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茶》2010,(3):36-36
赫哲族居住的地域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特种鱼类的主要产区。历史上的赫哲族有”鱼皮部“的形象称呼,现在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皆是捕鱼好手.他们捕鱼、食鱼、用鱼皮盖房、造舟、制衣.发展出独特的鱼皮文化。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过去赫哲族妇女都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  相似文献   

2.
月令     
《山茶》2009,(6):168-168
赫哲族乌日贡节 1985年6月28日召开的“赫哲族首届文体大会”.后正式定名为“乌日贡”大会.每两年一届.节期两至三天。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赫哲族渔猎文化,其中桦树皮制作技艺也成了赫哲族的文化。文章结合馆藏赫哲族桦树皮文物,讲述从桦树皮实用器到桦树皮画发展的过程,探讨桦树皮制作技艺的创新理念,从而在桦树皮画上展现赫哲族传统的渔猎文化,让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相似文献   

4.
《山茶》2010,(3):34-35
“乌苏里江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脍炙人口的乌苏里船歌出自东北赫哲族人的吟唱。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现有仅四千六百余人.分布在中俄边境的黑龙江、松花江与乌苏里江交汇的三江平原上.主要聚集在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与抚远等县。赫哲历史源远流长.先秦时称肃慎、汉魏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称棘羯、辽称生女真、元称兀的哥,明朝称野人女真、清朝称赫真。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为赫哲族。赫哲族属跨境民族,与俄国那乃族、日本阿伊努族具有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赫哲族是世居于我国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流域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赫哲族世代已捕鱼为生,拥有发达的鱼文化。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赫哲语经历过它的辉煌时代,自上世纪初开始,开始出现转用汉语的情况,逐步衰落直至今天走向濒危消亡的边缘。本文以赫哲族聚居地之一的八岔乡为田野调查点,探析八岔乡目前赫哲语的存在现状。  相似文献   

6.
居住在我省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大多善于驾驭“木马”。所谓“木马”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滑雪板。这是交通工具的一种,是我国北方古代民族的杰作之一。早在隋唐时期的渤海国的北面,今黑龙江下游至库页岛一带居住着流鬼人。他们很早就能制作这种滑  相似文献   

7.
鱼皮服饰是赫哲族鱼皮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赫哲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复合载体,蕴含了赫哲族历史与艺术的双重魅力。作为赫哲族的传统文化符号,无论是从选材、制作工艺、还是附着在服装上的装饰图案,都展现了人类将自然界的资源运用到极致,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奇迹和独特的生存艺术。  相似文献   

8.
赫哲族的住房因时而定,因地而别,笔者仅就其千变万化的住房类型及特点,作些尝试性分析,不当之处,热望诸多专家学者不吝赐教。古代赫哲族的住房,从横向比较有临时住房和固定住房;从纵向划分又有“撮罗安口”、“卓”、“希日免克”几种类型。即便处于同一历史阶段,其固定住房和临时住房共存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借助对其住房类型的追踪调查,不难看到赫哲族社会发  相似文献   

9.
<正>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4年春启动。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赫哲族的说唱艺术伊玛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7项。申报工作始终在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行的。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黑龙江省共有达斡尔族乌钦、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鄂伦春族摩苏昆、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赫哲族依玛堪、桦树皮制作技艺、东北二人转和东北大鼓等9个项目入选。  相似文献   

10.
在三江平原,世代居住着一支勤劳而智慧的民族—赫哲族。赫哲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就在他们世代居住的大地里,埋藏着装饰有旋涡纹的陶罐,这一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赫哲族的文化提供了可靠资料。另外,考古工作者还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下游的江畔悬崖上,发现了赫哲等民族先人留下来的原始艺术遗迹——刻在石壁上的画,有的呈蛇形,有的是用旋涡纹组成的人面形。这种艺术题材所展示的古老主题,对现代艺术家来说还是生疏的。听赫哲老人说,赫哲人早年穿的渔皮衣服,镶有美丽的花边,那宽宽的花带,有的就是旋涡状的纹饰,尤其是赫哲妇女很喜欢这种打扮。不但如此,从前赫哲人用野果或者鱼粉做食饼的时候,是要印上旋涡纹的,在旋涡纹的一端,还有一个生动的蛇头。这就揭开了这个  相似文献   

