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莫高窟、克孜尔石窟把不同类型、内容的背光图像组绘在佛像身后,反映了两地佛教思想的表现。克孜尔背光艺术,是犍陀罗背光在中国的变化与发展,它受龟兹艺术的影响,然后又将这种影响再传入敦煌、云冈、龙门等地,五世纪初至五世纪中叶的克孜尔与莫高窟同期背光,具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它们在传承上大致有关联,可以把莫高窟背光看作是克孜尔背光艺术的东传和延续。  相似文献   

2.
敦煌莫高窟、克孜尔石窟把不同类型、内容的背光图像组绘在佛像身后,反映了两地佛教思想的表现。克孜尔背光艺术,是犍陀罗背光在中国的变化与发展,它受龟兹艺术的影响,然后又将这种影响再传入敦煌、云冈、龙门等地,五世纪初至五世纪中叶的克孜尔与莫高窟同期背光,具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它们在传承上大致有关联,可以把莫高窟背光看作是克孜尔背光艺术的东传和延续。  相似文献   

3.
刘明虎 《收藏家》2022,(9):53-58
本文继承前人相关研究的成果,对照《妙法莲华经》关于虚空会的描述,讨论云冈第二期石窟中交脚菩萨的冠后缯带并非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等形象的表现,而是传达其在虚空会的特殊用意。具体内容,涉及对云冈第二期石窟中跏趺坐佛、二佛并坐、倚坐佛与交脚菩萨像组合关系的观察。  相似文献   

4.
河北武安千佛洞石窟开凿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前后。石窟分内窟、外窟两部分,外窟的南、北两壁上现存造像龛106座,造像156身。造像内容以单尊结跏趺坐佛为主,兼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土地三侍等组合。通过分析石窟内现有的71条造像题记,可知石窟是一处由都保正侯进发起,僧人惠开引导,侯进下辖保丁及乡里作为从众而建造的民间性公共佛堂,供养人身份包括基层管理者、僧侣和普通民众三类。普通民众中,女性供养人群体的地位较为突出。千佛洞石窟造像题材多样,年代明确,是研究武安地区北宋佛教发展及石窟艺术的珍贵材料。同时,石窟题记可与北宋保甲法相互印证,填补了武安地区关于保甲法的文献资料空白。  相似文献   

5.
敦煌莫高窟隋唐背光研究卢秀文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繁荣,石窟艺术在继承传统和不断吸收外来经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莫高窟的背光图案亦登上了前所末有的精美富丽的高峰。下面继拙文《莫高窟早期背光研究》,在调查洞窟的基础上。对莫高窟隋...  相似文献   

6.
宁夏西吉发现一批唐代鎏金铜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将台乡王家湾村农民取土筑墙时,发现一批鎏金铜造像。这是一处窖藏,经清理,共有完整造像60件,现藏西吉县文物管理所。 60件造像中,有佛像18身,菩萨像41身,力士像1身。造像大小不等,最高的17、最小的2.8厘米。按造型差别可分十五类,现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介绍如下。一、佛造像除2身立佛外,其余均为坐佛,共同特征是:全部有背光,有束腰须弥座,座下带  相似文献   

7.
《重修凉州广善寺碑》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东南50公里的天梯山石窟,现保存于武威天梯山石窟管理处,碑文共计843字,立于大明正统十三年(1448),记述了镇守甘肃太监刘永诚于天梯山石窟旧址重修广善寺的史事。对此碑文进行调查、考释,有助于推动天梯山石窟相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8.
正大佛,又见大佛。沿着丝绸之路行走,每到一处石窟,总能看到一座大佛,尽管它们的身高不同,但巨大体量,让每个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卑微。甘肃省山丹县城外有座大佛寺,供奉着一尊高达35米的巨大泥塑坐佛。它和丝绸之路沿线众多大佛一样,展现了一种神秘的巨佛崇拜。走近这些巨佛,我们  相似文献   

9.
拉萨查拉路甫石窟调查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布达拉宫西南0.5公里,有一座招拉笔洞山(又称药王山),山东麓距地面20余米处有一石窟,洞口向东,与大门西向的大昭寺遥遥相对,这就是查拉路甫石窟。据明《贤者喜宴》记载:"茹雍妃在查拉路甫雕刻大梵天等佛像,……历十三年圆满完成。"茹雍妃即洁莫尊,为松赞干布的一位王妃。可见,查拉路甫石窟的开凿年代当在唐初。唐代晚期以后,查拉路甫石窟几经兴衰。1962年,十世班禅却吉坚赞曾出  相似文献   

