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地震多发带,在康熙三十四年的平阳府地震是较少的一次严重地震,给百姓带来的是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在地震发生以后政府及时做出赈灾对策.文章通过社会学角色扮演来论述中央和地方在此次地震中的责任和角色,表述圣祖朝赈灾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3.
"非政府组织"的兴起有着深刻的背景因素,西方政府理论是其出现和发展的理论依据,经济全球化为"非政府组织"的崛起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非政府组织的自身特征是其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非政府组织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方面已经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我国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的性质、独特地位以及民主协商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它在培育和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方面能有所作为。文章从利用与一些NGO有密切联系的优势因势利导的培育NGO,并把其他的NGO联系在自己的周围;扩大NGO的影响;对NGO进行调查研究;协调NGO的利益;为NGO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活动提供便利和机会几个方面分析了人民政协培育和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做好地震应急管理工作有利于降低因地震产生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情况.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现阶段开展基层地震应急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及其落实途径,旨在提升基层地震应急管理工作质量,加强基层防震减灾及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过去几十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型.污染造成大批群众遭受损失,受害者权益得不到保障,损失得不到赔偿.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帮助中心作为非政府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到受害者维权行动中来,以正规的法律形式帮助污染受害者得到赔偿.但是在处理污染受害者案件中,政府、企业民众都遇到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四川叠溪大地震中,刘湘等人一开口就要中央政府拨款100万元用于四川救灾,却闭口不谈中央政府派员入川察看灾情事宜。试想,中央政府怎会答应这种只出钱救灾而其势力却不能乘机进入四川的事?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文物》2008,(4)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省可移动文物造成较大的损失,虽然自然灾害难于避免,但可通过对可移动文物灾情调查,分析了解受损器物的类型和原因,反思我们在陈列展示和库房建设中可移动文物保护措施的不足之处,加强可移动文物抗震预防性研究工作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抗战初期,晋察冀边区农村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农业经济极其落后、农民生活极其困苦、农村社会极其涣散。为了挽救危机局面,边区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法令,扶植农村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让农民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二是减轻农民生活负担,避免农民受到剥削阶级和行政力量的"多取";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开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经济局面。随着政策的深入推行,在抗战后期边区的农业经济较快增长,农民的生活初步改善,农村社会凝聚力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抗日根据地农村社会的发展。由此,我们得到启示:农村政策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制定好农村政策需要以农民的实惠为出发点,落实好农村政策需要政府的制度革新,这样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时间,人所共知是1921年7月1日。一位中共党史研究者发现,早在1920年,陈独秀就已在上海成立过相关组织,实为中国共产党的前身,确切的发起日是1920年7月19日。但这位研究者至少在那篇文章里没有深究为什么是7月19日。这个日子又有何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樊明方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2)
文章认为《中俄蒙协约》签订以后,中国政府与外蒙古自治官府有了直接来往,双方在巴布扎布匪帮问题和册封问题上有矛盾和斗争;中国政府在册封、处理德奥俘虏、处理恰克图边防问题上行使了一些主权;双方在收回唐努乌梁海一事上有所合作;中国内地与自治外蒙古的经济联系、人员往来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2.
When compared to studies of media effects, relatively few studies of the media focus o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behavior of media organizations. Specifically, there are few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attributes and incentives of news organizations that might lead to slanted coverage of particular policy issues. In this study, we identify factors that lead to negatively slanted coverage of a specific policy issue: immigration. Using content analys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data, and contextual data, we find that newspaper ownership and proximity to the U.S.–Mexico border are related to slant in news articles and opinion pieces regarding immigration. 相似文献
13.
