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伍子胥是春秋晚期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其事迹传说流传至今,"伍子胥传说"先后入选扬州、苏州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江苏地区还保留着丰富的关于伍子胥的史料记载和历史遗迹,比如淮安邗沟、宿迁伍家沟和斩龙墩、苏州胥门等。伍子胥一生事迹悲壮,且富有争议,从孔子、屈原、司马迁开始,评价已有褒贬之别,这一争论经过后世稗官野史、戏曲小说的编造渲染,引发了经久不息的关注和议论。笔者对近三十年伍子胥及其有关问题研究情况略作梳理,  相似文献   

2.
姑胥鱼城     
<正>苏州胥门的名字缘何而来?始终说法不一。今天,在胥门百花洲公园北,有一尊伍子胥雕像巍然屹立,表明他与胥门有关。雕像的背景,是一组描绘苏州二千五百年历史的砖雕。显然,伍子胥不仅是为吴国立下赫赫功劳的能臣,更是苏州古城的总设计师。《吴地记》的记载:"胥门本伍子胥宅,因名。石碑见存",印证了胥门与伍子胥有关。当年,吴王夫差信任奸臣,不听  相似文献   

3.
<正>划龙舟又称"龙舟竞渡",是我国流传极为广泛的民俗活动,有关它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二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曹娥。传说伍子胥因遭谗言诽谤,被吴王夫差命人抛于钱塘江波涛之中,有曹娥驾舟去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相似文献   

4.
伴君如伴虎卷四十《渐江水》经“北过余杭,东入于海”注云:“昔子胥亮于吴,而浮尸于江,吴人怜之,立祠于江上,名曰胥山。……文种诚于越,而伏剑于山阴,越人哀之,葬于重山。”这里说的是吴王夫差杀伍子胥和越王句践杀文种的故事。伍子胥是楚国人,由于楚平王枉杀了...  相似文献   

5.
涌潮形成之初,潮神信仰即随之产生。因古人将钱塘潮、广陵潮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破坏归因于伍子胥冤死泄愤,故伍子胥最早被视为潮神时,其形象乃是凶神。不过,随着两汉以来士人对伍子胥忠孝形象的强调和人们对涌潮成因认识的提高,魏晋以后,潮神伍子胥的形象渐趋正面。隋唐五代时期,由于钱塘江两岸低地的开发和人口增殖,钱塘江潮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剧。除先贤形象外,伍子胥司潮神职也为政府重视,故唐时对潮神伍子胥封号赐爵,将其纳入国家祀典。  相似文献   

6.
黄建宁 《文献》2005,23(1):265-269
《伍子胥变文》有一段描写伍子胥逃亡的文字:"潜形菌草,匿影藜芦,状似被趁野干.遂使狂夫莨菪."(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卷一①)  相似文献   

7.
胡天生 《江淮文史》2016,(4):137-146
正伍氏家族源于春秋楚国,可考者有26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史料的缺失,伍氏家族的传承、先祖事迹的发生地甚至始封地,都成了历史之谜。2009年据媒体报道,苏州职业大学教授、吴文化研究所所长吴恩培,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伍颖,湖北荆楚伍氏宗族理事会伍峰等人组成伍子胥故里考察组,专程赴湖北监利县进行考察,确认该县黄歇口镇伍场村就是伍子胥故里。这一结论的得出,只以当地传说和后世族谱及伪造的"遗址"为  相似文献   

8.
伯嚭——害贤祸国,国破被诛 伯嚭(PT),春秋晚期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因躲避父难投奔吴国,在伍子胥的引荐下担任了吴国的太宰(大夫),与伍子胥一起共图国事。起初,由于他在吴国尚未站稳脚跟,与伍子胥同舟共济,出谋划策,为吴国出了不少力。但得志后,他利欲熏心,干起了祸国殃民的勾当。  相似文献   

9.
昭关的魅力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英雄豪杰、贤人名士多如牛毛,灿若星辰,但能流传至今、深入人心的,大多依托一个故事或凭借一段佳话,“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即为其一。十分有趣的是,人们在记住伍子胥的同时也记住了昭关。  相似文献   

10.
一些史家认为,春秋时越王勾践在兴越灭吴中,实行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计划或谋略,事实不是这样.若果有此事,有关史书一定会有所反映.然《国语》、《战国策》、《竹书纪年》、《墨子》、《吕氏春秋》、《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涉及吴越史迹的典籍中未提及,可见此事并未发生,但我意它亦非后人虚构,盖因于引用史料失当所致.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语,出自《左传》哀公元年,话出吴国老臣伍子胥之口,显然,它并不是越国的兴国计划;第二,伍子胥言“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时在吴败越、越提出求和之际,当时,越王勾践还未入吴为奴,自然就谈不上越国后来的兴越灭吴的计划了,而伍子胥更不可能提前道出数年后越国实施的计划;第三,伍子胥言“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是“退而告人曰”,这种私下对人所谈的话,断不会为越国君臣所获致,自然也就不可能作为越国的兴国计划.由此可见,“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乃是吴国老臣伍子胥在吴王夫差不听其谏言,轻率地同意与越国讲和的情形下,从内心发出的哀叹,实非后来越国君臣所为.  相似文献   

