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澳门的居民中,华人占97%,外籍人士占3%。华人中除了土生土长的当地居民外,来自内地各省区的居民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在外籍人士中,除葡萄牙人外,还有许多其他外籍人士。这种复杂的人口构成使澳门的婚俗颇具特色。以前,华人的婚礼不论贫富,新郎都要在结婚前夕举行“上头”仪式。在迎亲那天,男方家一般要按照择定的良辰准时起轿,到女方家去迎接新娘。新娘当天头戴凤冠,身穿鲜艳的中国传统婚服,等待迎亲花轿的到来。花轿返抵男家后,只有当新郎踢了轿门以后,花轿才能打开。接着新郎用折扇在新娘头上敲一下,表示新娘入门后要“听话”。澳门…  相似文献   

2.
崩龙族婚礼,有其独特之处。通常要进行三天。三天之内,全寨的男女老幼都分别到新郎、新娘家作客,大家无须生火做饭。头天下午,太阳快落山时,主人拿出香醇的米酒,用碗斟满后,一一敬给长辈们,然后双手作揖,请他们开杯畅饮,表示仪式开始。晚饭后,新郎、新娘挎着盛有兰烟、芦子、沙鸡、石灰盒的筒帕,在各自家里,分别把男女青年请到客房里,将兰烟挨个传给他们。这时,无论谁在先,姑娘、伙子们都不会轻易将烟接过。他们总是把手攥得紧紧的,并用优美的歌声,向新郎、新娘询问他们结识的经过、自由恋爱的好处以及今后的打算,直到获  相似文献   

3.
张俊斯 《神州》2013,(1):23-23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新婚之夜,洞房里,新郎掀开了新娘的红盖头正准备入睡,突然新娘捂住嘴指着屋里的米缸轻轻地笑着对新郎说:“你看,老鼠正在偷吃你家的米呢。”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一起来,只见新娘两眼怒睁,抓起鞋子用力地往米缸方向扔,说道:“你这不懂事的小精灵,竟敢来偷吃我们家的米。”……  相似文献   

4.
陪郎撑伞     
阿昌族小伙子娶亲那天,总是“上礼”的先去。新郎和陪伴他的一伙,估计走到姑娘家的寨子,恰巧黄昏,才动身。去早了,也要在寨边等到天稍黑,才能进新娘的家。新郎从院场心上坷,进堂屋时,新娘寨子的年轻姑娘们,都要从廊檐两旁泼清水。新郎要请两个脚手麻利、动作敏捷的小伙子帮撑伞。要是新郎淋湿了,泼水的姑娘们会俏皮地挤眉弄脸,用看不起的眼光投向新郎;新郎滴水不沾,陪郎也会因赢得上风,  相似文献   

5.
《文史博览》2013,(4):64-65
1.新娘吴树润和新郎李长乐换乘公共汽车到男方家举行婚礼(1981年) 2.山东烟台,幼儿园老师陈永莉与农民于尚民结婚,新郎到县城接新娘,双双骑自行车回村(1982年)  相似文献   

6.
送亲伞的秘密 送亲伞,送亲伞,花花绿绿新崭崭,遮住新娘半截身,要想瞧她难上难。——瑶家婚俗歌 瑶家送亲姑娘用花伞遮住姑娘,送出了门向新郎家走去。为何用花伞遮住新娘,秘密何在?  相似文献   

7.
婚礼时,人们会看到新娘头上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段,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变法失败,逃亡日本。一天,他应邀参加华侨梁渭家婚礼。婚礼隆重热烈。康有为闹洞房时兴致不减,即席出一趣题,写出"司月二大旦牛住了"八字,请宾客在每个字上加一笔,一竖或者一横,组成一句贺词。众人苦苦思索,未能找到答案。康有为遂让新娘在"司月二大"四字上各加一笔,又让新郎在"旦牛住了"四字上各加一笔。新娘和新郎只得握笔遵命。康有为又让新郎新娘齐声读出,新郎新娘两颊绯红,难于启齿。康有为只好代为朗读,原来这句话是:"同用工夫早生佳子"。  相似文献   

9.
高仲选 《丝绸之路》2004,(12):28-28
在陇东婚娶中,有一种“披红”习俗,有的地方亦叫“挂红”。“披红”是新郎的老小外家人(舅父),在新娘未娶进门前,为新郎搭披红绫。旧时,红绫一般为红棉布,宽五寸左右,长一丈二尺。新时代,多为红绸缎绣布被面折叠的条带。在娶新娘的人马未回来前,  相似文献   

10.
土族习俗,娶亲是下午五时左右开始的。娶亲一行人由男方家派来的车户、纳什金(娶亲人)、新郎和媒人等组成。娶亲人到女方家门口时,女方家的亲戚朋友和阿姑到大门口迎接。这时女方家阿姑手拿白龙马(即一尺白布)搭在车户身上,车户也把早已准备好的白龙马搭在阿姑的肩上,然后由阿姑唱接车户曲《拉隆啰》:  相似文献   

