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景名胜》2010,(10):32-33
如同提到万里长城就会想到秦始皇一样,每当人们说起京杭大运河时也自然地要联想起隋炀帝,甚至有“隋炀帝开运河”的说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今天我们习惯上所称的“大运河”指的是京杭大运河,而非隋朝大运河(也称南北大运河)。  相似文献   

2.
字斟句酌     
《山茶》2009,(4):14-15
贵刊三月号《大运河》一文中,作者提出的“大运河遗产小道”令我非常感兴趣。我的朋友中有很多户外运动爱好者,他们如果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欣喜若狂,跃跃欲试,而且我相信这条“小道”会让更多的人关注大运河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3.
禚柏红  方辉 《民俗研究》2023,(2):11-20+157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并非对遗产保护的“盖棺定论”,而是向大运河保护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从作为遗产的大运河层面来讲,也对其保护、传承和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在重大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领域的创新性实践。大运河山东段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后“申遗”时代的大运河山东段,亟待按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标准及要求,以更高层次的“国家性”保护、传承和利用,打造“鲁风运河”文化品牌,努力使其成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山东典范”和“示范样本”。  相似文献   

4.
<正>一部运河史,几乎贯通整个宿迁城市史。宿迁是一座与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始终相互依存的城市,大运河的千年演变,经历了从“泗水行运”到“汴泗并流”,从“借黄行漕”到“避黄行运”,一直到近现代以来大运河的衰落与复兴,宿迁均为大运河沿线的主航道城市,也让宿迁成为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遗产的城市。  相似文献   

5.
声音     
《中华遗产》2014,(7):8-9
“申遗最终目的是加强保护。”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在谈到大运河申遗成功时说:“在申遗过程中,大运河在保护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个意义不亚于中遗成功本身。申遗成功后意味着史多的问题。比如,沿岸城市的发展是受到制约,捆手捆脚,还是抓住机遇,发展出更多可能,都需要我们的思考和努力。”  相似文献   

6.
读了葛承雍先生的文章《大运河为何没列入人类文化遗产》,颇有同感,我们确实好像把大运河遗忘了。事实上,正如葛先生所说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也是我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它和长城一样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人所创造的两大古代工程奇迹”“,但是,长城早已成为全国  相似文献   

7.
“活着”的大运河 大运河是对横贯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的统称,历史上主要经历过三次大规模兴建。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战争和运输需要竞相开凿运河。其中,位于扬州的邗沟沟通了淮河与长江,是大运河河道成型最早的一段。  相似文献   

8.
国内资讯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聚焦“运河遗产保护” 4月10日在无锡召开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聚焦”运河遗产保护”.为中国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提出新建议。2006年大运河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争取2014年能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9.
罗哲文 《风景名胜》2010,(10):136-136
2010年8月,我再次来到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我所参与和经历的许多有历史意义的工作,都在西子湖畔酝酿、发展并随之产生轰轰烈烈的巨大价值。但这次略有不同——选一个清晨,只约老伴和齐欣,租来公共自行车,在大运河边穿行在展练的人群中,去感受规划中的“大运河遗产小道”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风景名胜》2010,(10):28-29
“舟楫之胜可敌长城之雄”,说的就是京杭大运河。就像长城在众人心中“重千斤”一样,大运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同为中国古代工程奇迹之一,它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大运河。  相似文献   

11.
名家讲堂     
《山茶》2009,(3):197-197
为了本期杂志推出的大运河专题报道,齐欣(人民日报主任记者)和本刊编辑付出了很多心血。3月11日晚7点到9点,《华夏地理》将在清华大学西阶报告厅举办第一场“名家讲堂”活动,特邀齐欣先生以《光荣归于梦想——做大运河的探路者》为题,讲述更多关于大运河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正>隋代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苏州历史发展而言,大运河的开通影响深远,可以说奠定了苏州“人间天堂”的城市地位。关于大运河对苏州发展影响的研究成果颇多,但很多结论对于运河沿线城市同样适用,无法说明为什么苏州会在众多的运河沿线城市中脱颖而出,也就无法彰显苏州的城市个性,因此有重新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清江浦是明清时期的漕运要津,南北交通的襟喉之地,向有“九省通衢”之称。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在这里驻节,官署如林。有“官比士民多”之誉。大运河作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生命线,不仅是经济文化的交流之河。也是一条连接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对外开放河道,是一条文化汇聚、包容的大通道。提起大运河的文化包容,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聊城段大运河文化是京杭大运河(以下称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聊城东昌府段的大运河文化更是独具特色。聊城东昌府段大运河文化资源开发虽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该段运河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全面、系统、有效的开发等。为此,应充分挖掘聊城东昌府段运河沿岸文化资源,通过“Phonograph”模式解决该段运河文化资源联动性不高的问题,从而促进东昌府段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动运河的保护和开发向更高阶段、更高层次迈进。  相似文献   

15.
齐欣  王景春摄影  李昊摄影 《山茶》2009,(3):I0002-I0002,57-67
从现在开始的3至5年间,在中国大运河上,将会迎来一个“行走的时代”。无数难题都要在田野调查和多方资源参与的前提下找到答案。开辟一条徒步或骑行的“大河小道”,可为大运河遗产提供许多意想不到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自隋炀帝杨广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到清道光五年(1825)中止漕运,1200多年间,大运河一直是一条造福后人泽被万世的黄金水道.它的主要功能是政府组织转运粮食,以满足国家正常的行政开支和皇室消费,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漕运.漕运不仅巩固了各朝各代的政治基础,也成就了一个既得利益集团,用今天的话说,那是“央企”,由直接管理漕运的官僚、征收漕粮的各省官员以及“旗丁”、水手组成,有几十万人之多.因为它运行日久,所以成为一个大的盘根错节的贪污网,导致一石漕粮运抵北京,成本是南方米价的数倍.  相似文献   

17.
《世界遗产》2013,(6):21-21
无论是大运河申遗过程中,还是将来列入世界遗产后,都离不开保护与利用。保护大运河遗产就是要保护其OUV(即突出普遍价值),而利用大运河遗产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往保护前提下加以利用,使运河得到长期的、可持续的保护,永续长流。  相似文献   

18.
冯玉珠 《旅游纵览》2022,(7):101-104
饮食文化是京杭大运河多样文化形态之一,是京杭大运河文化生活化的一面。本研究将以河北大运河饮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挖掘、整理、提炼河北运河沿岸区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分析大运河河北段饮食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现状,探讨河北大运河饮食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推进河北大运河饮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响“美丽河北·运河风韵”品牌。  相似文献   

19.
大运河苏州段位于江南运河中段,低湿多湖,是太湖流域重要的水利工程体系,且千年来始终奔流不息,成为江南地区文化孕育的母体之一。苏州“运河小镇”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市镇,其生成与发展既是当地文化经济发展的必然成果,也受到大运河的影响。将苏州大运河沿线的运河小镇单独分类研究、厘清属性,从遗产价值的角度加以分析,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文化阐释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0.
清代济宁“河道总督衙门”刘广新为适应政治、经济的需要,元初至元年间沟通了南北交通大动脉──大运河。元至元廿年(1283)大运河中段济州河沟通,濒临运河的山东济宁逐渐成为“高堑深隍,水陆交汇,北方冲要之区;襟带汉泗,控引江淮漕运咽喉。”①。至明代,济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