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马歌     
人物:阿才吐谷浑青年。弘化公主唐公主,吐谷浑王妃。秀姑弘化公主的侍女。宣王吐谷浑丞相,诺曷钵的叔父。诺曷钵吐谷浑可汗。吐谷浑兵将,百姓,唐侍女等。  相似文献   

2.
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将弘化公主嫁给了吐谷浑王诺曷钵,弘化公主是唐朝实行和亲政策以来,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第一位公主,也是唐朝惟一回过长安省亲的外嫁公主。此后,唐朝又将宗室女金城县主和金明县主分别嫁与诺曷钵的长子慕容忠和次子闼卢摸末,这种世代联姻的现象在唐朝与少数民族和亲的活动中是十分少见的。和亲加强了唐朝与吐谷浑的联系,促进了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武威地区出土的唐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志记载了墓主的家族世系和入侍经历,填补了吐谷浑王族世系的空白.志文首次提及吐谷浑王族又一先茔"大可汗陵"的存在,明确了吐谷浑王族在武威地区至少存在两个陵区的事实.志石侧面还发现有两列未能释读的文字,初步推测应为失传已久的吐谷浑文.该墓志的发现为研究唐吐谷浑王族历史及游牧民族文字构造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吐谷浑王朝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建都于今青海湖边,统治时间为350年,疆域纵横数千里,是晋、隋、唐时期西北地区一个强大的地方王国。唐朝初年,为了打造一个统一强大的王朝,唐太宗在贞观十三年(639年),将年仅18岁的皇室宗女弘化公主嫁于吐谷浑王诺曷钵。至此,吐谷浑逐步归顺唐朝,诺曷钵受封为驸马都尉、青海王。嫁于诺曷钵的弘化公主将中原先进的文化、生产工具,以及工匠、籽种等带到了高原边陲,为繁荣和发展陲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两个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国家的统一架起了一座亮丽的彩桥。本期刊登的《吐谷浑王后——弘化公主墓解谜》一文,以精美的墓室绘画,闪光的金银玉器,以及大量的彩俑、彩马、彩骆驼和墓志铭等文物,为读者掀开一扇了解吐谷浑王朝和弘化公主的窗口。  相似文献   

5.
唐王朝为了改善民族关系 ,维护国家统一 ,曾多次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过“和亲”。据统计 ,有唐一代的正式“和亲”达 2 3次之多。这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从《册府元龟》、《唐会要》和两《唐书》等文献的记载看 ,唐代的和亲是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开始的。这一年 ,唐太宗把弘化公主嫁给了吐谷浑王诺曷钵。贞观十五年 ,唐太宗又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王尺带珠丹。玄宗朝和亲最多。先天二年将南和县主嫁给突厥王子杨我支。开元五年嫁交河公主于突骑施可汗苏禄 ,嫁永乐公主于契丹首领李失活 ,嫁固安公主于奚首…  相似文献   

6.
唐龙朔三年(吐谷浑诺曷钵二十八年,663年),吐蕃攻灭吐谷浑,吐谷浑王诺曷钵和弘化公主逃往凉州,吐蕃占据了吐谷浑王国的全部土地,吐谷浑就此亡国.唐咸亨元年(吐谷浑诺曷钵三十五年,670年),唐高宗派大将军薛仁贵西征吐蕃,却最终兵败大非川,吐谷浑王国失去了复国的希望,吐谷浑王诺曷钵和其后代子孙从此再也没能回到故土.吐谷浑王国灭亡了,但其民族并没有随着吐谷浑王国的消亡而消亡,从唐、五代、北宋到元代,吐谷浑民族一直活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  相似文献   

