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72年,陕西省长武县出土一批佛教造像碑,其中有长武县马寨乡司家河村出土的北魏造像残碑4通;长武县昭仁寺内出土的北魏、北周、隋、唐造像残碑7通,石造像3件,造像残碑头及经幢各1件。现将这批资料整理简报于下。  相似文献   

2.
浅谈山东博兴出土的北朝铜佛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博兴博物馆馆藏100余件北朝--隋代铜佛像,其中有确切纪年的35件,时代自北魏太和二年(478年)至隋仁寿三年(603年).这批铜佛像以释迦多宝、观音、弥勒像为最多.同窖藏出土的一件道教老子造像,反映了当时佛、道两教融合发展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收藏了一批时代较早的出土铜造像,其中17件有发愿文或纪年铭文,时代由北魏至隋。最早为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像,最晚为隋仁寿二年(603年)像。现分别介绍如下。 1.北魏太和年间韩位造像铜鎏金释迦、多宝并坐像。座足、背光残断,已修复。通高14.1、宽6.1厘米,重133.6克。造像通体鎏金,两佛形象基本相同,肉髻,脸型长方,眉目清秀,头后部有五重同心圆头光,下有身光。上身穿圆领通肩大衣,衣纹细密,袖褶刻向下弧线,胸部则作向上斜弧线。双  相似文献   

4.
广元市豫剧团基建工地曾出土佛教石刻造像13尊,时间从北魏至唐代,其中北魏延昌三年造像、北周刘约造像碑对研究广元北朝石窟的分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耀昙药王山佛教造像碑韩伟阴志毅耀县药王山小碑林共藏佛教造像碑23通,有纪年的17通。其中北魏碑5通,西魏碑3通,北周碑3通,隋碑5通,唐碑1通,厥失纪年的6通。本文拟对各代保存完善者,略加介绍,以供学者研究。一、北魏碑①郭鲁胜碑。造于延昌四年(公元5...  相似文献   

6.
四件北朝造像碑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件北朝造像碑介绍冯吾现洛阳古代艺术馆,是收藏陈展古代石刻的专题性博物馆,收藏洛阳传世和出土的古代石刻造像、碑刻、墓志1200余件,现将几件北朝造像碑分别介绍于后:一、北魏常岳造像碑因该碑造像题记中有“佛弟子常岳”者,故定名为常岳造像碑。碑呈长方形,...  相似文献   

7.
文博简讯     
《文物》1979,(3)
最近,在沁县文物馆,陈列了一批北魏石刻造像。这一批石刻造像,是1959年在沁县城北三十公里的南涅水公社南涅水大队村北出土的。从石刻的纪年文字来看,有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到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跨越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六  相似文献   

8.
1984年11月,我们在偃师县南蔡庄乡进行文物普查时,在宋湾村收集到北魏正光四年(523年)扫逆将军翟兴祖等人的造像碑。该碑虽然出土已二十年,但保存仍较好,造像艺术精湛,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对于研究北魏洛阳寺院分布、佛教造像艺术、文字书法、民族融合等方面有一定价值,兹报导于后:  相似文献   

9.
谈山东博兴出土的铜佛造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山东省北部,黄河南、北岸的博兴、无棣等县境,相继出土了几批石、瓷、铜佛造像(包括造像碑),主要的三批是:1976年3月,博兴县张官大队出土东魏、北齐青石、白石、白瓷佛造像和造像碑七十二件;1983年9月,博兴县崇德村出土北魏、东魏、北齐、隋铜佛造像一百零一件(包括老子像一件(见本期);无棣县于何庵大队出土北齐石佛造像七件。  相似文献   

10.
2020年,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新发现三件北朝石刻造像碑,均镌刻造像记,其中两件北魏造像碑纪年明确,为景明三年(502)和神龟元年(518),景明三年碑为目前泾川所见纪年造像最早者。另有一件无纪年造像碑,推测为北周时期。从造像题材和造像特征来看,北魏造像碑受到了云冈石窟和关中地区造像风格的影响,为考察泾川乃至陇东地区造像演变提供了新材料。造像记表明,三件造像碑由梁氏家族供养或由梁氏作为结社首领参与造像,供养人族属反映出当时泾川的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正>贾思兴造弥勒像龛,又称"贾思兴百八十五人等造弥勒像龛"、"北魏弥勒造像龛"、"道晗造像碑"等,1976年3月河南荥阳大海寺遗址出土,1997年入藏河南博物院。北魏孝昌元年(525年)雕造,石灰岩质,四面环刻。郑州市博物馆于1980年3期《文物》上发表《河南荥阳大海寺出土的石刻造像》一文,对所出造像进行了简要报导。  相似文献   

