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鹏忠 《丝绸之路》2009,(15):65-65
刺绣,俗称绣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工艺之一。古时多为女子闺中技艺,也叫女红。  相似文献   

2.
莫高窟第257、259窟是北魏时期重要洞窟。为从科学角度探究两窟壁画彩塑艺术特色和发展过程,本文综合运用超景深显微镜等原位无损分析技术以及X-射线衍射等实验室分析技术对其壁画彩塑制作工艺与材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壁画彩塑底色层分为红色与白色两类;第257窟颜料包括生石膏、滑石、红土、朱砂、昆虫来源的蒽醌类染料、氯铜矿、青金石、靛蓝及炭黑,第259窟颜料包括滑石、蛇纹石、红土、蓝铜矿以及伴生有蓝铜矿的氯铜矿。分析结果从时空两方面阐释了两窟绘画材料的传承与衍变,可为石窟考古、艺术史研究以及保护修复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3.
梁雪梅 《南京史志》2009,(12):25-25
心曲姐姐: 你好!我很喜欢看《好家长》杂志,也喜欢看你的文章,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也听到许多不同的观点。我有个事情需要你帮助,我和同座位关系很好,像亲姐妹一样,无话不谈。可是,最近我老觉得她很脏。我不让她碰我的东西,如果她动了,我就用纸垫着拿走扔掉。她开始不满,也不理我了。但看到她的东西摆放不好我就很生气,毕竟我们是好朋友,我帮她整理,还为此骂了她。我知道这样做不好,可是我真得管不住自己,或许我会因此失去这个好朋友。我很痛苦,想改又改不了,请求心曲姐姐帮帮我!  相似文献   

4.
马江 《丝绸之路》2013,(5):43-43
五月的敦煌,骄阳洒满莫高窟的沙丘,我们在高高矮矮的洞窟中观赏着一幅又一幅精美的壁画。我依稀嗅到艺术天国的味道,幻想与理想的两域土地上无名画工们在飞天的世界里自由地穿行,神奇地飘舞……从北周北魏壁画中粗犷的黑灰色造型,大笔的土红色线条,整个洞窟古朴又豪放的浓厚西域特色,再到盛世大唐雄浑之势的严谨构图,独到天匠们刻画的精细,一丝不苟的神品妙笔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麦积山五个重点魏窟,即涅关窟、第121号窟、123号窟、43号窟、44号窟的方位、面积、空间建构、雕塑神像、壁画等,作了全面评介。  相似文献   

6.
向往敦煌     
莫高窟,从十六国始,经北魏、隋、唐、五代、宋、元数代不断开凿、建造而蔚为壮观。岁月深处,有什么能像莫高窟一样历经沧桑却越发璀璨?2000多年来,有什么能如莫高窟这般,以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美仑美奂的壁画艺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朝圣者?  相似文献   

7.
吐蕃统治时期,莫高窟维摩诘经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极强的世俗特征。无论图像的构图布局,还是对经义的理解、表现、追求,都有所不同。这些流变与当时民众信仰的转变和独特的历史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北石窟寺创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至清代的增修和扩建,现存大小窟龛307个,石雕造像2126尊。现就北朝时期的86个窟龛及造像特点略作浅析。  相似文献   

9.
幡在我国古代本土文化中是旗帜的意思,后来佛教传入到中国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含义。它在佛教中语境中,是供养佛、菩萨以及庄严法场上的重要用具之一。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幡的图像大都是在经变画的题材中出现,可以看出幡既属于艺术,又有宗教的意义。本文根据敦煌壁画的图像和文献记载,对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幡的来源、用途、形制进行梳理和分析,试图呈现出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幡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列举婆罗门教神祇在敦煌壁画中的各种存在形式,阐释这些形式的代表意义,出现原因和它们在宗教传播学上的功用。  相似文献   

