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四川文物》2021,(5):72-82
文山岩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岩画遗址,它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具有多样性的风格特征,不仅有西南岩画系统的特征,而且还兼具东南岩画系统和北方岩画系统的特点。多样性风格是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反映,是古代民族迁徙、融合的重要见证,多样性的风格特征更显示出文山岩画的创作族属并非单一族属。文山岩画的创作族属兼有濮人和越人,在后世的发展中,部分濮人和越人呈现出了逐渐融合的趋势。濮人和越人融合之后最为直接的后裔为今壮傣民族,亦即文山岩画的创作族属为今天的壮族、布依族、侗族、傣族、水族等。  相似文献   

2.
文身与墨齿傣族男子文身,女子染齿,此俗起源甚早,迄今仍在流行。《唐书:南蛮传》载:“云南徼外三千里,有文面濮,俗镂面,而以青涅之。”陆次云《峒奚纤志》载:“哀牢夷,其人有数种,有刺面者,曰绣面蛮;有刺足者,曰花脚蛮。……八百媳妇,刺花鸟于眉间以为饰。……木邦,其俗,男衣白文身,髡发载髭。”《皇朝职贡图》“南蛮(?)夷”条载:“又有髡者,曰光头(?)夷。盖习车里之俗,额上黥刺月牙,所谓雕题也。”这都是自汉唐以来,诸书中关于傣族文身的记载。傣族染齿,始见于唐樊绰《蛮书》:“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并在永昌,开南杂种类也,黑齿蛮以漆漆其齿。”今云南境内的傣族,男子文身之俗尚很普  相似文献   

3.
越为音译说     
陈鸿钧 《广东史志》2001,(1):48-49,59
越,泛称我国古代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之民族。《吕览·恃君》称为“百越”,高诱注曰“越有百种”,说明其分布广泛,族属庞多,是由诸多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部落发展起来的大族群。关于越人的称谓问题,即越人何以名“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则认为越是“夏人苗裔”,句践是禹后夏王少康庶子无余后代,在夏时遍布于黄河流域,是夏的方国。“越即夏,一音之转,大越即大夏”,①“越族为夏民族的演称”②。进而指明越族是夏朝灭亡后夏族向南迁徙之  相似文献   

4.
近期因研究地方史与国史上的某些相关问题,发现秦汉之际南越国与南海国之间有密切关联的若干历史线索。同时还就南越国一些历史人物的族属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发现张荣芳教授、黄淼章先生所著《南越国史》中所指属于越族的历史人物,大多不符合历史事实。如该书第四节“南越国的民族政策”中,说赵氏政权“为南越国之长治久安,必须取得越人上层的谅解与合作。……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越人被收入南越政权。如吕嘉,号称‘越人之雄’,深为广大越人所看重,赵佗拜之为丞相,并以其弟为将军,吕氏家族中许多人都得以担任官职。……这对争取其他越族有着关键作用”。——显然,此处是指吕嘉为越族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讨论了关于新近发表的《荣仲方鼎》铭文的几个问题。认为鼎铭中的“子”应该是贵族族长的称号,不是国子、王子或尚未逾年的新王。铭文末尾的“史”是表示荣仲族属的族氏铭文。族氏铭文是商人用以标识族属的主要方式,荣仲是商代遗族,“荣仲”这一称谓方式可能对于探讨族氏铭文在西周中期后逐渐消失的原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在湖南湘江流域、广东西部、广西东部这一辽阔地域内发现的先秦越人墓所反映出的越族青铜文化,具有许多相同的文化特征和浓厚的地方色彩,这早已受到考古学界的瞩目。然而,对于这些地区越文化的具体族属,过去一直缺乏综合性研究。近来,朱建中同志在《试说湖南先秦文化与西瓯的关系》一文中,把这一广大地区的发现联系起来探讨其族属,颇有见地。不过,他认为包括湖南境内在内的越文化的族属当为古代的西瓯,这一点似还值得进一步讨论。本文认为,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来看,无论是湖南还是广东西部、广西东部的越文化,都是百越之一支——杨越创造的。  相似文献   