7.
弘化公主谢世已经1300多年,吐谷浑这个民族也早已在历史上消亡了,但弘化公主的名字并没有被历史湮没,她与太阳山却有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延安出土的唐代<李良僅墓志>的考述,分析了李良僅吐谷浑族属及家族世系中几代人事唐事迹,从而揭示出唐代吐谷浑部落迁徙陕北的情况,也进一步探讨了李良僅家族在延州的活动及其以后的发展状况.可以说该墓志在补史、证史方面极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出土关于吐谷浑人墓志约20方,学界相继撰文研究,多有创获。作者在对20方吐谷浑人墓志出土及学术研究史梳理的基础上,对21世纪以来新出土的唐代《慕容瓌墓志》、《吐谷浑成月公主墓志》和《慕容曦轮墓志》作进一步的考释。最后,对出土的20方吐谷浑人墓志作一通释,并阐述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胡芳 《中国土族》2023,(2):60-65
<正>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长安区旅游民族宗教文物局联合考察队,在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办郭庄村南发掘了一座北朝时期吐谷浑晖华公主和其丈夫乞伏孝达的合葬墓,墓葬中发现了165件随葬品,主要有陶镇墓兽、武士俑、各类陶俑、陶马、陶车、陶井、铁器和两方墓志等。其中,《乞伏孝达墓志》已漫漶不可释读,而《吐谷浑晖华公主墓志》保存完好,是极为珍贵的吐谷浑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11.
吐谷浑玑墓志出土于洛阳邙山 ,它为研究吐谷浑玑生平及吐谷浑国与北魏王朝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2.
2019年9~12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岔山村浩门组山顶上的1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墓保存完整,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陶、漆木、金属、石器、革制品、丝织品及殉牲、粮食作物等.根据墓志可知,墓主系吐谷浑王族成员喜王慕容智,葬于唐天授二年(691年).墓葬建造精美且未被盗扰,出土遗物丰富,反映了唐代早期武威地区吐谷浑王族成员墓葬的特征,极大丰富了吐谷浑墓葬考古资料,也为研究和复原唐代高等级墓葬及其葬制葬俗等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3.
毛阳光 《文献》2006,(1):31-40
<唐刺史考全编>(以下简称<全编>)是郁贤皓先生积十多年之努力编制的一部高质量的唐代文史工具书,为唐代历史和文学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①.自其成书以来,由于各地唐墓志的不断出土,郁先生及一些学者就根据新发现墓志资料对<全编>进行了补订②.近年来,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致力于收集洛阳地方墓志的工作,经过数年的努力,收藏历代墓志达数百方,并出版了研究著作<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③.这其中多数为唐墓志,而这些新出土唐墓志志主及其父祖不少曾担任过州刺史,这为我们进一步补充唐代刺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同时还能够订正<全编>由于资料不足出现的瑕疵.在此,笔者按照郁先生原书凡例与编次,将已经刊布在<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和馆藏尚未刊布的唐墓志(前加※)中的刺史资料进行整理,排列如下,以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随着各种墓志、碑刻的出土与刊布,以及部分鲜见的古代文献的整理和出版,学者们在《唐刺史考全编》面世以后,积极利用这些新刊碑刻、墓志及文献等对其予以增补、校正,陆续发表了一些相关补正和研究论文,使之不断完善。近年,唐代相关的墓志资料又有进一步的整理和公开出版,其中内容颇可进一步补校现有学术研究成果。本文仅就笔者所见的相关资料,整理其中部分与唐代刺史有关联的内容,在比照《唐刺史考全编》和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原书凡例与道州郡编次顺序,对是书及已有研究成果略做订补和考校。经梳理考证,本文共补校《唐刺史考全编》京畿道、关内道、陇右道等15道的华州、同州、岐州等47州55条刺史相关文献,其中新增17名刺史在41州的任职、任期等情况,校补刺史任地、任期15处。同时增补《唐方镇年表》忠武军节度使之阙一处。  相似文献   

15.
沙琛乔  杨婕 《丝绸之路》2023,(4):158-171
河西地区唐墓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始自20世纪40年代,经过近百年来的发展可谓成果丰硕。学界或从出土墓志出发,对墓主人的家族世系、民族郡望、和亲与入侍等方向进行研究;或从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出发,对其所反映出的丧葬制度、文化意涵、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诠释。但总体来说,河西唐墓的研究相比其他地区唐墓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系统性论述较少,考古学方面的诠释不足,对于多民族交融历史大背景的考虑也有所欠缺,有待进一步强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6.
唐折冲府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经原、罗振玉、谷霁光三家曾利用各种文献与出土的金石、墓志等对唐代折冲府予以补校和研究,而后,随唐代墓志的大量出现和整理,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此问题,并相继发表了一些相关论文。笔者继之,据新刊唐代墓志及所见文献等,依前人之成例,对唐代折冲府略做补考。  相似文献   

17.
《文博》2016,(1)
阿史那怀道墓志,记载了志主阿史那怀道的世系、历官及生平事迹,对研究唐代西突厥世系、西突厥可汗名字以及唐与西突厥的关系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墓志入手,对录文异文进行了辨析,并对志主世系及生平等问题进行了简单考证。  相似文献   

18.
张学锋 《华夏考古》2005,(2):97-102
本文在全文释读唐姚无陂志文的基础上,根据志文中提供的家族信息,将墓主放在南朝至唐前期吴兴姚氏家族的大环境下,对姚无陂其人及志文中的相关问题作了探讨,阐明了该墓志在唐前期贵族政治、边疆关系、科举考试等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连龙  丛思飞 《北方文物》2017,(3):70-74,97
近年出土的唐代新罗人金日晟墓志,对于探讨唐、新关系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对金日晟墓志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考证,结论如下:其一,金日晟之名为入唐后改名,其为圣德王侄子,即孝成王、景德王之从兄,与开元十八年(730年)入唐的金志满事迹多有重合。其二,金日晟入唐后,累授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卿,为目前文献仅见新罗王室子弟入唐宿卫除授之职官,其长期居于长安并擢升诸官,应与"安史之乱"有关。其三,金日晟以大历九年(774年)八月五日葬于长安永寿之古原,永寿乡之始置可追溯至隋代大兴县,入唐后,永寿乡辖属于长安县下,范围向北至长安城郊,东以天门街为界,南界可达韦曲,西面将姜村一带纳入辖属。  相似文献   

20.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唐李椮墓志,可与李椮祖李制墓志、父李纲传记、兄弟李立言墓志相互校读。整理这些墓志资料与文献记载,可以厘清渤海李氏四代人的世系、生平事迹、萃处京畿的原因及其他相关问题。这些资料可填补"史书不足以尽史"之弊,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