11.
昂嗤鱼     
在南京第一次听到这种鱼。同事邀我去他家屹饭,说,给你做个昂嗤鱼!这是什么鱼?同事说应叫“昂刺鱼”,因为鱼背上有根刺。字面上好像说得通。某天读到汪曾祺的书.说这种鱼捉它时会发出“嗤嗤”叫声,所以叫“昂嗤鱼”。端十桌才看清,十公分长,两公分宽,头大且扁,表皮黄色,  相似文献   

12.
三、可追溯到赫哲族的的阿伊努族源问题 (1) 总论赫哲族是通古斯系统中的一个种族,这已为中国学术界人士所公认。同时,日本古代先住居民是“自西伯利亚南下的通古斯系统的一个种族”的论点,已被日本古文献以及许多学术理论所论证。而“原住日本人”(日本原人)为阿伊努族说,也已成为定论。  相似文献   

13.
赫哲族是我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他们以鱼兽肉为生,因此赫哲人早年穿的服装,主要原料是鱼兽皮。赫哲人因居住地区不同,穿戴亦有差异。居住在松花江中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主要用狍、鹿皮做衣服;用鱼皮做衣服的少。用兽皮做衣服,坚固耐穿,又挡风御寒。居住在黑龙江下游和松花江下游的赫哲人,多用鱼皮做衣服,用兽皮做衣服的少。此外,还用鱼兽皮做御寒的鞋、手闷子,用狐、貉皮做帽子。他们“男以桦皮为帽,冬则貉帽狐裘,衣服多用鱼皮,而沿以色布,边缀铜铃。”  相似文献   

14.
芷蝶 《世界》2005,(1):57-61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 历史上,赫哲人以穿鱼皮服著称,曾被外界称为“鱼皮部”,是我国北方古老民族的一支,主要聚居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合围处。20世纪50年代以前,赫哲人大都喜欢穿用鱼皮为面料做成的服装,主要有套裤、靰鞡手套、绑腿和妇女穿的长衣。后来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等原因而逐渐被其他材料所取代。  相似文献   

15.
“泥泥狗”是一种在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独特的民间艺术,是淮阳县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历史悠久。据说“泥泥狗”是为纪念伏羲、女娲抟土造人,哺育万物而制作的,被誉为“天下第一狗”。“泥泥狗”又称“陵狗”或“灵狗”,题材十分广泛,上至天上的飞禽,下至地上的走兽,可谓无所不有。“泥泥狗”造型怪异、神秘,有九头乌、人头狗、双头狗、人面鱼、猴头燕、独角兽,多头怪、翼鱼,翼兽、人面猴、四不象、猫拉猴,草帽虎、怪狮,驮子斑鸠、鱼蛙、龟、蟒、蛇,狗、熊、蟾蜍、蜥蜴、豆虫、蝎子等等,还有各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共约200余种。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我正在贵州省兴义县捧鱼乍区乐作公社参加“四清”运动。1966年11月初,四清结束,我与同事段正清回到贵阳市我所在的机关省公安厅。  相似文献   

17.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增项目中国赫哲族伊玛堪说唱Hezhen Yimakan Story-telling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据现有资料,它最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伊玛堪歌手深受赫哲族人民喜爱,赫哲族人尊之为"伊玛卡乞发"。伊玛堪对于中国东北赫哲族的历史记忆和世界观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伊玛堪的内容以赫哲  相似文献   

18.
赫哲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哲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章从赫哲族的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几个角度,阐述了赫哲族传统文化面临流变和消失的严峻形势,并从宏观上提出一些保护措施,从而使赫哲族传统而独特的优秀文化能健康持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9.
“乌日贡”大会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日贡大会是以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为背景,以表现赫哲人生产生活为主题,以赫哲族传统民间文化与体育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节日与节庆活动。在当代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散存于民间并面临濒危之际,"乌日贡"大会已成为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着抢救、保护和传播赫哲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每当人们读到这首唐诗,也可借用它作为东北地区的冬季民间生活的写照。试想,冰天雪地,山乡日暮,犬吠声声,远行的人回到茅屋,其景多么生动逼真、意境又是何等深远。然而,读者是否会想到,狗和雪之间能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有!这种联系的纽带之一就是“狗爬犁”。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人民,世代繁衍,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狗爬犁”的发明和使用,就是赫哲族人民勤劳、智慧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