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世界上有一种分布很广的鸟类,但它们却不会飞行;它们在岸上行走的时候很傻很呆萌,但在大海里却是动如脱兔,上下翻飞——它们就是人见人爱的企鹅家族。全世界共有18种企鹅,都分布在南半球,属于企鹅目,企鹅科。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都不会飞行,前肢短小,类似于鳍状,是很有力的"游泳推进器",后肢在身体的最下部,且趾间有  相似文献   

2.
李艳  唐苏 《中华遗产》2010,(6):40-55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潜藏着多少文物?它们在哪?是否完好?又是因为什么而被一一发现、登记在册?面对那些不可移动、不能言语的文物,人们熟视无睹过、视而不见过、不以为然过。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经过数次全国范围的文物普查工作,我们终于知道了中国的文物家底……  相似文献   

3.
丛绿 《中华遗产》2005,(5):100-109
一个被认为对保护建筑遗产意义重大的基金会,一份被看作入选是生存最大希望的“濒危名录”,它们究竟具有何种意义?在全球范围的评选标准又是什么?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和它设立的观察名录,就这样在疑惑和期待中走进中国……  相似文献   

4.
《中华遗产》2010,(6):18-29
文物,是历史的记忆。有着深厚历史记忆的中国,究竟有多少文物家底?它们是怎么被发现的?文物的认定标准是什么?有哪些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文物?在以“文化遗产在我身边”为主题的中国第5个文化遗产日到来的时候,不妨让我们跟着这期杂志,跟着近百年文物普查的脚步,去找一找答案。  相似文献   

5.
吴祥艳 《中华遗产》2014,(10):46-61
造园者借它们画龙点睛,帝王用它们宣扬教化,而今天,我们则借助它们——四时花木,来读懂圆明园的文化密码。圆明园中曾盛放哪些奇花异草?每个庭园景观的植物如何巧妙组合?古今花卉的双重身份怎样一辨究竟?植物景观复原专家将为我们一一揭晓。  相似文献   

6.
1959年9月,随着被列为新中国十大建筑之首的人民大会堂的落成,一批极富地方特色,又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工艺美术品,开始纷纷从全国各地送往人民大会堂,以陈列和装饰各代表厅。这些来自民间,由人民创作的工艺精品,是如何走进神圣、庄严的人民大会堂的?它们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7.
Orchid 《世界》2014,(2):150-155
ThomasFarthing精品店与大英博物馆仅一街之隔,在这一街区众多店铺中它尤为显眼——门前的古董自行车在第一时间抢占视线。兰然,更多人是被店里精心摆放的一柜子Loake手工皮鞋所吸引。它们太过出众,以至于抢了老玩意儿的风头。其实,它们何尝不是传承了130多年的鞋履“古董”呢?  相似文献   

8.
奇异的恐龙     
我们认为单爪龙是一种不会飞行的似鸟龙,于数亿年前生活在当今的蒙古境内,即下图那副安装在金属框架上展示的恐龙骨骼的出土地点。与许多同类恐龙一样,这种恐龙令科学家们迷惑不解:单爪龙每个粗短的前肢上都长有一只单独的巨爪,真不知它们是如何利用这一古怪特征的。  相似文献   

9.
奇异的恐龙     
我们认为单爪龙是一种不会飞行的似鸟龙,于数亿年前生活在当今的蒙古境内,即下图那副安装在金属框架上展示的恐龙骨骼的出土地点。与许多同类恐龙一样,这种恐龙令科学家们迷惑不解:单爪龙每个粗短的前肢上都长有一只单独的巨爪,真不知它们是如何利用这一古怪特征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郭冀华  穆林 《旅游》2010,(3):8-8
毕竟是难以逃避的颓败,毕竟是人去楼空,毕竟是花开匆匆,人生匆匆,惟有那曾被无数人踩过的青石板路,还没来得及破碎风化,如今它们陈示在我们面前,又能说出什么完整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1.
《华夏地理》2006,(6):15-15
没人知道是什么东西如此神速地埋葬了它们。可能是巢穴坍塌或被洪水淹没,也可能是在火山灰的浮尘中窒息而死。总之,1,25亿年前,一只成年鹦鹉嘴龙和34只幼龙暴毙,身体还保持着生前挤作一团的姿态。最近,人们在中国辽宁省发现了它们的化石遗骸,引出了关于恐龙行为的新问题。这只成年鹦鹉嘴龙是幼龙的家长呢,还是只是它们的“保育员”?  相似文献   

