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密县志》(以下简称《哈志》)是新疆维吾自治区最早出版的志书,在全疆乃至全国已有定评,并在自治区社会科学领域获得优秀成果奖。最近北京大学的于希贤、何海燕又发表了《记灵境之通然,志天山之春风》的评介文章,对《哈志》更是全面肯定,誉扬备至。《哈志》主编又在《〈哈密县志〉总纂问答》一文中,介绍了成功经验,并揭示了《哈志》与全疆市县志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师承关系,引发了我通读《哈志》的浓厚兴趣。为此,我在通读《哈志》的同时,与全疆已出版的10多部市县志进行了对比性研究。结果发现不少市县志在眼架结构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元代漠北日月山即"日月{山}熨斗山"、纳兰赤剌温、不儿罕哈勒敦,今蒙古国肯特山脉。日月山蒙古语所称哈剌温山,并非元代史籍中哈剌温只敦,或张德辉《纪行》之窟速吾(黑山)。日月山"行宫"、纳兰赤剌温之野,可谓长期被学界所忽视之蒙古前四汗重要营地与猎地。  相似文献   

3.
1、各国通讯社关于意大利调停中日战事之报导1938年8月18~23日1.哈瓦斯社上海来参考电(中央社接到)1938年8月18日巴黎十八日来电:中央派《秩序报》载称:义大利驻华秘密工作人员,自本年四月底以来,即与中国亲日派领袖王石顽(译音)[汪精卫]在港、汉各地秘密进行谈判,义方切望在英国探悉此事之前,能成立协定,并曾提议三事:(一)一俟成立协定有望时,即以义国人员前往东京,公开调停;(二)蒋○○上将暂可不必下野,但他日当由王石顽[汪精卫]代之;(三)中国应允加入反共协定云。2.照抄伦敦八月十九日…  相似文献   

4.
《世界历史》2008,(3):151-155
古埃及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法老之一哈特舍普苏特(Hatshepsut)的木乃伊最近被考古学家们成功确认。2007年6月27日,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Supreme Council of Antiquities)主席扎西.哈瓦斯(Zahi Hawass)在记者招待会上正式对外公布了这一消息。至此,困扰埃及学家们多年的哈特舍普苏特  相似文献   

5.
哈尼族民间歌曲“哈八”,又称“拉巴”,意为“歌”。唱“哈八”叫“哈八惹”、“哈八卡”、“哈八兹”。“惹”、“卡”、“兹”均有“念”、‘’唱”之意。“哈八”流于云南红河一带,每逢年节、婚嫁、盖房、聚会等隆重场合,哈尼族人多在餐桌前坐唱“哈八”。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一人主唱、听众伴唱;另一种是两人对唱、听众伴唱。“哈八”歌词内容丰富多彩。举凡自然、社会、人生等诸方面内容无不涉及,故有“哈尼族百科全书”之称。“哈八”曲调丰富,旋律和行腔同哈尼族语言紧密结合,似说似唱,庄重典雅的歌唱性和说白相结合。文…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科左中旗哈民忙哈遗址一系列重要发现,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数座房址内揭露出大批人骨遗骸,场景之震撼在我国史前考古中极为罕见。种种迹象表明遗址是遭遇突发事件而废弃的,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事件的发生,那些罹难者为何集中于房址内?本文通过凝固历史瞬间保存下来的情境观察和人骨反映的死亡年龄统计,结合自然环境与生业方式分析,在排除地质灾害、人为杀戮等灾难后,提出距今5000多年前科尔沁沙地曾暴发过瘟疫。导致哈民忙哈居民群体死亡的直接原因,应缘于一场肆虐的鼠疫,并由此引发了辽西新石器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音乐电影书     
《世界》2011,(3):186-189
《弗兰基与爱丽丝》 本片是奥斯卡影后哈莉贝瑞的复出之作。改编自上世纪70年代发生在洛杉矶的一个真实故事。弗兰基与爱丽丝并非两个人,而是主角拥有的两种性格。  相似文献   

8.
三哈女     
《南方人物周刊》2010,(25):10-10
“三哈女”,指的是哈根达斯、哈贝马斯和哈利波特这3个“哈”的拥趸,这被看成是对新时代的知性女人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1、各国通讯社关于意大利调停中日战事之报导 1938年8月18~23日 1.哈瓦斯社上海来参考电(中央社接到) 1938年8月18日 巴黎十八日来电:中央派《秩序报》载称:义大利驻华秘密工作人员,自本年四月底以来,即与中国亲日派领袖王石顽(译音)[汪精卫]在港、汉各地秘密进行谈判,义方切望在英国探悉此事之前,能成立协定,并曾提议三事:(一)一俟成立协定有望时,即以义国人同前往东京,公开调停;(二)蒋○○上将暂可不必下野,但他日当由王石顽[汪精卫]代之;(三)中国应允加入反共协定云.  相似文献   

10.
天才豪宕宝竹坡高兴璠爱新觉罗·宝廷(1841——1890),字竹坡,号偶斋。隶满洲镶蓝旗。系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三弟舒尔哈齐第六子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之八世孙。著有《偶斋诗草》。又与伊尔根觉罗·宝昌,族兄爱新觉罗·戳谷,那拉·如格等50余人结社联吟,有《日下...  相似文献   

11.
《辽史》中有两个秃里。《辽史》卷二五《道宗纪五》、《辽会要》卷二0《边域二·阻卜》:大安八年冬十月,“辛酉,阻卜磨古斯杀金吾哈古斯以叛,遣奚六部秃里耶律郭三发诸蕃部兵讨之。”《辽史》卷六一《刑法志上》:“穆宗应历十二年,国舅帐郎君萧延之奴海里强陵拽刺秃里年未及之女,以法无文,  相似文献   