朝野纠葛:北京政府时期的舆论与外交--以关税特别会议为个案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北京政府时期的外交,尽管学术界近来已开始有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不过对于其背后因素的考察还有待深入。实际上,在北京政府时期,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各种社会舆论被全面动员起来,以汹涌澎湃之势冲击着外交这一特殊的政治领域,从而形成了近代史上国民外交的黄金时期。于是,由于中央政府统治的虚弱,在其决策者进行外交运作时,就处处受到来自舆论界的影响,这是一个极为明显的历史特色,通过对当时舆论的考察,就会更深层次地探究北京政府外交的两难境地。笔者在考察时,主要以关税特别会议为个案,以上海舆论为核心,以《申报》、《东方杂志》等报刊为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电视新闻媒体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地方电视新闻媒体只有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才能当好党和政府及人民的喉舌,弘扬时代主旋律。 相似文献
15.
1933年8月25日,发生在四川西北高原的叠溪地震(里氏7.5级)是一次巨大的灾难。这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对富饶的成都平原构成了很大威胁,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灾难发生后,川西民众依靠自己的力量抗灾自救,以四川军阀为主要力量的四川地方政府也为抗灾重建进行了努力,川西各县的工商界、知识界、宗教界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中央政府的态度和中央机构的反映,则有些冷漠。 相似文献
16.
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而宪政的精髓乃在于限制国家和政府的权力以保障个人的基本权利,同时又实现国家的富强。正是基于此,作为20世纪初的中国启蒙思想家杜亚泉和作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的哈耶克,都极力主张政府权力及职能的有限性。他们的有限政府论有相同或相似的理论前提,但是更有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伦理哲学和认识哲学上的极为深刻的差异。杜亚泉的宪政主张最终被其国家主义所代替,虽然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但更主要的在于其理论基础上的缺陷。宪政和有限政府的主张与实践如果缺乏其相应的理论基础尤其是相应的伦理基础的支撑,便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动摇性和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本文就新闻媒体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舆论工具,如何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引导舆论、凝聚人心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建国之初,中央政府确定了中国图书出版业的计划管理体制,全面确立并构建了计划经济下图书出版业成长的基本框架;“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使图书出版事业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和摧残。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政府逐步推行了出版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出版单位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出版单位也普遍建立了以提高出版物质量为中心的多种形式的目标责任制。出版机构虽然经历了由机关而事业单位、由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进而初步融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但从总体上来看,出版业仍是属于特殊监管下的行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深化图书出版监管的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Yangzi Sima 《亚洲研究评论》2011,35(4):477-497
The past three decades have seen the resurgence of China's civil society through the blossoming of NGOs that campaign for various marginalised interest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ny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co-evolu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China's civil societ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 of the Internet in strengthening grassroots environmental activism,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orporatised character of Chinese NGOs. Through a detailed ethnographic case study of a leading grassroots environmental group, the Global Village of Beijing (GVB), I argue that Internet technologies effectively empower resource-poor activists in their self-representation, information brokering, network building, public mobilis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communities. The Net therefore contributes to the nascent formation of a green public sphere in China by fostering a discourse that counterbalance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lso discussed here are issues that hamper this process, including resource limitations, the fragmentation of online discourse communities, and the marginalisation and “caging” of environmental discourse. 相似文献
20.
Peter Merriman 《Transactions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 1965)》2005,30(3):336-350
Geographers examining the spaces of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and in particular those drawing upon the writings of Michel Foucault on government and governmentality, have tended to overlook th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media, technical devices and practices of self-government to specific rationalities and programmes of government.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the materialities and immaterialities of many mundane media technologies, the way they articulate and translate particular programmes of government, and the way they instil practices of self-government in citizens, are important but frequently overlooked dimensions of the geographies of government. I focus on the codes of countryside conduct – The Country Code/Countryside Code – that have been published in England and Wales since 1951. I examine how the National Parks Commission, and subsequently the Countryside Commission and Countryside Agency, identified the potential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of using the Country Code booklet to govern the conduct of visitors to the countryside. The paper shows how the material form of the booklet and methods of distributing and promoting it were seen to matter, and examines how civil servants attempted to extend the 'reach' of the Code and articulate its message through a diverse range of media which entailed different kinds of performative encounters in different spac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