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新派“民权学说”和西方“天赋人权”学说有理论差异。民权学说没有把“民”上升到“人”的高度 ,也没有提出财产要求。但维新派对改造民众做了巨大努力 ,酝酿了十九世纪末的民众教育和民众改造运动。戊戌后民权学说有了新特点 :“民”的概念有了质变 ;民权不再是“议事之权”的狭小范围 ;接受了西方民主观念 ,使国民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谭嗣同的民权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谭嗣同全面地剖析权力结构(君民、官民、士民)关系并进行民权设计,同时也注意个人自由之弘扬;第二阶段转向权力结构关系尤其是君(臣)民关系的新阐释,大力鼓吹其民主思想,对个人自由采取笼而统之的态度;第三阶段主要关心权力结构中的官民关系和全力依托于学会来改善这种关系,在名实之辨中达到实际地维新变革,伸张民权之呼声较弱,个人自由排除在他的关切之外,民主的理想仅成为维护伦常的应有之义。由此可见,谭嗣同的民权观迥异于西方自由主义。之所以如此,在于他对民权的价值评判即“是目的还是手段”上。家国一体的致思起点,很难让其民权思想游离振衰起弱这一工具性的强烈急务,这是造成他疏离自由主义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3.
郑观应(1842—1922)原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慕雍山人等。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维新派思想家,中年在澳门定居。曾当过买办,历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轮船招商局会办,汉阳铁厂和粤汉铁路公司总办等。创办过贸易、航运等企业。主张“商战”,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力主君主立宪,实行君民共主的西方上下两院的议会制。其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学习原则,设立“议院”。  相似文献   

4.
略论洋务派对于西方议会制度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谈到洋务派,不少论者就很自然地认为,洋务派是坚决反对西方议会制度的,并认为洋务派的这种态度是他们区别于所谓“早期维新派”的一个重要标志。近来有的论者走到另一个完全相反的方面,认为洋务派也具有改变封建专制制度的立宪思想。然  相似文献   

5.
严复的法制起源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政 《史学月刊》2004,(11):44-48
严复认为法制起因于人类的忧患意识,起源于民约,社会分工是“民约”变“君令”的重要一环。这些见解系受多种西方理论影响,彻底否定了法制由上帝创造或圣贤创造的观点,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与戊戌政制改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之洞与戊戌政制改革谢放史学界一般认为张之洞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以“反对议院与民权”的姿态成为维新派的对立面。对这一“定论”,笔者认为尚可商讨。一、“西艺非要,西政为要”19世纪后期兴起的洋务运动主要限于采纳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新式...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并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所进行的第一次制度变革尝试,其主旨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维新派的制度变革主张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而制定宪法正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也是他们较早期改良主义者更为成熟、更为进步的重要标志。不过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们对宪法的实质还缺乏清醒、正确的认识,这决定了他们以“定宪法”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制度变革实践不可能取得预期成功。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思潮初考(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四、“民史”思想发展的历史和新高潮关于反对“君史”、提倡“民史”的史学思想,中国在十九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因为维新变法的需要,已经从西方和日本那里学来一点,并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对封建旧史学提出了极其初步的批判。当时这种认识和批判,还是比较零星片断而缺乏系统。到二十世纪初,情况有所不同。随着西方和日本资产阶级学术文化思想的大量输入,以及中国民族民  相似文献   

9.
民本思想是传统中国政治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演变具有自身特点。两汉至魏晋时期,“国以民为本”思想不断完善,在君民关系上强调“立君为民”,更突出君民依存关系下的“政在安民”。唐宋以来,统治阶级深刻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在民本观上更为关注“民意”,强调“君责”。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在传统民本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公天下”与“君为客”的主张,体现了对君主专制进行反思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章太炎的民权思想具有"中西化合"、"古今化合"的特点。本文初略把章太炎民权思想归纳为废弃不能伸民权的代议制,构建保障民权的"五权分立"新政制,以"法治"作为保障民权实现的条件,以"损上益下"、"抑强辅微"作为民权的内在精神四个方面。章太炎批判地移植西方"民主"思想,化合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表现了他创建适合中国近代民情、国情的民权思想和制度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办的第一所女子学堂,是上海桂墅里女学堂,由维新派于1898年创办。维新派认为:“我中国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剏兴女学。”(经元善:《中国女学集议初编》)他们把资产阶级教育看作救国的根本,尤其重视妇女受教育。而当时封建礼教森严,要广办女学十分困难。便决定在受西方影响较深的上海先办一所,作带头羊。“拟  相似文献   

