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绵延两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即将寿终正寝的时候,刘春霖成了状元——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状元。  相似文献   

2.
刘春霖,字润琴,号石箕,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生在河北省肃宁县北石宝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他和哥哥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难生活中发奋苦读,希冀通过科举这条途径改变命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相似文献   

3.
王子 《文史月刊》2011,(2):56-56
状元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一大特产。据《学林》一书统计,自唐初武德五年(622年)至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度科举,共有641榜,503名状元。  相似文献   

4.
《文史月刊》2013,(9):56-58
自隋朝创立科举制度起,各代状元在仕途上有着怎样的起点呢?  相似文献   

5.
黔籍科考状元及探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状”取自“投状”,“元”即为第一,居首之意。在众多的考试科目中,只有贡举中进士科的第一人才称状元。在1300多年的科举(指文举)考试中,贵州有两人获“状元”桂冠,一人获探花殊荣。  相似文献   

6.
刘春霖(1872-1944年),河北肃宁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出身寒苦,租父秀农,父亲为保定府皂隶。因家境贫寒,刘春霖自幼寄养伯父家,母亲靠当奶妈糊口。后全家迁居保定,送其入莲池书院?正因出身微贱,刘春霖胸怀抱负,刻制自励印章“平生志不在温饱”18岁秀才,25岁拔贡,30岁中举,32岁中状元.再次演绎了一段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从底层到尖顶的“科举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相似文献   

7.
8.
徐爱博 《文史天地》2005,(12):46-48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现摘录其中十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在很多哈尔滨人和中外人士的印象里,哈尔滨的历史就是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缩影,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哈尔滨也有其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面。从历史建筑风格来讲,哈尔滨的极乐寺、文庙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而且这两座建筑的历史还与中国末代状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福建旅游》2005,(6):12-13
900多年前,南宋状元邹应龙在此隐居读书,这里峰架文笔、崖晒经文、山盘龙虎,浸润了浓浓的书卷之气,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前来凭吊瞻仰,求取聪慧灵气,了却金榜题名梦想。  相似文献   

11.
本通过对贵州清末赵以炯、夏同和两状元考试问卷《状元策对》的研究.从其内容、当时的科举制度、地理环境及个人性格诸方面,去探讨二人为什么不能与同时代的人物一样彪柄史册。  相似文献   

12.
刘长卿进士及第之年,最早见于姚合《極玄集》卷下,谓“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虽未说“及第”,但以同书其他进士及第例之,此处“进士”即指进干之第。宋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卷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自隋朝大业二年(606年)创始,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结束,历时一千三百多年。这期间共产生状元504人,其中唐代139人,五代十国时期11人,宋代118人,元代32人,明朝90人,清朝114人。  相似文献   

14.
不时从《成都晚报》上看到肖平先生介绍成都人历史的整版章,大开眼界,获益匪浅。近日偶从购书中心看到他的《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一书中“蜀中三状元:冯时行”一段(202页至204页),发现多处与史实不合,特提出与肖平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5.
兆子 《文史博览》2006,(8):61-61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唐至清,共出596名状元。状元分文武两种,这里介绍几则文状元的怪闻。  相似文献   

16.
状元街遐想     
欲晓 《福建旅游》2005,(6):44-45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霖,字润琴,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初三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河北省肃宁县北石宝村。光绪三十年(1904年),岁次甲辰,适逢慈禧太后70寿辰,特地加了一科殿试,称之为甲辰恩科。此年,刘春霖32岁,参加殿试,考中进土,经殿选点为状元。次年,慈禧根据张之洞等的建议,废除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刘春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状元谁点其说不一甲辰科主考官阅卷后,将考中的273名前十名试卷呈送慈禧太后,第一份试卷是朱汝珍的。朱擅楷书,用粗笔,而慈禧对书法喜疏淡、恶乌方,她看后连连摇头。再看姓名,心头一…  相似文献   

18.
登状元岩     
在泰宁漂流完上清溪,到了下码头小憩,千万别忘了游览状元岩,否则与美人失之交臂,岂不憾哉。此景区坐落在长兴村北,离城区11公里,与上清溪唇齿相依。据县志记载,南宋庆元二年(1196)状元邹应龙(1173——1245)少年时读书于此,后人誉其读书处为状元岩。距状元岩一华里又有个琵琶岩,人说是明代道仙邢德兴修真之处。  相似文献   

19.
曾有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于是,也才有了本文讲述的读书人一旦科举高中后,随之而来的桃花运。这是历史长河中涌现过的浪花,回首一望,一笑而已。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教育历史久远,但在清代以前,传统的书院及私塾义学等各类官办或私人民间的教育机构,皆以为科举制度服务培养科举士子为目的。教育是以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为其宗旨的教育,受教育者受其社会的经济地位的诸多限制而人数极少,且教授的内容又主要是经史之学。这样一来,教育的发展遇到重重障碍和关卡,与社会经济的进步脱钩,反过来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十九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印证了这一不争的事实。鸦片战争之后,英、法、日、俄、美等帝国主义列强相继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也使摇摇欲坠的清政府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