11.
刁统菊 《民俗研究》2006,90(4):195-213
一、前言在缔结一个婚姻时,相互交换礼物(不管何种形式)是世界上许多民族和社会中一个比较普遍的实践。在人类学那里,男方向女方的赠与包括聘礼(bride wealth)、聘金(bride price1)、“新娘服务”(bride service2),指的是新郎或其亲属送给新娘本人或其亲属的礼品,包括钱财、物品,也包括以劳动形式提供的各种服务。女子出嫁时亲属赠送的各种物品或货币称为嫁妆(dowry),有时候也包括新娘或其亲属提供给新郎亲属的“新郎服务”(bridegroom service)。关于为什么联姻的两个集团之间要互相赠送礼物的问题,学界的解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2.
《文史博览》2008,(5):31
古时候举行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寒用的,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  相似文献   

13.
这,不是先进模范的表彰大会,也不是青年男女的劳动竞赛,这是上世纪70年代浙江浦江县郑家坞乡的集体婚礼。新郎每人手拿一根扁担,新娘人手一把锄头,场面成武壮观。没有高朋满座,没有觥筹交错,锄头、扁担和大红花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一个帖子在埃及网络上很火:"我们实在不需要盛大的婚礼,新郎也没必要向新娘赠送昂贵的首饰。我们可以把原本办婚礼的大笔开支用在婚后生活上。现在,我只有两个结婚戒指,你愿意嫁给我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帖子?这还得说到埃及的一个重要习俗——"婚前谈判"。结婚前,男方父亲与兄长要到女方家提亲,并就新房、彩礼、  相似文献   

15.
集体婚礼     
《文史博览》2006,(12):1-1
这,不是先进模范的表彰大会,也不是青年男女的劳动竞赛,这是上世纪70年代浙江浦江县郑家坞乡的集体婚礼。新郎每人手拿一根扁担,新娘人手一把锄头,场面威武壮观。没有高朋满座,没有觥筹交错,锄头、扁担和大红花见证了那个非常年代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叶子  赵钢 《华夏人文地理》2005,(10):132-149
年7月9日,对斯里兰卡珠宝业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两位昔日互相掣肘的珠宝大亨将在这一天联姻,新郎在继承父辈的产业后,将在业界享有更有力的发言权。在科伦坡希尔顿大酒店举行的婚礼上,很多顶级珠宝行老板如约而来,这看起来更像商业派对,而非婚礼宴会。我的眼睛不时受到一束束亮晶晶的光芒刺激,而光芒的来源便是斯里兰卡的宝石。男宾大都戴着一枚镶着硕大的蓝宝石或红宝石的戒指,也有人戴着三四枧女宾们精心挑选的珠宝饰品则更加璀璨,发髻上、颈项上、手臂上……在黄金的陪衬下斑斓的宝石愈发炫目,直晃得我辨不清颜色。新娘、新郎还没有到场,想必今晚的主角炫出的宝石更是宝光四射。不过,就在婚礼开始前的十分钟,我却被新娘的父亲礼貌地请出了现场,穆斯林的新娘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看到的。  相似文献   

17.
新婚夜阿妹飞车乡道上,阿哥飞车紧追赶;“凤凰”飞进“永久” 家,永久热爱金凤凰。鲜红喜字贴窗上,软糖清甜瓜果香;新月投下双人影,欢歌笑语闹洞房。送走贺喜四方客,先关房门后关窗,新人低语微微笑,双双直奔养牛场。新娘是大队兽医员,新郎是小队养牛王,惦记母牛要临产,新婚夜晚心不安。姐摘芽,妹打顶,阵阵春风送茶香,茶女手痒甜透心。人人笑眼缝连缝,彩衫追逐裙影闪,山路飘出悄悄语:“如今生活赛蜜甜!”守候母牛等接生,牛仔出胎多欢畅,新郎脱衣包牛犊,新娘忙着喂豆浆……责任承包茶山美,吐出一山好云锦,千篓绿茶背弯腰,一曲茶歌出山林。老饲…  相似文献   

18.
俞金尧 《世界历史》2001,2(5):50-59
在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新婚夫妇举行婚礼时,新郎要在教堂口当众宣布赠给新娘一笔财产(一般是指土地)。其用意是,倘若丈夫首先撒手西去,守寡的妻子可以以此作为生活的来源,享用终生。这就是寡妇产,或称遗孀产,其数量通常是亡夫财产的113。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土家族有“歌丧哭嫁’习俗。民间风俗歌《哭嫁歌》是土家族传统婚嫁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家姑娘一种“修养”,衡量姑娘才智、贤德的标准。因此,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便学唱《哭嫁歌》。新娘在出嫁前半个月(有的地方为一个月),就由伴娘相伴“哭嫁”(土家语称为“打坡”)。出嫁前一天晚上,新娘与村寨中十位姐妹一起哭唱,谓之“陪十姐妹”。迎亲当天下午,迎亲队伍到女方家时,新娘要“哭嫁”,相好姐妹或长辈女人也陪着“哭嫁”。  相似文献   

20.
1962年3月16日。香港《大公报》头版刊出一条震动海内外的新闻:《从“追悼会”到结婚典礼——原国民党青年军二○六师师长邱行湘近况》。文章写道“春节前的一天,在南京汉府街的一幢住宅里,朴素而热闹的婚礼将要举行了。新郎是邱行湘,新娘是张玉珍。”文中说,新郎邱行湘,59岁,看样子不过四十五六,原国民党洛阳警备司令、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