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那双手     
父亲那双手,充满了力量和沧桑,如今想起,仿佛能瞬间移走巍峨不可攀登的高山,能跨越辽阔澎湃的大海,那么坚强,那么温暖,不在眼前,却在心里,给我勇气和信念。  相似文献   

2.
"如今,我已年过半百,经历了人间沧桑。我不仅感激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更感激他们传授给我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真谛。"丛军——开国元勋陈毅的女儿感慨地告诉本刊。作为元帅家唯一的女儿,她与父亲是那么的相象……  相似文献   

3.
谁能在我们身上唤起对苦难的理解,谁就能在我们身上唤起爱。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仿佛听自己的父亲与弟兄对答,字字句句,指向自己内心。原来我困惑过的,也被另一个生命困惑过了。原来我挣扎过的,他也照  相似文献   

4.
云丹 《中国土族》2008,(4):69-70
骑白马的父亲从我的视线中消失了,走向了他想去的地方。雪花飘落,使我内心掩埋依旧的痛苦在落雪的日子,与悄然而落的泪滴相融,随风飘向了父亲远去的地方。在他的身后那一行行的足迹中,我看见了父亲蹒跚的身影在走过时,留下的艰辛与坎坷……  相似文献   

5.
钱庄 《南京史志》2013,(12):18-18
我一直想要忘记那一天,仿佛只要忘记了,我就可以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我依旧可以没心没肺地抱着您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您一直在我的身边,只要一声呼唤,您就会急急地奔过来……但是,我,忘不掉……  相似文献   

6.
怀念酒泉     
悠悠忽忽,离开酒泉已14年了。14年来,我无时不把酒泉怀念--广博、浩瀚的戈壁还是那么深沉么?花团锦簇的肃州绿地还是那么蓊郁葳蕤么?奔腾不羁的讨赖河水,还在穿梭呼啸么?伫立于街心的鼓楼,是否依旧红装艳裹……爱屋及乌,并非人们一时的心血来潮。多少次,我想从电视荧屏上目睹久别了的酒泉风采,可我的愿望每每不能实现。终有一日,央视播放西峰乡的植树造林现状。稍纵即逝的镜头,竟让我热泪盈眶,百感交集。我仿佛又回到了酒泉,回到了朝思暮想的那块热土。没有到过酒泉的人,很难想象到她的奇情异致,到过酒泉的人也只能粗晓她的…  相似文献   

7.
女儿伊萍决定嫁给同街的小伙子王兴,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说:“你要嫁给他,我不反对,这是你和他两个人的大事,你们同意就行。不过,我不反对并不代表我满意。”女儿问:“王兴对你那么好,你为啥还不满意呢?”父亲说:“就是因为他偏偏对我太好!”女儿不解父亲的意思,问:“这又是为什么呀?”“因为他对我好有着自己的目的,”父亲停了一下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个人目的,而又能对他人很好,那他才是天下最好的人。”父亲眼中的好人  相似文献   

8.
父爱永恒     
霍延利 《神州》2010,(9):90-92
如今父亲离去已有二十八载。总有一个心愿,把父亲曾经走过的路途,在自己的记忆里重新走一遍,把父亲伴着共和国走过的峥嵘岁月付诸文字,做一个记录。希望在我的文字里,远在天国的父亲能听到儿子对他的敬意和思念。希望在我的文字里,父亲能再活一次。建国六十周年举国同庆,盛世欢歌。我们国家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繁荣富庶,一步一个脚印走来,历尽坎坷,奋勇前行。六十年风雨无阻,六十年光辉征程。巍峨如同绵延长城的华夏伟业,正是每一个共和国子民甘作砖瓦,以自己的身躯砌成的。为了祖国今天的富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泥土     
我曾经是那么地讨厌泥土。讨厌它的颜色——那是一种介于黑色与红色之间的颜色——棕色;讨厌它总是沾在我的鞋底,甚至衣服上,让我回家受到母亲的责骂。我曾经是那么地讨厌父亲。讨厌他的性格——那是一种介于深沉与浅薄之间的性格——中庸;讨厌他总是对我罗罗嗦嗦,不停地问这问那,甚至用父亲的威严镇压我。曾经令我十分无奈的是:父亲喜欢泥土。父亲是那么地热爱着泥土。  相似文献   

10.
思游无限     
如今,我依然继续划着。在我左肩后侧,被卧室窗户框起来的风景依旧是群山,但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11.
<正>赴美看望女儿之前,我在堂哥张正华的陪同下,专程去了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看望我亲爱的祖父张澜。泪眼中,戴着瓜皮帽,身穿布长衫,银须飘胸的他,仿佛就坐在面前慈爱地看着我:噢,念晖来了……"念晖"是爷爷给我取的名字我的父亲张晓岩是张澜的第三个儿子。1942年,母亲在重庆生我时难产,当时的医疗条件尚很落后,医生让我父亲签字:大人和小孩,二者必选其一。父亲坚定地表  相似文献   