7.
“临高人”是指散居在海南岛西北部,其中包括临高县全部及海口市、琼山县、澄迈县、儋县一部分地区讲“临高话”的五十余万居民。近年来发表的文章依据临高人的语言与壮语有同源关系,认为“临高话”接近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的壮语,主张将“临高话”定为壮语的一种方言;“临高人”应当与壮族认同,即是壮族的一支。本文认为仅依据语言即断定“临高人”的族属是欠妥的。本文拟就临高人的历史渊源、语言、体质、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述,对“临高人”的族源和族属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一日本列岛上最早居住的阿伊努族阿伊努族属于日本的最先居住的民众这一点,在“原日本人”(即普罗陀日本人)学理论、古代阿伊努族纹饰陶器、日本列岛地名考、《古事记》乃至依据国内外古籍,  相似文献   

9.
黎族是海南岛的古老居民,保留有较多的文身资料。自本世纪20年代起已有不少中外学者对黎族文身做过调查、研究。现在黎族的文身及有关装饰艺术正趋于淡化。本文是根据1994年春笔者实地考察黎族妇女文身及有关装饰写成。一、文身文身是我国南方越人及其后裔的重要人身装饰,至今在黎族、傣族、克木人地区仍有保留,其中以黎族的文身最为丰富,各个支系又有各自的特点。(一)文身概说文身,古称绣面、雕题、湟面、纹面,黎族自称“横欧”、“打登”,当地汉族称“拍面”、“书面”远在汉代已有关于黎族文身的记录。东汉杨孚《异物志》:“儋…  相似文献   

10.
越族源流研究之一——论越族的起源、越方和越裳氏金岳(辽宁省考古学会)越族研究是古民族问题研究中较复杂的课题,至今还没有人系统地研究过越族的历史文化和起源。春秋时史伯提出“芈姓夔越”说;战国时墨子主张“越王翳亏出自有遽”说;汉代的司马迁认为“越王勾践其...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创造我国东南地区文化的主人,过去学者一般均认为是越族(百越)。可是在近年来,有些治越史者又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1.认为“越”本国名,其族为“闽”,后亦把越用为族称;2.福建的土著族是“闽族”,汉代的“闽越”系福建土著“闽族”与南来的客族“越族”混合;3.“越”是被称,越人自称“濮”;4.“百越”与“百濮”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时代的称呼,战国以前称“濮”,战国以后通称“越”。针对以上各家之说,本文也就“闽”、“越”、“濮”诸族的关系,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依史书记载,在我国东南地区的苏、皖、浙、赣、闽和台湾等省,古代居住着一些不同的民族。就各地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除福建、上海目前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外,其他省区均有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相似文献   

12.
何平 《民族译丛》2004,(5):62-67
现代越族又叫“京族”和“安南族”。操岱依一泰语言的民族称他们为“交人”,苗族和瑶族称他们为“交趾人”。现代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全国人口的90%以上。关于现代越族的起源与形成问题,已有许多学者做过论述,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说透。例如,人们一般都认为,现代越族是由古代越人中的一支演变而来的。但是,对于古代中国的影响对现代越族形成的作用,却还论述得不充分。笔者拟对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笔者通过对近几年考古材料的梳理,发现在勾吴族中除流行“断发文身”、“黑齿雕题”风俗以外,还盛行过猎首习俗。拙文试图利用文化人类学(Cultrual Anthropology)的理论和方法,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对勾吴族的猎首习俗作一探讨。不妥之处,敬祈同仁指正。 一 猎首(hcadhunting)是一种在历史上普遍存在的古老习俗,它曾广泛地存在于各大洲,尤其盛行于大洋洲和亚洲,是许多民族拥有的文化特质(Cultrural trait)之一。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更为流行,南方是我国古代越族的分布区域。《吕氏春秋·恃君篇》曰:“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说明在古越族的广阔区域内,居住着许多不同氏族和部落的越人,勾吴族是古越的一支。太伯、仲雍奔吴后,除尊重当地土著族“断发文身”的习俗以外,还将当地的族名放在前面,后面加上国号,以“勾吴”为号召,从而归之者千余家。吴国的称谓很多如“勾吴”、“攻敔”、“攻吴”。郭沫若先生认为,勾、工、攻都是干的音变。吴亦作干,《汉书·货殖传》注孟康曰:“干越,南方越名也。”《太平御览·州郡  相似文献   

