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是瑶族的隆重节日。“耍歌堂”是瑶语音译,意为欢庆丰收。每三、五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十月十六日左右,金秋季节。节日这天,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祖先画像,带着新收获的包谷、红薯和糍粑、米酒、山果等,翻山越岭,来到选定的“耍歌堂”场地。炮响为号,便吹起牛角,打起锣鼓,在欢腾、热烈的气氛中,小伙子们跳起刚健、洒脱的舞蹈。姑娘们也跟着翩翩起舞。四周的人们或举杯畅饮,或高谈阔论,或高唱瑶歌。有时,由一人领唱,众人齐声合唱“舍罗舍罗”(是呀),场面十分热闹。青年男女在跳舞时,…  相似文献   

2.
屈淑琼 《神州》2012,(8):11-12
“耍歌堂”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和文化特征,展现了排瑶的历史变迁、民间信仰、文化艺术、风情习俗等。把这样魅力独特的瑶族风情,神秘瑰丽的瑶族文化,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大力挖掘、宣传和推广,对传承和发展瑶族传统文化,对促进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郑长天 《民俗研究》2009,(1):166-178
湘南盘瑶的传统歌堂有世俗性的“冈介”歌堂和宗教性的“还愿歌堂”,这两类歌堂在歌唱主体和歌唱文本上均存在着一定的互渗关系,较为明显地体现出圣俗融通的特点。随着还愿歌堂在当地的衰落,“冈介”歌堂的传承也相应地受到了一些影响。两类歌堂之间存在的互渗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歌唱作为一种模式化的艺术资源,神圣或世俗并不是其本身所固有的内涵,而取决于它们被使用的场合与需要。  相似文献   

4.
在刚结束不久的第八届中国瑶族盘王节期间,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在南岗千年瑶寨的山坡上,举行了盛大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耍歌堂”。在“耍歌堂”色彩艳丽的队伍中,有不少瑶族妇女高擎着黑色的油纸伞穿行,有些还背着幼儿,十分引人注目。这种伞比我们常用的一般晴雨伞约大三分之一,以竹笏为伞骨,厚纸皮作伞面,涂上黑色,漆之桐油,伞柄长约两米,比人高出一个头。  相似文献   

5.
连山民歌     
连山境内壮、瑶、汉各民族均有独特风格的民歌,内容丰富,流传甚广,有“出门三步起歌声”之俗语。壮族居民用壮话唱的称壮歌.亦称南歌;瑶族居民用瑶话唱的称瑶歌:汉族居民用连山方言唱的称连山山歌。现在,壮、瑶、汉各族民歌也统称为连山山歌。  相似文献   

6.
排瑶是对聚居于今广东省北部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排瑶的专称,其在清代以八排瑶为中心向涡水河、金坑河上游的森林地带迁徙。清末以前,排瑶较少有人工林的栽培,清末随着人口的增加开始经营林业,以杉木栽培为主,并总结出一套林粮间作的生态模式,但1950年代以来的林业政策导致了排瑶聚居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破坏。排瑶的农田景观主要有旱地与梯田(水田)两种,清末以来主要是旱地的扩展,清初梯田景观并不常见。1950年代以来梯田大面积扩展,但梯田离排瑶的居住点一般都较远,且耕作技术较粗放。  相似文献   

7.
正4月28—29日,连南排瑶古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咨询会在广东省清远市连南县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与文化资源委员会、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旨在寻找连南排瑶古寨的核心价值,对排瑶古寨的保护、修复与发展利用进行把脉。徐嵩龄、安家瑶、郭旃、黄元、李季、郑国珍、曹幸穗、吴永琪、吕舟、杜晓帆、张义生、阎照、覃代伦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咨询会,并就连南排瑶古寨的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排瑶古寨保护和  相似文献   

8.
王家耀 《清史研究》2023,(6):133-147
本文尝试结合自明清易代以来广东连阳地区地方社会的历史脉络,重新审视康熙年间连山知县李来章编纂《连阳八排风土记》之过程。李氏编纂此书的目的不仅出于应对地方官员之间在权责上的矛盾,也为了证明“教化”瑶人的意义。尽管官府不断推广教育来开化瑶人,但“八排瑶”这个人群类别在地方社会的不断交往、竞争中保留了下来。该书的编纂不仅影响了官府和士大夫对于八排瑶的历史书写,也影响了后世对于八排瑶作为少数民族的认知和塑造。  相似文献   

