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荷 《神州》2012,(19):62-67
素有"四大印石"之首美称的寿山石,其印章常以"芥子之中纳须弥"的气势,深得文人墨客及王公贵胄所钟爱和青睐,也是许多寿山石收藏者所最为注目的"绝代佳人"。寿山、青田、昌化、巴林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系印章石。其中,寿山石因产于福建北部寿山乡而得名,寿山石印章材质有130多种,近千年的开发使得印章石材已经接近枯竭。材质的稀缺,再加上名家篆刻,名人使用,寿山石印章作为经典藏品的价值如日  相似文献   

2.
在闻名中外的南京秦淮河畔夫子庙商贸一条街上,有一间名石收藏地——“明峰行”。这里收藏的福建寿山石、昌化鸡血石十分罕见,其中的珍石精品令人眼花缭乱,琳琅满目的品种更让人叫绝,特别是石雕艺术品展示的艺术氛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许多地方的旅游者和收藏家。一、从”走眼”学收藏 “明峰行”的主人叫欧立明,欧先生祖籍江苏宜兴,从小就很喜欢收藏一些有趣的东西。孩提时代,他喜欢收藏当时较流行的如火柴盒,香烟纸等  相似文献   

3.
为了全面宣传“中国寿山石文化”,配合纪念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签订40周年大型画册《世界遗产·中国国石华夏瑰宝》的编撰工作,本刊开辟“中华国石”专栏,翔实记录和再现福建广大寿山石艺术大师立足自身雕刻艺术风格在传承及宏扬寿山石文化和雕刻技艺中汇萃的新思路、新经验、新精神,把中国独特的寿山石文化艺术推向世界,因为寿山石文化是福建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4.
骆芃芃 《收藏家》2009,(2):56-62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篆刻艺术院承办的“金石永寿——中国第一届寿山石篆刻艺术展”,它的名称从字面上看包含四层意思:第一,这个展览是中国首次举办;第二,这个展览是篆刻艺术展;第三,这个展览的作品载体是寿山石;第四,“金石”在这里代表篆刻、“永寿”在这里代表寿山石,这个展览是篆刻艺术与寿山石的结合,正如它所蕴含的意义一样——艺术长青。  相似文献   

5.
董胤 《收藏家》2022,(10):61-68
田黄石是寿山石中最具代表性石种,自明清以来备受世人珍重,有“石帝”之称。寿山石及田黄石资源稀缺,早已禁止开采,关于是否扩大田黄石范围将其他地区印石纳入其中,各方所持观点分歧较多。加之因田黄石经济价值高而导致的各类易混淆石种冒充问题由来已久,使寿山石文化延续及市场受到较大负面影响。本文从寿山石历史、矿物学、艺术市场等角度出发,认为田黄石概念不可扩大,并讨论名称泛化和滥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清代,寿山石在宫中受宠。一些文武大臣为了讨好皇帝,常常会将收藏的寿山石珍品进献,列在贡单首位。寿山石可雕刻人物、盆景、文房用具等,但其中的精品,却是用来镌刻帝王宝玺的。  相似文献   

7.
展览     
<正>石工坊寿山石文化系列活动第二回·品石3月28日至4月15日,北京石工坊艺术馆开展了2015"一树一菩提,一石一世界"寿山石文化系列活动的"第二回·品石"寿山石体验季,邀请著名的寿山石文化研究专家方宗珪先生举办寿山石文化主题沙龙,以"品"为关键词,使寿山石爱好者通过与寿山石文化专家的近距离接触以及对寿山石雕精品的欣赏与了解,更深一步领略寿山石的内在精神和人文内涵。此次主题沙龙活动也是方宗珪先生从艺55周年的纪念出版物《寿山石泰斗——方宗珪》精装本的首发仪  相似文献   

8.
寿山石出自福建省福州寿山。石以山名。蕴涵“福海寿山”、“金石同寿”之意。寿山石是一种晶莹温腻、五彩斑斓、十分珍贵的彩石。它质地凝腻、晶莹湿润、色彩绚丽、刚柔适中。具有“细、凝、腻、灵、透”五德。素有“天遣瑰宝”、“石中之王”之美誉。为“国石”之首。寿山石品种繁多。由于它“温润光泽,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作雕刻的材料,已有1500多年的开发历史。从而形成了寿山石雕刻艺术从萌芽、发展到鼎盛的一脉独特的民间工艺文化史,寿山石雕也成了从古至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喜爱的文化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9.
<正>寿山石是中华瑰宝,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作为福州特有的名贵石材,寿山石石质晶莹、脂润,色彩斑斓,色泽亮丽,色界分明,具有稀有性和人文性等特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由于寿山石“温润光泽、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作雕刻的材料。1965年,福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区北郊五凤山的一座南朝墓中出土两只寿山石猪俑。这说明,寿山石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  相似文献   