14.
《山茶》2011,(3):34-35
“畲民”的族称在南宋末年已见于史书.但关于畲族的族源,目前仍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说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即福建最早的土著居民;另一更为浪漫的说法是畲族来自桃花源处,是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的遗裔。此外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等等不一而足。纷纭的族源说反映了畲族历史上与周边各民族长期的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半个世纪以来,有关傣族原始先民的来源,学者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撰写了不少文章,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种说法: 一曰:单一族源论,认为傣族只有一个族源,傣族的原始先民纯属百越族群滇越支系的后裔,由于这些原始先民从古代吴越居住的沿海一带迁徒而来,因而又可称之为外迁论; 二曰:双重族源论,认为傣族原始先民有两个源头,一是来自百越族群,是百越族群的后裔,二是来自早就在澜沧江流域生息繁衍的土著先民,是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叶赫部首领的族属问题赵东升明末活跃在关东大地上的扈伦四部,是以海西女真人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这是史学界公认的事实。四部首领的族源族属,亦皆海西女真部落酋长,他们又身兼明朝政府任命的地方卫所长官,“凭敕入贡”,接受明朝皇帝的敕书与赏...  相似文献   

17.
粉碎“四人帮”以后,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和各族人民群众,推倒了“四人帮”对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种种诬蔑,给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恢复了名誉,给民间歌手民间艺人落实了政策,重新逐步开始了民族民间文学的发掘整理工作。我社从一九七八年起,把过去出版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相继重版,并陆续出版一批新的作品。重版书有: 《创世纪》(纳西族史诗) 《梅葛》(彝族史诗) 《阿细的先基》(彝族史诗) 《阿诗玛》(撒尼叙事诗) 《线秀》(傣族叙事诗) 《苏文纳和他的儿子》(傣族叙事诗) 《松帕敏和嘎西娜》(傣族叙事诗) 《葫芦信》(傣族叙事诗) 《娥并与桑洛》(傣族叙事诗) 《玉龙第三国》(纳西族叙事诗) 《逃婚调·重逢调·生产调》(傈傈族长诗)  相似文献   

18.
《山茶》2010,(4):30-32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越人是春秋早期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古老的民族,春秋时有闻名至今的越王勾践.战国时有名医扁鹊,是中国最先掌握先进的农业和冶炼技术的部族。  相似文献   

19.
王煜 《巴蜀史志》2009,(4):41-43
古代西北地区氐羌系族群的南迁,对川西高原山地乃至云贵高原的民族分布和文化都造成了深远影响。对比相关的文献.氐羌系族群明确地大规模南迁的时间在西汉以后、汉晋之间。西汉以来川滇西部石棺葬文化的消失正是这次南下的结果,石棺葬民族的族属并非氐羌.虽然它与西北地区的古代文化有一定的源流关系.但族属和族源应该是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高句丽是中国文献中貊族的一个分支。“貊”在先秦文献中多次出现,由此,很早以前学界就已提出貊族起源于中国北方,并在向东迁移过程中建立了高句丽的观点。但必须看到,时常出现在先秦文献中的貊族,只是古代黄河流域居民对北方诸族的一种泛称,并不意味着特定的族属。因而,在中国北方族属的迁移过程中去追索高句丽的起源,难以找到明确的文献证据。对高句丽最初起源的探索,最有效的方法应是从分析考察现今鸭绿江流域的积石掾的起源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