12.
《神州》2007,(8)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有一幅周恩来同志会见贺龙的巨幅油画,望着这幅油画,我耳边仿佛又响起了父亲贺龙当时那铿锵的声音:"我完全听共产党的话,党要我怎样干就怎样干。"  相似文献   

13.
他这个"反党分子""忠"得令人哭笑不得 我对父亲黄克诚的了解,来得很迟很迟,可以说 是始于1972年5月间头一次"探视"见到父亲。当 时他被"监护"已是第六个年头了。 我怜悯父亲,为他的际遇感到酸楚。骤然见到他 衰老的面孔和不整洁的旧军衣,我脑海里闪过了电影 中那些狼狈的国民党俘虏的形象。一刹那间,在走马 灯般的历史舞台上,人的角色、位置和作用都仿佛是 可以任意转换的了。但是我错了。我的那种感情可能 更多地出自"黑帮"子弟的一种自怜。父亲并不要求 同情,也不去过多忧虑"历史的裁判"。  相似文献   

14.
8月 11日中央歌剧院汪存一同志访问我 ,谈及 195 6年中央歌剧院为纪念聂耳逝世2 5周年 ,曾公演过《扬子江暴风雨》。最近她在剧院保存的这部歌剧剧目卷的档案中发现留有一本文字修改本 ,很像是我父亲亲笔的手稿 ,在送给周巍峙同志看后 ,认定是我父亲的手稿 ,又请我鉴定。我怀着激动的心情 ,仔细地读了手稿的复印件。当我看到熟悉的父亲的笔迹 ,在眼前又仿佛见到父亲握笔疾书的神态 ,我的眼睛顿时湿润了 ,说话的声音也不由得激动起来 ,这是汪存一同志发现的一件珍宝。“文革中”父亲被“四人帮”诬陷为叛徒 ,“四条汉子” ,家中文物一扫而光 …  相似文献   

15.
暗香     
[江西省] 题目:以“脸”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当老巷再一次活生生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已快认不出它的模样。在这飘着小雪的世界里,仿佛只剩下一条幽静曲折的老巷和一个故地重游的游子。十年,十年之后的老巷依旧保持着沧桑的古建筑风格,剥落了朱漆的窗棂在寒风中一张一合,“吱吱呀呀”声中仿佛我的童年正一步一步从那儿走出。我抬头望见那座熟悉的二层小阁楼,墙壁上布满了密密的爬山虎。阁楼之上,檐角之下,藤蔓之后,隔着一层薄薄的窗纸,我仿佛看见一张似曾相识的脸正  相似文献   

16.
正曾经我把最美好的年华和最纯真的爱恋留在了恩施,毕业后走出大山,一别就是13年。十年一梦,2017年,作为杭州的援派干部,承载着中央携手奔小康的重托,重回恩施这个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仿佛漂泊在外的游子,重回到母亲的怀抱。山水依旧,母校依旧,只是我早已从懵懂少年变成挈妇将雏的中年。2000年的9月,带着一纸湖北民族学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经过17个小时长途卧铺颠簸,终于在凌晨薄雾中抵达了恩施市,开始了我与恩施的不解  相似文献   

17.
我的父亲走了,他走得那么突然,那么匆忙,那么出人意料,巨大的不幸降临在我们头上,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的悲痛,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相似文献   

18.
1976年,弄堂里的叹息声 1976年9月18日下午3点45分,我出生了。对于上海无数不起眼的里弄中的一个人来说,老大沽路五十六弄依旧在沉默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昼与夜的循环,没有什么两样。 虽然是家中的头一个新生命,但我的家庭没有因此增添多少喜悦,父亲依旧皱着眉头、母亲在痛苦的呻吟中则多了一声叹息:“家里以后小日子更难捱了。”  相似文献   

19.
我叫盖建军,今年80岁了,出生在河北省平山县东大吾村,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一直以来,对父亲在战争年代的往事,我没有刻意研究过,只记得孩童时期大人们说起的父辈打鬼子的惊险故事.近日,偶然看到解放军干部履历档案中有关父亲的记载,我才感觉自己对父亲的了解太少了.如今我已到日暮之年,感觉很有必要去回忆整理有关父...  相似文献   

20.
编辑手记     
《华夏地理》2007,(11):35-35
在南部非洲的一座小机场,我和父亲依依惜别。这次父亲和他的几位挚友是来和我一道访问博茨瓦纳的奥卡万戈三角洲,那是我最钟爱的地方之一。我们父子素来贴心.但我送父亲登机时他却不知为何显得特别动感情。父亲告诉我他多么爱我.多么希望我们能多见面.说着便泪如泉涌。我向父亲保证说,我很快就会回家。他微笑着登上了飞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