12.
1996年7月,陕西省长武县丁家乡直谷村发现一处佛教石刻造像窖藏,共出土砂岩质地的佛教造像24件。近半数刻有明确的纪年题记,多为北魏时期的作品,包括太和、景明、延昌等纪年。形制为背屏式高浮雕和背龛式高浮雕,题材多为一佛二菩萨二尊像。其中一件延昌二年(513年)造像,主尊为交脚坐弥勒,雕刻精美,彩绘尚存。这批北魏佛造像数量较多,时代较早,保存基本完好,是近年陕西佛教考古的重要发现,对研究北朝至隋关中地区佛教发展及造型艺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广元新发现的佛教造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3年4月和1986年9月,四川广元城关豫剧团基建工地先后两次出土佛教石造像,第一次8尊,第二次1尊,共9尊。造像属北魏至唐代,出土时整齐叠放于土坑内,显系有意瘗埋的。早年均经人为破坏,残损程度不同,佛头大多残失。唯一的一个佛头,则已身前异处,躯体残失。像残高28~143厘米,大多雕饰精美,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尤以1983年出土有延昌三年(514年)造像题记的"释迦文佛"圆雕和1986年出土的兴安刘约造像碑格外引人注目。前一像为四川首见的有明确纪年的北魏造像;后一像  相似文献   

14.
《文物》2014,(11)
<正>山西省襄汾县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先后在县境内的善惠寺、连果寺等寺院中发现了分属北魏、北齐、隋、唐各时期的二十多通造像碑。其中有些刻有年号,分别为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隋开皇七年(587年)、隋大业六年(610年)、唐显庆元年(656年)、唐龙朔三年(663年)、武周延载元年(694年)等。大者高2.55米,小者高0.52米,多为四面造像,内容主要是佛、菩萨、弟子、胁侍、天王  相似文献   

15.
1976年3月,郑州市博物馆在大海寺内遗址中发掘出一批北魏至唐长庆年间的佛像和菩萨像40余尊。其中除一块北魏造像碑外,多数为唐代密宗菩萨像。现将其具代表性者分别介绍如下。 1.大海寺北魏造像碑该碑为扁立方体,高1.35、宽0.98、厚0.44米。正面为主龛,瓮内有一交脚弥勒坐于长方形座上,脚  相似文献   

16.
长安北魏佛教造像有铜、石两类材质。石质造像可分为单体圆雕造像、背屏式造像、造像塔、造像碑、造像龛、三面造像石、单面造像石等七类。造像塔、背屏式造像和造像碑是长安北魏流行的造像形式,至迟到北魏晚期尚未出现成熟的石质圆雕佛像。至迟在北魏末期,长安已出现成熟的佛像铸造失蜡法工艺。  相似文献   

17.
近日,南阳市博物馆在整理碑刻石碣的过程中,发现了一通珍贵的隋代造像碑。该碑是70年代末从社旗县青苔镇千佛寺旧址出土后征集入馆的,由于出土时已断裂为三截,入馆后未能及时拼合和考释,故未引起重视。 千佛寺,位于今社旗县青苔镇,其始建年代可上溯至北魏,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着的陕西各地历年来出土的造像多件。以下仅介绍几件比较重要而尚未发表的造像。 1、北魏释迦牟尼造像:此造像为石质,高65.5、宽38厘米,重34.9公斤。1974年由西安西关王家巷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根据造像题记知是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造。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十五年龙门期作品。释迦牟尼结迦跌坐,臂弯曲双手结定印置腿上,两旁浮雕胁侍菩萨,姿态各异,衣褶均为密集并行线纹。佛头发髻水波  相似文献   

19.
张雪芬  江滔 《文物》2023,(11):66-84+1
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为配合基本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实业街30号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揭露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其中两个灰坑(编号H19、H68)出土了一批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石刻造像,数量较多且堆放相对集中。这些造像以红砂石质为主,包括佛像、菩萨像、天王像、背屏式组合造像、造像碑、盘龙碑首等,雕刻技法有圆雕、浮雕及线刻。根据发掘位置及出土文字信息等可知,本次发掘地点为隋唐时期益州城西著名的佛教寺院福感寺,出土的造像延续时代较长、艺术元素丰富,对于研究成都地区历史及佛教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89年夏,新郑县薛店乡南枣岗村农民张西方在本村挖土时发现一通造像碑,7月1日交到新郑县文物保管所。该造像碑高100、宽47、厚15厘米。出土前碑中间残为两段,没有碑座(图一)。六螭首,正面自上而下有三组造像,左右两边也各有三组造像,背面是造像者题名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