12.
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个阶段近代一百多年中,中国人从初步认识和传播民主思想,到逐渐提出并尝试以改革或革命的手段建立某种西方式的民主制度,经过曲折的奋斗而最终没有取得成功。这就是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命运。这里我们先简括地回顾一下,近代中国人争取建立西方式民主制度的奋斗历程所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一)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90年代初期起初,只有个别的开明官吏和知识分子发现西方政制与中国的最大区别是它们有议会制度。继之,出使人员对西方议会制度有了直接的观察和了解,并较具体地介绍给国人。随后产生了一批改革思想家,他们渐次提出效法西方君民共…  相似文献   

13.
西周金文与文献中的“邦君”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西周的“邦君”,在周立国之时是周人对天下所有众邦国之君的泛称,而对一些异姓盟邦之君则称其为“友邦君”。周王室大规模分封之后,“邦君”主要指未被周王“授民授土”的邦国之君。“邦君”在其邦内自有自己的职官系统。至西周晚期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诸侯与“邦君”的概念逐渐混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4.
《三醉人经纶问答》中的民族民主思想郭冬梅中江兆民(1847~1901)是日本近代杰出的哲学家、倡导自由民权的社会活动家和理论家。他一生孜孜不倦,译书著述,为传播资产阶级的自由民权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对西方思想并非照抄照搬,而是深深立足于本国的现...  相似文献   

15.
植木枝盛的自由民权思想与儒学王家骅植木枝盛(1857—1892)是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主要理论家与活动家。他的自由民权思想不仅吸收了西方的近代民主思想,而且批判性地继承、融入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本文试图考察在植木枝盛的自由民权思想体系中,融入了哪些儒家思...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对洋务派的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批判洋务思想和洋务派是梁启超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梁氏认为 ,洋务派也讲变法 ,也谈西学 ,但成效甚微 ,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变法不知“本原”;并指出 ,洋务派的病根在于“不以民为重 ,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从而击中了洋务派的要害 ,从政治上划清了维新派与洋务派的界限  相似文献   

17.
从康有为、孙中山的民权思想看进化论在中国的发展梁修琴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最初从西方输入并被某些中国人接受和加以传播,大约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到80年代,资产阶级早期改良派的民权思想呼声渐大。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宣...  相似文献   

18.
“民”是古今常用字。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出现阶级对抗,需要国家机器作调节时,民是社会上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本群众。我国古代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也认识到民在国家中地位的重要。如《尚书·五子之歌》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尽心下》甚至说:“民为贵,君为轻”。这样说来,民的社会地位不是应该很高贵吗?其实大谬不然。我们只要考察一下民字字源,就知道它是起源于对被征服种族被压迫被奴役带有蔑视性的一种贱称。梁启超说:“民的本义为奴虏”①是最接近科学解释的。  相似文献   

19.
早期驻外使节对晚清经济变革的贡献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较早步出国门的官僚士大夫群体,早期驻外使节在晚清社会变革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经济变革,他们提出了涉及面极广的振兴商务的思想。其中对修造铁路、开采矿藏两项内容尤为重视,再三强调;还提出了改革税则、企业商办等具有新色彩的见解;这些思想一方面是洋务派“求富”思想的补充和深化,一方面反映了经济思想新动向,成为维新派经济思想的先声。早期使节还为民用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做出了特殊贡献。使节这些得益于其独特的身份地位及走向世界、实地考察西方社会的经历,给人们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戊戌时期维新派与洋务派在改革问题上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午战后,在国情、政局均发生大变化的前提下,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和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均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张。但是,洋务派的改革是迫于内在压力而显得被动,维新派的改革是基于民族存亡而积极主动;洋务派改革强调“守本”,以维持基本价值和制度、缓和现实矛盾为其特征,维新派改革重在全面创新,以实现国家富强、建立立宪政治为明确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