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鱼衣新贵     
《山茶》2009,(3):23-23
赫哲族所特有的鱼皮衣正在跻身服装王国的“新贵”之列,近百年来.由于移民迁徙、过度捕捞等原因.赫哲族“食鱼衣皮”的习俗正在逐渐消失.制作鱼皮衣的技术濒临失传。此外.赫哲族的鱼货也日渐枯竭。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杨源教授曾亲自参与鱼皮衣的制作.她说:“为了攒够制作一套衣服的鱼皮,我自己还在江上当了三天渔民。”  相似文献   

2.
“乌日贡”大会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日贡大会是以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为背景,以表现赫哲人生产生活为主题,以赫哲族传统民间文化与体育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节日与节庆活动。在当代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散存于民间并面临濒危之际,"乌日贡"大会已成为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着抢救、保护和传播赫哲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山茶》2010,(3):36-36
赫哲族居住的地域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特种鱼类的主要产区。历史上的赫哲族有”鱼皮部“的形象称呼,现在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皆是捕鱼好手.他们捕鱼、食鱼、用鱼皮盖房、造舟、制衣.发展出独特的鱼皮文化。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过去赫哲族妇女都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  相似文献   

4.
《山茶》2010,(3):34-35
“乌苏里江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脍炙人口的乌苏里船歌出自东北赫哲族人的吟唱。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现有仅四千六百余人.分布在中俄边境的黑龙江、松花江与乌苏里江交汇的三江平原上.主要聚集在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与抚远等县。赫哲历史源远流长.先秦时称肃慎、汉魏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称棘羯、辽称生女真、元称兀的哥,明朝称野人女真、清朝称赫真。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为赫哲族。赫哲族属跨境民族,与俄国那乃族、日本阿伊努族具有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赫哲族的住房因时而定,因地而别,笔者仅就其千变万化的住房类型及特点,作些尝试性分析,不当之处,热望诸多专家学者不吝赐教。古代赫哲族的住房,从横向比较有临时住房和固定住房;从纵向划分又有“撮罗安口”、“卓”、“希日免克”几种类型。即便处于同一历史阶段,其固定住房和临时住房共存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借助对其住房类型的追踪调查,不难看到赫哲族社会发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赫哲族时,人们很快便发现,在我国的历史文献和国外学者的考察资料中,对赫哲族曾采用了许多不同的称呼。其中有自称也有他称。彼此的关系错综复杂,给赫哲族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学疏才浅,拟对曾广泛采用过的果尔特和黑斤这两个赫哲族族称做一番探讨,或许有益于赫哲族的研究。刘忠波先生在《赫哲族简史》中指出,赫真或  相似文献   

7.
练洪洋 《世界》2004,(8):29-29
随着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我国的苏州举行.沈阳“一宫两陵”这次“申遗”成功.我国掀起了一股“申遗”旋风,有几个地方都跃跃欲试——澳门历史建筑群、广东开平碉楼、福建土楼、河南安阳殷墟和云南哈尼梯田。  相似文献   

8.
三、可追溯到赫哲族的的阿伊努族源问题 (1) 总论赫哲族是通古斯系统中的一个种族,这已为中国学术界人士所公认。同时,日本古代先住居民是“自西伯利亚南下的通古斯系统的一个种族”的论点,已被日本古文献以及许多学术理论所论证。而“原住日本人”(日本原人)为阿伊努族说,也已成为定论。  相似文献   

9.
一、赫哲族探源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我国境内目前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合江地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合处为中心一带。赫哲一名,始于清初。“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壬辰(一六六三年五月一日)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国外对它有过那乃、高里特、阿枪等不同的称呼。国内也有过七姓野人、使犬部、黑斤、“鱼皮鞑子”等称呼。对于它们的族属学术界似乎都认为属于通古斯——满族语系南语支。  相似文献   

10.
<正>2011年11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六次缔约国大会审议批准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我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取得成功,填补了我省没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对扩大黑龙江省文  相似文献   

11.
俄国强占拉哈苏苏与中俄交涉吕一燃拉哈苏苏位于松花江、黑龙江会合处的松花江右岸。在清代,其地居民主要是赫哲族人。“拉哈苏苏”是赫哲语,意为“老屋。”拉哈苏苏原属吉林将军三姓副都统富克锦协领衙门管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对松花江下游...  相似文献   

12.
《双清文集》上卷有一篇题为《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和广东农民代表大会开幕式的演说》,时间标明为1925年5月1日。但细看内容,就会发现“题不对文”。这篇演说并未提及召开工农两大会的事,倒是一再说到“现在我们已有此工农联欢会之盛会”、这次“工农联欢会是有很大意义的”。显然,这不是廖仲恺在工农两大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赫哲族渔猎文化,其中桦树皮制作技艺也成了赫哲族的文化。文章结合馆藏赫哲族桦树皮文物,讲述从桦树皮实用器到桦树皮画发展的过程,探讨桦树皮制作技艺的创新理念,从而在桦树皮画上展现赫哲族传统的渔猎文化,让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相似文献   

14.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增项目中国赫哲族伊玛堪说唱Hezhen Yimakan Story-telling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据现有资料,它最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伊玛堪歌手深受赫哲族人民喜爱,赫哲族人尊之为"伊玛卡乞发"。伊玛堪对于中国东北赫哲族的历史记忆和世界观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伊玛堪的内容以赫哲  相似文献   

15.
《华夏地理》2007,(7):195-195
2007年5月13日至2007年5月15日由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人民政府、国际期刊联盟主办的第36届期刊大会成功在北京隆重举办,大会以“杂志丰富你的世界”为主题,来自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期刊出版业精英汇聚一堂。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说形势一天天向上了,要继续“跃进” 在1958年开始的三年“大跃进”中.国民经济陷入了非常的困境。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196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但由于人们思想认识不统一,调整措施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整个经济状况仍很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召开“七千人大会”,来统一思想,克服困难。  相似文献   

17.
赫哲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哲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章从赫哲族的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几个角度,阐述了赫哲族传统文化面临流变和消失的严峻形势,并从宏观上提出一些保护措施,从而使赫哲族传统而独特的优秀文化能健康持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8.
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它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形成了具有明显东北内陆特色的赫哲族文化。本文对赫哲族的婚丧风俗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每当人们读到这首唐诗,也可借用它作为东北地区的冬季民间生活的写照。试想,冰天雪地,山乡日暮,犬吠声声,远行的人回到茅屋,其景多么生动逼真、意境又是何等深远。然而,读者是否会想到,狗和雪之间能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有!这种联系的纽带之一就是“狗爬犁”。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人民,世代繁衍,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狗爬犁”的发明和使用,就是赫哲族人民勤劳、智慧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赫哲族聚居区域的基础条件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等进行考察,抓准赫哲族民族艺术特色,对赫哲族艺术小镇旅游模式的相关信息进行梳理、整合与研究,明确特色艺术小镇的定位,基于乡村振兴视角,提出建设赫哲族艺术小镇的构想,希望能够推动赫哲族聚居区域民族艺术小镇的旅游模式的研究与建设,为市民提供周边游、周末游、艺术游、亲子游基地,进而通过艺术的力量,为赫哲族村镇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当地与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