11.
崇秀全 《敦煌学辑刊》2008,1(1):101-109
本文从解释"鹿王本生"的内涵着墨,着重考察莫高窟第257窟北魏壁画<鹿王本生>这则故事画的艺术特点,通过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力求对此画构图、山水等重要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即画工匠人在创作过程中遵循佛教艺术"象征主义"的同时,不断加入个人的理解和想象,时代生活与审美情趣渗透其中,使得外来佛教艺术逐渐地形成印度、边疆、汉地等多种因素有机结合的中国化佛教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根据统计,敦煌莫高窟留存有72条清代游人题记。这些留存下来的游人题记真实记录了清代时期信众游客巡礼莫高窟的事迹,部分游人题记对研究清代时期的敦煌历史具有较为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飞天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主要起活跃气氛、装饰洞窟的作用,具有装饰之美、形象之美、和谐之美、统一之美、意境之美的装饰性特点。本文以中国历史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嬗变时间顺序为线索,对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装饰性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水分是导致壁画病害的关键因子。在封闭条件下,通过冷凝的方法对敦煌莫高窟B113窟的蒸发数量和特征进行了5年的监测。结果表明:B113洞窟水分年蒸发量为61189.9 g,日平均蒸发量为229.2 g,年蒸发量和日蒸发量都呈正弦曲线变化特征。监测表明:随着窟内温度升高,洞窟水分蒸发量增大;温度降低,洞窟水分蒸发量减小。温度决定蒸发水汽浓度,地气流出量决定蒸发水汽体量。洞窟水分蒸发从4月开始持续到12月中旬,6~8月洞窟水分蒸发最大,日水分蒸发7∶00~12∶00迅速上升,12∶00~23∶00下降,夜间也有持续的水分蒸发,是温度和地气活动量主导和控制着洞窟蒸发水分的数量。洞窟水分蒸发机制的揭示为今后洞窟微环境的调控和壁画预防性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风景名胜》2008,(6):38-47
石窟起源于古印度,是依山崖开凿而成的一种佛教寺庙建筑。石窟艺术是随佛教东渐而与佛教、佛寺一起传入中国的。甘肃是西域通向中原的走廊地带,又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为全国石窟最多的省份,被誉为"石窟之乡"。而这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西头的敦煌莫高窟和东头的天水麦积山石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进行收集,分析降尘粒径分布、化学组成、显微形貌、可溶盐含量等理化性质,进而研究降尘对莫高窟壁画彩塑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的降尘大部分为地壳源矿物,对窟内壁画、彩塑带来的潜在危害是物理遮盖和磨蚀等作用,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降尘会对壁画彩塑具有潜在的盐蚀等化学威胁。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是导致壁画彩塑产生病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研究的结果为莫高窟壁画彩塑预防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龙车凤辇图"是以汉族士大夫人物乘御龙凤之车相对而行,车顶悬盖、车后扬幡,车驾四周仙人、神兽、飞天环绕,浩浩荡荡引路前行的华丽场景.  相似文献   

18.
绝路与包容     
正由诺伦带领的捕鲨船,在大西洋上发现了"鲨群",他们正准备射击,同船的女科学家告诉他:这不是大白鲨,是杀人鲸,其报复性远超人类。而诺伦根本听不进去,凭他几十年的捕鲨经验,什么鲨鱼和鲸没有遭遇过,这又算得了什么?第二天,女科学家离船而去,但他根本没把女科学家的话放在心上。面对鲸依然紧追不放,手握装上麻药的鱼叉抛了出去。这回被击中的是一头雌鲸,它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生前虽然一直没能亲自去敦煌视察参观,但他却高瞻远瞩,以博大的胸襟和超人的远见卓识关心着敦煌艺术,给我们留下了不少难忘的往事。至今,敦煌研究院的老专家们还念念不忘他当年对莫高窟保护和研究工作的关怀和支持。  相似文献   

20.
朝圣档案     
2012年4月11日敦煌晴甘肃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甘肃面院党委书记安邕江带领创研部主任张兴国、副主任张建中到达敦煌莫高窟,与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接洽,联系甘肃画院“敦煌朝圣”写生、临摹、学习诸事宜。2012年5月10日兰州小雨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敦煌研究院予以学术支持.甘肃画院承办的“朝圣敦煌”2012第二阶段敦煌朝圣之旅顺利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