了我的记忆。而记忆中最活脱好玩的一页,是西藏的牛。  相似文献   

3.
哭泣的牛     
春黎 《世界》2004,(4):61-61
在印度时,曾和伙伴们开玩笑说,回去我也要像三毛一样写“雨季不再来”和“哭泣的牛”。之所以不是哭泣的骆驼而换成了牛,是因为在孟买街头见的更多的是牛而不是骆驼。当然这只是开玩笑罢了。其实,如果连印度的牛也要哭泣的话,那么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牛大概也就没法活了。  相似文献   

4.
流泪的牛     
牛死的时候,爷爷流泪了。他的泪渗入脚下这片世世耕作的土地,悄然无声。说不清,这头牛怎样走进我家的生活。任劳任怨十几年;说不清,多少次这头牛含满泪水注视着自己的犊儿被陆续牵走;说不清,年老的爷爷和衰迈的老牛建立了怎样难舍的依恋……太多的问题没有答案。当我蓦然回首,去寻找的时候,牛却倒下去了,去了另一个世界,带走我深深的遗憾,还有爷爷四分之一的  相似文献   

5.
出汗的牛     
丙吉是西汉的丞相。一次,他带着几个随从微服巡查。这天上午,他们在路上遇见一群人正在争吵,不一会儿还动手打了起来。随从们以为丙吉定会停下脚步,上前制止。但出乎意料的是,丙吉似乎并不在意,让大家继续赶路。  相似文献   

6.
牛的歌     
这是流传于鲁甸一带的民谣。它表面上写的是牛,实际上反映的是旧社会农民的苦难。水牛黄牛, 越老越愁, 肩头磨烂,筋骨拖朽。口含青草,眼泪长流,只想苦点养老,哪知苦不出头。屠户来了,不问根由,擦擦手掌,卷起手袖。一刀下去,割断咽喉。  相似文献   

7.
<正>无论从考古类型学还是造型的艺术风格来看,汉代至宋代中国牛的意象和形象都没有可以与江津四面山灰千岩岩画上的牛进行比较的对象。这说明灰千岩岩画不是从汉至宋这段时期的艺术作品。明清以后的牛与灰千岩岩画的牛更不可能相关,因为单独出现的牛在明清岩画和绘画中完全不见踪迹。此外最关键的是,灰千岩岩画的侵蚀程度与明清摩崖题刻相比,要古老得多。那么,是不是可以往前追?譬如青铜时代、新石器时代,乃至旧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8.
牛公主     
一勐哈国东部的大山上,住着五百头神牛。这些神牛头上都长着一对闪闪发光的金角。领头的牛王浑身白毛,金角上生有七彩的宝石。它的身子有小碓房那么高大,蹄子就象四盘石磨。牛王下面有四个牛头领,它们身上长着红、黄、黑、花的毛色。有一年泼水节,大牛王带领着五百头神牛到勐哈国的大佛寺去朝拜。它们口念隐身咒语,来来去去,象一阵风,莫说凡人瞧不见,就是佛寺中的长老,也不知道有这回事。头一天,它们神不知鬼不觉地朝拜完就回去了。第二天,牛王在回山的路上被坝子里秀丽的景色迷住,一时忘了念咒语,就现  相似文献   

9.
牛老头     
说起来,爆米花应该算是小区孩子们最最钟爱的零食了。所以,外来的商贩,卖牛皮糖的,卖针线的,卖凉席子的,卖橡皮筋的,卖毛线的,卖蔬菜水果的,都不如卖爆米花的牛老头受欢迎。小区的孩子干什么都不爱讲秩序,惟独打爆米花的时候,牛老头大喝一声,把队排好!孩子们便乖乖地按照先来后到的秩序排了一溜长队。那时节,工厂效益很好,家家户户副食消费量增加,粮食有余,大米、玉米、糯米、黄豆,凡是能做成爆米花的都逃不过被送进滚筒的厄运。牛老头个子不高,满脸的皱纹———这也就算了,偏偏那一道道皱纹的深处还填满了黑色煤灰,似乎永远都洗不净。一双…  相似文献   

10.
打春牛     
正打春牛,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是一种祖祖辈辈延续不断的迎春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不仅释放着生命活力,更获得一种民族文化认同。日前,在看电视《楚汉骄雄》时,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路经楚地下蔡乡下,看到几个儿童打春牛,童心萌发,以抢得牛犄角为乐,意为拔得头筹,寓意灭秦兴楚有望。这一场景,瞬间把我的记忆带回少时农村打春牛的现场。打春牛,古称杖牛。古时立春日以泥作春牛,用彩杖鞭牛,行打春礼以示春耕开始,故而打春牛又叫鞭春仪迎春礼。这  相似文献   

11.
苗族把水牛与龙视为相同的一种神话动物,龙、牛可以互变。在他们的意识里龙头上长得有一对形似水牛角的大弯角,刺绣图案的龙形象亦多长有一对水牛角。所以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女性头上喜戴各种造型的银角,又叫水牛角或龙角;而从贵阳、清镇、平  相似文献   