12.
方志史料“经世致用”,盛有“资治、存史、教化”之作用。它以史实教育和启迪人们认识国情、地情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增强人们坚持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觉性。吉木乃口岸的史料为探讨和预测口岸向第三国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前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中(国)哈(萨克斯坦)边界之吉木乃口岸的开放,利在两国,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经济实惠,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吉木乃口岸的通商史吉木乃口岸位于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西部,距县城23公里。口岸占地面积48.23平方公里。发源于县城西南木斯…  相似文献   

13.
仲威 《收藏家》2014,(11):65-68
近日,笔者在上海图书馆书库内偶然发现哈少甫旧藏《坡公铁如意拓本》,拓本为卷轴装,三段式,中段拓片宽56、高36厘米;上段题跋记宽56、高28.5厘米,下段题记宽56、高25.5厘米。此件藏品属于名家收藏之珍器,其全形拓本技艺精湛,有见拓本如见原器之感,卷轴中前贤题跋诗句满布,洵为珍稀善本。民国十二年(1923年)秋,哈少甫还曾拿出影印出版。  相似文献   

14.
《李朝实录》中的兀良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朝鲜李朝实录》把当时女真人区分为斡朵里、兀良哈、女真、兀狄哈等部种,其中兀狄哈又区分为骨看兀狄哈、具州兀狄哈、速平江兀狄哈、火刺温兀狄哈等等。《李朝实录》其中,对朝朵里、女真和诸种兀狄哈的由来和分布,说的比较明白,但对兀良哈,则记载的不大明确。日本学者安部健夫认为,兀良哈是从满语的uJan也就是蒙语的uriyan,即“边界、边沿、田边”而来的“边人、藩胡”的意思;三田村泰助认为,兀良哈属奥罗奇族,而“奥罗奇”的原义有多种,兀良哈可解释为从具有“座席、场所、领域”之义的“奥罗”而来的“土着者”,也就是说,兀良哈就是“土着民”。我们说,《李朝实录》所说的“藩  相似文献   

15.
哈西德派是18世纪末产生于东欧的一支犹太民间教派。二战后,部分在纳粹大屠杀中劫后余生的哈西德信徒在犹太人的故地巴勒斯坦进行社团重建。哈西德派不是犹太复国主义者,其对该运动的态度经历了从强烈反对到逐步接受的过程。自视为犹太传统的真正捍卫者、拥有独立教育体系的哈西德派在以色列社会是一个相对隔离和孤立的宗教文化群体。为塑造以色列国家的犹太性和确保自身在宗教事务上的发言权,哈西德派有节制地参与以色列的政治生活,并形成政坛上一支相对稳定的力量。哈西德派的服兵役豁免权成为其与世俗犹太人矛盾与冲突的焦点。经济贫困和与主流社会的疏离已成为当前制约以色列哈西德派健康、正常发展的两大难题。  相似文献   

16.
大马哈鱼,亦作大麻哈,学名鲑鱼,简称秋鲑鱼,它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及历史上松花江的珍贵名优鱼种。大马哈在清代、民国有关方志中又作大发哈,亦作达法哈、打发哈、达抹哈、答抹哈,达摩缺罅、达不害,或作达巴哈、达布哈、庄鱼等诸多异称,多为音转或  相似文献   

17.
格言集     
要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站在他的立场上体会他的心情,否则很难真正了解。[美]哈泼·李《百舌鸟之死》人世中,欢乐与忧愁,机遇与不幸,疑虑与危险,以及绝望与悔恨总是混杂在一起的。[印]泰戈尔《法官》  相似文献   

18.
李占芳 《中国土族》2010,(Z1):37-39
一土族饮食基本与藏族相似,但也有本民族的特色。饮料以茶为主,有清茶、奶茶、麦茶和糖茶之分。面食加工方法有烙、蒸、煮、焖、烤、炸等。本民族传统饮食有"海流烧麦"(油包子)、"哈力亥"(背口袋)"、哈流"(油炒面)"、沓乎儿"(一种面里酿了油,在灶火里烧熟的馍)、"薄什左"(油炸馍,俗称牛肋巴)"、砖包城"(用白面一层、杂面一层做成的馍)等。  相似文献   

19.
史书多言明永乐帝废弃大宁,悉以其地赏给兀良哈.陈鹤《明纪》:“(永乐元年)壬子复以北平行都司为大宁都司,徙之保定,……悉以其地畀兀良哈。”《明史·成祖纪》:“(永乐元年)改北平行都司为大宁都司,徙保定,始以大宁地畀兀良哈。”中央广播电大《中国通史讲稿》中册231页:“兀梁哈属于蒙古族,……靖难之役中,明成祖曾得到三卫蒙古兵的协助,事后,割大宁以赏其功.”这段话大概就是根据以上二书的记载而来的,一些图籍,也多同意以上说法。史实并非如此,有加以辨析的必要。永乐帝为明代英主,在位时(1403—1424)不断加强北边防卫,对逃往北方,继续与明廷对抗的  相似文献   

20.
《湖南文史》2010,(7):49-49
一块空地上,围聚着许多人。镗……镗……镗的锣声,和哈……哈……哈的哗笑声,继续地发出来,入丛中一个人,赤着膊,一条辫子紧紧盘在脑边,拿了把一尺多长的狭刀,拍着胸嚷道,“啊,要钱不要命……”脸朝着天,张开口,将刀照准喉咙,顺势直送下去,只看见刀柄在外边,曲弯住背。好似驼子般,皱眉苦面,手指着看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