10.
东魏武定二年路文助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61,(12)
这一件造像,石质色如墨玉,为一佛二菩萨三尊立像,后面衬以火焰背光。造像刀法劲利,衣纹简练,主佛面相虽仍上承北魏末期风格的余绪,但已显得方正,肩部也已圆和凸起;两菩萨直立如柱,足下莲瓣肥厚,可看出东魏晚年已逐渐接近北齐时期的作风。背光后刻造像铭记,全文如下: 武定二年(公元544年)十月壬子朔十三日甲子,光州长广郡挺县清信仕佛弟子路文助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52,(2)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和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所組織的炳靈寺石窟勘察團,在九月十八日由蘭州出發,前往石窟所在地勘察。勘察團由十三位美術家和歷史學家組  相似文献   

12.
须弥山石窟,坐落在宁夏固原县西北55公里处的须弥山东麓.历史文献和佛教典籍记载甚少,一些涉及石窟艺术的书籍里也很少提及.其实,这里保存和珍藏着隋唐以前不少石窟造像.它是历史的产物,是丝绸之路上长期中西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结晶.风雨沧桑,须弥山石窟经历了它的磨难期.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五三年,我們到大同雲崗參觀石窟雕刻藝術,在從十三窟與十四窟之間向上攀登時,到窟頂偶然發現了一片彩陶。這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於是化了兩點鐘的時間,在石窟上面继續找到了近二十片陶片。據石佛寺和尚佛見  相似文献   

14.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口,距市区十三公里,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寺雕刻艺术宝库之一。也是洛阳的天然门户。春秋、战国时代,龙门有“阙塞”之称。东汉时,又有“龙门”、“伊阙”之称。不过,北魏时习惯上称伊阙,隋唐以后则叫它龙门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居洛十八年,经常住在龙门东山的香山寺里。他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  相似文献   

15.
根据佛像的造型、头背光以及服饰等因素的差异,龟兹石窟中的佛像风格可分为四类:印度风格、龟兹风格、汉地风格和回鹘风格。印度风格佛像出现于龟兹石窟早期,包括犍陀罗风格和秣菟罗风格两种类型,其中犍陀罗风格佛像较多。龟兹风格佛像形成于公元4世纪,延续至龟兹佛教的衰亡时期,是在龟兹本地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印度、中亚文化而发展形成的佛像类型。汉地风格佛像,是唐代汉传佛教艺术传入龟兹的产物,艺术风格接近同时期中原佛教艺术。回鹘风格佛像,约公元10世纪及以后,是回鹘人西迁后在吸收中原佛教和龟兹佛教艺术因素,形成的具有回鹘人审美特色的佛像类型。  相似文献   

16.
《文物天地》2021,(5):123-127
<正>大卢舍那像龛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山腰处,其规模之宏大、气象之雄伟不仅是龙门之最,也称得上现存唐代造像之最(图一)。其建造将山体劈成凹形平面,在宽30~33米、进深38~40米、壁面高约30米的空间内,露天摩崖造出一坐佛(卢舍那佛)、二弟子(迦叶、阿难)、二菩萨(文殊、普贤)、二天王、二力士共9身大像,  相似文献   

17.
麦积山石窟的创建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积山石窟是我国解放后勘察发现的一个大型石窟寺。它的发现对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研究具有特殊价值。但是,这一重要的艺术宝库,究竟是什么时候创凿的?因缺乏确切的记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鉴于这是一个关系到麦积山石窟研究上的重要问题,本文谨提出个人的一些肤浅的看法。关于麦积山石窟的创凿时代,从目前所能找到的资料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1.据《高僧传·玄高》:玄高"闻关右有浮驮跋陀禅师,在石羊寺弘法,高往师  相似文献   

18.
石窟寺遗存面临着风化、水患、失稳三大问题.我国的石窟寺保护工作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概念也不规范,文物保护精细工程地质学是石窟寺保护关键科学问题和石窟寺学科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石窟寺保护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点如下:石窟寺风化病害危害程度评估标准的基础问题、水患渗流网络的精细探测关键技术问题、风化病害防治与本体修复适...  相似文献   

19.
龙门石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口,距市区十三公里。它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我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洛阳地处河南西部,从公元前770年开始,曾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九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历来称为"九朝古都"。洛阳城南,峻峭的山崖濒临伊水。伊水的入口处,香山和龙门山夹岸对峙,形成一个天然的门阙,就是所谓  相似文献   

20.
鹤壁市宋代石窟造像,位于鹤壁市大河涧乡张公堰村西去十里许佛爷沟的半山崖壁上,1984年文物普查时,市博物馆文物干部张长安首次发现,并作了简单记录,去年1O月份我们专程对该石窟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简报如下:(为叙述方便,这石窟简称为:张公堰石窟)张公堰石窟坐北向南、北偏西50°,共开六个窟龛,其中空龛一个,集中凿于一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