12.
《文史月刊》2009,(3):75-75
中国民间的“鞭春牛”风俗流传甚广。唐代诗人元稹的《生春》中有“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的诗句,《义县志·岁时》有“鞭春牛”的唱词:“一鞭日风调雨顺,二鞭日国泰民安,三鞭日天子万岁春”。清朝乾隆年间,立春鞭土牛列为国家庆典,每年专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于六月制订次年的芒神土牛图,颁发各地,作为印制芒神春牛的规范。  相似文献   

13.
牛年话牛     
上古的时候,牛是野生的,被人们当作野味猎食,后又驯化饲养为家畜。人们见其性情温良兼之力大善使,便用它来拉车。到了春秋战国时,牛被用于耕田,出现了宁戚等著名相牛家。至汉代时,使牛耕得到广泛应用。2000多年以来,牛以勤劳耐干的精神为人们所喜爱和赞赏,被尊为六畜之首,成了农家春耕秋作之"宝"。现在,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牛车在我国已经很罕见了,牛耕也渐渐被机械所取代,但牛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仍然很密切,除了供人们食用的牛肉、牛奶以外,它的皮革可制作皮鞋、皮帽、皮衣、皮箱等。在人们心目中,牛几乎是毫不为己、勤劳踏实、任劳任怨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4.
牛才子三题     
乡贤牛兆濂,史称号“蓝川”,未有疑之。但其究为牛氏自号还是他号,尚有探究的必要。《蓝田县志》、《西安教育志》等均称其“字梦周,号蓝川”,明显认为是自号;《西安近代中等教育》载张涵均《理学家牛兆濂》称:“……因多年讲学于本县蓝水(灞河)之阳,宋代名理学家吕大临、吕大防兄弟创办的芸阁学社遗址,故被人尊称为蓝川先生”,又清楚地指之为他号。  相似文献   

15.
《旅游》1999,(12)
照片上,你潇洒风光,明星足球队的主力,遇劲敌当仁不让.其实,生活中,你热情又不失内向,既不风风火火,也不张张扬扬.埋首耕耘,奋斗默默,没忘心中那份执著,再塑硬汉给期待你的观众.牛眼看申军谊  相似文献   

16.
牛眼看蔡明     
《旅游》1998,(11)
蔡明的名声不可谓不大。只要你知道了赵本山,知道了赵丽蓉,知道了宋丹丹,就没有个知道蔡明的。走下舞台的蔡明是什么样子呢?这不,‘牛哥”让多彩的蔡明走到了您的面前:瞧,“顽皮的蔡明”①“淑女的蔡明”②“呼风唤雨的蔡明”③“流连忘返的蔡明”④“虔诚的蔡明”⑤“大惊失色的蔡明”⑥她的足迹在美国,在澳大利亚,在墨西哥她的表情全方位,更丰富,更出众。还是那句老话:“牛哥”,谢您啦!牛眼看蔡明  相似文献   

17.
牛背诗词     
  相似文献   

18.
杨纪 《旅游》2015,(2):62-65
博茨瓦纳以生产钻石闻名于世,还堪称“牛的王国”。当地流行这样一句话:“在博茨瓦纳,年轻人没有牛是娶不到媳妇的。”当地人手中有了钱,往往不会存银行,而是积攒起来买牛。一个人的牛越多显得越富有,其社会地位就越高。所以下至平民百姓,上至部落大酋长甚至政府部长都喜欢养牛,少者拥有几头或十几头,多者数百头乃至上万头牛。而且在这里,你根本不用担心牛会被偷被抢或走失。政府部长都养牛记得来博茨瓦纳之前,从博出差回国的同事拿出一大包牛肉干来分享。当时并不以为然,新鲜的程度大过了惊喜。感到新鲜是因为毕竟是国外的牛,还是南半球的牛;  相似文献   

19.
牛眼看倪萍     
《旅游》1998,(12)
打从倪萍入选"综艺大观"当主持人起,每有现场直播,十回有八回能看到牛群扛着"大炮筒子""坚守阵地"。他不出成绩谁出呀!难怪,他见倪萍的时候最多,所以照片拍得出最多、最好。近来,倪萍很少露面,使不少看惯了她的观众怪想她的。再怎么说,她也是"王牌"主持,自有一番别人学不来的风采。怎么样?倪萍,近来可好?大伙儿惦着你呢!歇够了,早点出镜,行吗?牛眼看倪萍  相似文献   

20.
科考黑犀牛     
黑犀牛是坦桑尼亚的代表动物之一,被誉为“非洲五大兽”,受到各界的格外关注.黑犀又叫尖吻犀,体长2.8~4.0米,肩高1.3~1.9米,重达900~ 3000公斤,是陆地上仅次于大象的第二大动物.黑犀牛的体色其实是灰色的,但由于经常在泥土中打滚,看起来反倒是黑色.它皮厚毛少,稀泥可以保护身体以防蚊蝇叮咬.鼻骨上突起两只角,纵向排列,前面的角较长,最长可达1.3米.黑犀牛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上唇卷绕,在取食时能用来剥枝条上的叶子. 上世纪70年代,坦桑尼亚还生活着3000多头黑犀牛,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持续的盗猎,到90年代时,它们的数量下降到不足100头.尽管没有现代医学依据,一些亚洲国家迷信犀牛角的药用功效,导致它们被大量猎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