10.
寿山石     
郑屹 《丝绸之路》2006,(10):46-48
寿山石出自福建省福州寿山。石以山名,蕴涵“福海寿山”、“金石同寿”之意。  相似文献   

11.
福州工艺美术技艺精湛,脱胎漆器、纸伞、角梳是手工艺品的“三宝”:而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软木画又是特艺品的“三宝”。  相似文献   

12.
冯宝麟 《收藏家》2009,(2):67-72
寿山石是篆刻家们最熟悉、最常用的印材之一。它的发现和利用,是明清以降篆刻艺术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这样说,寿山石与篆刻的结合,是自然与人文最高妙、最完美的结合。宋代学者黄干的《寿山》是目前可考的最早关于寿山石的文字记述,就是在这首诗里,有“石为多文招斧凿,寺因野火转荧煌”的句子。黄干认为,寿山石“招斧凿”的原因是其“多文”,  相似文献   

13.
陈吉  福魅 《福建旅游》2005,(2):26-26
福州晋安区北面环绕着一片连绵百里、峰峦叠嶂的绿色屏障——北峰,“天遣瑰宝”、“中国国石”第一候选石——寿山石就产于北峰崇山峻岭之间。  相似文献   

14.
刘士刚 《收藏家》2006,(2):85-85
高6.6、宽9.5厘米。寿山石质柔润,净洁如玉,颜色有米、紫、青、黄、黑、白等。近年来因资源日益枯竭,品质佳者或属旧坑的寿山石雕刻作品身价迅速攀升。寿山石雕历史悠久,早在南朝时就有以寿山石雕制作的明器出现。到明清时期,寿山石雕刻十分兴盛,且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雕刻名家辈出,如杨璇、尚均,就是当时刻石名手,所刻精品多为宫廷收存。据传康熙年间尚均曾被招为御工。此件弥勒像,盘坐式,面容微笑,左手抚膝,右手挽串珠。头部雕刻有细细头发,服饰上面刻龙凤及勾莲纹,雕刻精细。作者抓住了人物的体态容颜特征,形象逼…  相似文献   

15.
林笑滨 《收藏家》2006,(4):65-66
田黄是福建寿山石的一种,学名“腊石”,产于福州以北20公里的寿山村水田中,因其色相普遍泛黄,又多见于田间,由此得名。传说远古天塌地陷时,女娲补天后,剩下许多大小不一的灵石,于是她在神州大地上空巡视,最后发现福建寿山的山川岚气藏纳、林壑清幽、景致绝美,就把那些补天的灵石撒向了寿山大地,这就是蕴藏于福建寿山水田中的“田黄石”。因此有“福”、“寿”、“田”的吉祥含义,明、清两朝均被作为贡品献入皇宫,多用以制作印章,并成为每年元旦清帝祭天专用之石。田黄按成色分为黄田、白田、红田和黑田四种。黄田主要产自中坂田,皮多具不透…  相似文献   

16.
陈明志 《东方收藏》2022,(4):114-116
寿山石雕刻技艺作为国家非遗,历经15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已形成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气质。本文所说的石壶雕刻艺术,是指选取各类软性石材并运用寿山石雕刻技艺制作而成的石壶,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也可以视为一种“跨界”艺术。  相似文献   

17.
杂谈寿山石     
人类有意识地接触寿山石,也就是人类利用寿山石的活动,构成了寿山石文化。这个历史应该推前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1958年《考古学报》第二期发表福建省文管会曾凡的《福州浮村遗址的发掘》称:在浮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25种石器。经福建省地质局鉴定,有燧石、寿山石(又名叶蜡石)、页岩、矽质页岩、砂岩、石英岩、金云母砂岩、玛瑙、滑石等9种。以寿山石为最多。其中寿山石质的石器由石镞磨制而成,两面有脊,柳叶状,横断面作扁菱形,残长4.4厘米、宽1.5厘米、厚0.5厘米。此外还有石凿2件、残石器9件。石凿的形状如石卉,顶刃同宽,面微凸而底平,磨制得相当精巧。从现有的材料看,这便是寿山石文化的初期.即寿山石磨制文化阶段。  相似文献   

18.
陈智楠 《东方收藏》2023,(12):134-136
古典美学写意深刻体现着古代哲学思想,《易经》中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中国式审美精神的源头,来自于包容万象的“天人合一”自然观,从对自然之大的观照和包容,进而延伸美学美感写意。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门类,寿山石雕以其特有的雕刻技法和艺术韵味著称于世。在其雕刻手法中,便是借鉴了中国古典美学原理,从而实现寿山石雕的美学写意。  相似文献   

19.
杨明 《东方收藏》2023,(5):130-132
中国画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有了观察自然、描绘自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又逐步产生了绘画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认知的逐步深入,绘画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寿山石雕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工艺美术门类,以其特有的雕刻技法和艺术神韵著称于世。笔者在从事寿山石雕创作时广泛借鉴了中国画的绘画原理,在此就中国画表现手法在寿山石雕中的运用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0.
石头记     
《文史月刊》2010,(7):F0003-F0003
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