9.
白石洞会议系以开会的地点在白石洞而得名。白石洞在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祖居地涡水黄埂附近。相传八排未分出之前便在那里开会议事。八排形成之后,不改祖宗习惯,每逢八大排及其所属小排小冲(习惯称二十四冲)开会仍集中到这里。八排会议之所以选在白石洞。一是因为它是祖宗流传下来的习惯议事地点;二是因为它处于八排瑶中心腹地。且地形险要,两边均是高山峻岭,只要派人守住涡水河下游的人口就万无一失,可保会议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粤北连南的崇山峻嶺中,居住着二万五千以上的瑶族同胞,他们分住在八“排”卄四“冲”(“排”与“冲”都是“村”的意思)据老人谈,他们都说他们的祖先是从湘南“道州”来的,来连南大概已有六百年左右。瑶人没有文字,我们“连山志”,其中记载着:瑶人是宋朝来的,又说在隋朝时,这里已有了瑶人。那么瑶人究竟是什么时候来的,还没有可靠的记载,据老人说:他们初来连南,还是用石器工具,以后才从汉人那里学会了用铁制工具。目前瑶人社会在经济上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  相似文献   

11.
南乡壮歌     
南乡壮歌唐择扶贺县南乡镇是桂东地区唯一的一个壮族聚居乡镇,有3万多人口,与广东连山县壮区隔萌洁岭相望.其民间文化既与当地汉.瑶族有融会,却又具自己的个性.南乡壮族的歌场对歌有别于贺县称作本地人的汉族和瑶族的坐歌堂,只在正月初一到十五的夜里进行,也有时...  相似文献   

12.
吴滔 《史学集刊》2022,(1):33-36
岁月如梭,转眼间,笔者在以湖南江永县为中心的南岭山地从事田野及研究工作已整整十年。无论是探讨瑶人在卫所和州县体制里"两相报纳",还是寻觅阳山杀手如何在地化的蛛丝马迹,均不得不面对一个难以绕开的话题,就是曾在该县西南境扶灵、古调、清溪、勾蓝等"熟瑶"村落实施并贯穿数百年的瑶长瑶目制。种种迹象表明,瑶长瑶目制既不同于广西、云贵等地广泛存在的土司制度,也与粤北地区排瑶组织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3.
红瑶年歌     
“年歌”是红瑶族人民在春节期间,邀约几个邻近的寨(组)群众聚集在一块,用本民族语言唱的瑶歌。通过这种活动,达到欢度新年,增进团结、温习瑶歌的目的。龙胜红瑶族至今仍保留有这种传统文化。红瑶人对唱年歌很感兴趣,积极踊跃,轮到哪个寨(组)当东道主,都主动承...  相似文献   

14.
歌声架起友谊与爱情的桥──广西民歌风俗文化导游鹿鸣广西各族人民好客,也爱歌,歌声架起友谊桥。大瑶山花兰瑶以"礼歌会"接待客人。谁家有客人,告诉村上的"歌头"。夜饭后在村上的礼歌堂烧起篝火,摆起清明茶,歌头领着歌手们敲锣打鼓到客人住家唱起《邀请歌》,将...  相似文献   

15.
《山茶》2011,(3):36-36
畲族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畲歌有叙事歌.小说歌、传统和现代山歌四类。其中的小说歌于清朝在福建霞浦发源。当时.汉族的章回小说和平话唱本历经元明两代已十分成熟且盛行于市井.一些懂汉文的畲族歌手十分有心.他们结合畲语的发音特点.将这些作品改编成了诗歌体唱本.畲族小说歌就这样产生了。  相似文献   

16.
晓临 《文史天地》2009,(1):I0001-I0004
2008年11月28日,从江第五届原生态侗族大歌节在贵州省从江县举行。从江位于贵州东南部,居住着苗、侗、瑶、壮和汉等民族。在从江,您可以倾听小黄侗族大歌,领略“最后一个火枪部落”岜沙的民风,感受“中国生育文化第一村”占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江风景秀丽,人文景观美不胜收,是来了想再来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7.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3,(38):30-30
30年来我们靠改革.下一步还是耍靠改革,不改革没有出路。改革到了目前阶段,是深水区,是要涉险滩,是耍涉及利益,但为了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也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豁,我们只能义无反顾,就是要往前走。  相似文献   

18.
《神州》2006,(3)
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文化异常丰富。许多民族能歌善舞,常常以歌代言。三月三歌节、春堂舞、火猫舞、扁担舞、绣球舞、铜鼓舞等都独具风情;侗族的“抢花炮”、仡佬族的牛魂节、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芦笙踩堂、京族的唱哈节、仡佬族的拜树节以及上刀山、下火  相似文献   

19.
秦海燕 《沧桑》2013,(3):60-62
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民族相互融合,自然融合的因素较多,瑶族"汉化"与汉族"瑶化"的互化情况较为明显,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进步。其原因在于相互杂居是瑶汉民族相互融合的社会基础,农耕文化是瑶汉民族相互融合的经济基础,而文化认同是瑶汉民族相互融合强有力的纽带,以及相互通婚为瑶汉民族相互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20.
二、反映服饰制作劳动生活的歌谣广西民间文学中有不少关于服饰制作题材的作品,大多属民间口语文学,是服饰制作这一物质生产活动的真实反映。例如,白裤瑶古歌中《农事歌》唱道:“……九月喜开镰,谷桶到处响,十月男人去打猎,得多大家分,得少个个尝。妇女留在家,画裙子,扯蚕丝,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