12.
秦大树 《中华遗产》2009,(10):170-183
当历史的车轮碾过宋代,中国的陶瓷艺术终于迎来了一次爆发式的高峰:技术炉火纯青,艺术空间绝后,窑址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最富盛名的莫过于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也许是老天刁难,它们身上都有着或深或浅的历史谜题,它们究竟产自哪里?它们始烧的确切年代是何时?为何会在宋代掀起一个陶瓷制造的高峰?  相似文献   

13.
今天在某些村地区看起来新奇甚至神秘的民俗活动,大都在当地延续了千百年并渗透进人们的生活,成为极富中国民间特色的春节娱乐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它们将会得以保留并发扬光大,还是被现代流行文化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世纪50年代“元青花”一词横空出世以来,对它的争议就从来没有中断过。尤其是被称为“至正型”——那些大器的借名词——元青花。它们往往因被无限追捧而被天价拍卖。有人对“至正型”元青花标准器的真伪提出了质疑,它事关元青花存在与否的问题。这催生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调查。结论怎样呢?一连串的疑问等待着我们解开。  相似文献   

15.
陈丹青  宋奕 《中华遗产》2006,(1):90-114
在“人文关怀”开始被人们常挂嘴边的时候,来自数个世纪前,人文主义发源地的文艺复兴艺术作品将来到中国,疑问在最初的欣喜之后悄然而至——今天的我们能从它们那里得到什么?陈丹青先生将引领我们在迥异的时空之间冥想……  相似文献   

16.
从硅谷库比蒂带总部,到日本古都京都的电子工厂,韩国“三八线”附件的产业基地,最后到中国深圳富士康的流水线,它们又被送回美国,然后再产销全球。一部iphone的全球之旅,背后有着数百万人为之工作,那些为iPhone工作的人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陆布衣 《风景名胜》2014,(7):172-173
浙江。桐庐。新合。雪水云绿茶艺馆,用过中餐后,我上三楼休息。正迷糊朦胧间,只听得窗外玻璃有咚咚声,一下又一下,似敲窗。睁眼一看,几只小鸟,叽叽喳喳,似乎想从窗帘的隙缝间寻找什么。一会儿在交流,一会儿啄着玻璃,是和我打招呼吗?是要和我交流吗?是想在窗外建个巢吗?不是很确定,但我没有打扰它们,只静静地盯着它们看,任它们热烈而欢快地讨论着。  相似文献   

18.
《世界遗产》2012,(2):76-76
李:一看到这大地雕刻、大地作画的哈尼梯田景观,谁都会被震撼。虽然在别的地方也能看到梯田,但是它们都没有哈尼梯田那么系统、完整,那么具有观赏性,规模那么大。我在想这里表现的是什么?表现了哈尼人在高山梯田稻作文明的一个集体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9.
最近常听到购房时把居住区是否靠近高压线、变电站一类的电力设施作为—个考虑因素的提醒,这种提醒,不是因为担亡会被高压线电到,而是对它们产生的辐射忧心忡忡:手机那么小的东西产生的辐射都能成为一个讨论议题,高压线这种庞然大物产生的辐射岂不是要把人杀死?  相似文献   

20.
想不到,有这样一批文官武将,时隔800年之后的今天,依然站在烟波浩渺的东钱湖畔,就像当年守护着墓主一样,虔诚地恭候每一位到访的游客。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石刻的形象而已,是的,它们是用石头雕刻而成的,但任何一块石头一旦被雕刻成具体的艺术形象时,一股无形的生命也就注入了其中.它们就成为一种寄托和象征,要不然怎么会有表情含蓄的文官、神态剽悍的武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