11.
于跃 《文史月刊》2012,(3):66-67
伍子胥:渔父是恩人 春秋之际,父亲和哥哥被楚王杀死,一路死里逃生刚出韶关的伍子胥突然遇到了一条大江。后面有楚国的追兵,他必须尽快渡过江去,到达东方的吴国。可是,茫茫大江横在面前,如何得渡?  相似文献   

12.
伍子胥献"三分疲楚"策略,吴国以小搏大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亲自率领3万精锐部队伐楚,五战五捷,长驱直入,一度占领楚国郢都。楚国上下在灭顶之灾中团结起来,反抗吴军暴行,秦哀公发兵援楚抗吴,吴国内部发生了夫概叛乱,还受到越国重兵袭击,结果吴军大败而归。关于伍子胥向吴王阖闾奉献的攻楚之策,《左传·昭公三十年》记载,吴王阖闾问伍员:"‘伐楚何如?’对曰:‘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若为  相似文献   

13.
张家山汉简《盖庐》中的兵阴阳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 2 47号汉墓发现的竹简《盖庐》①,是一部属于兵阴阳性质的兵书 ,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所著录“兵阴阳”类兵书全部亡佚 ,后人对兵阴阳性质及具体内容的了解受到极大限制的情况下 ,它对于我们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价值。所谓盖庐即春秋时期的吴国国王阖闾 ,《盖庐》是吴王阖闾与其谋臣申胥即伍子胥的对话记录 ,全书共 5 5支简 ,分为 9章 ,各章以吴王阖闾提问为开头 ,伍子胥回答为主体 ,实际反映的是伍子胥的军事思想。其内容除涉及一般的治国安邦、行师用兵的理论外 ,最具特色的是带有浓厚的兵阴阳家色彩 ,现举…  相似文献   

14.
《风景名胜》2010,(10):30-31
翻开大运河的千年日记,第一页为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写。公元前486年,夫差打败越国之后,意欲北进伐齐,以实现称霸中原的梦想。为了运送军队和辎重,夫差决定开掘运河。沟通江淮。这项任务落在了首辅大臣伍子胥的身上。伍子胥自扬州向北缀连湖泊洲渚,用一年的时间开凿了一条长约150千米的运河。  相似文献   

15.
<正> 除夕晚上,给姐姐打电话,告诉她我们正在西塘。那里的景色怎么样?啊,漂亮极了,典型的江南水乡。到处是小桥流水人家,真的像诗里画中一样呀。我们拍了许多照片,准备给皮特看。回来,把这一路水乡周庄、同里、西塘、乌镇、南浔的照片发给了皮特。姐姐说皮特看了非常高兴,说也要到那里去,拍那些绿色的流水、民居倒影和石头桥。我对姐姐说,中国江南水乡的景致,在西、方人皮特眼里与咱们的眼里的意境恐怕是不一样的。没有中国古典文化背景的皮特,只是看到了那些绿色的流水,那些别致的民居和一座座玲珑的石桥。而我们看到  相似文献   

16.
春秋后期,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等人辅佐下,励精图治,实力大增,使吴国崛起于东南,开始了争霸之业.但是,公元前496年,(木隹乃)李一战,吴军大败,阖闾也被越军击伤脚趾,不治而死.于是,夫差即位,继续乃父事业,终于打败越国,并登上了霸主的地位.人们普遍认为夫差是阖闾的太子,是法定的王位继承人,其根据是《史记·吴世家》及《史记·伍子胥列传》中的一节话:阖闾“十一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即鄱阳).楚恐而去郢徙都”.但是,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实际上夫差登上王位是经过  相似文献   

17.
论张家山汉简《盖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山汉简《盖庐》篇,不仅使我们看到已佚《伍子胥》一书的原貌,而且对研究吴越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崭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伍子胥变文》是敦煌变文中的名篇,虽然为之校勘注释之书已然不少,但是“子胥告令军兵”、“君不索吾身命,由自予之”、“隈形即立”、“抽刀剑吼”等处之解释仍未能餍心切理,或者校注者漏释,或者当另作他解,文意方通.  相似文献   

19.
大理恋     
苍山的雪啊,莫把我的眼睛哉住;下关的风啊,莫把我的心口来堵。我要赞美秀丽的大理,我要讴歌古老的民族。也许是上关的花,扑进我的心脾?也许是洱海的秋波,向我投来柔意?多少年牵动着爱慕的心,多少次又悄悄抛弃。啊!大理,在今天这个吉祥的日子,我终于投进你的怀里。我爱大理,我也爱瑞丽!那里有美丽的孔雀,在竹楼旁展开五彩的翎羽,那里有动听的象脚鼓声,在节日之夜响彻天际。①占相:傣语,即宝镜。我爱德宏,我也爱大理!这里碧海日夜翻波,象拨动着爱的乐曲,肥美的苍山脚下,孕育着丰收的果实。谁不说缅桂花香溢,谁不夸山茶花艳丽。妥问白族和傣家…  相似文献   

20.
张宏林 《收藏家》2011,(3):49-54
在我国古代青铜器中,把历史题材以连贯画面形式作为器物图案纹饰的,恐怕只有伍子胥画像镜。《史记》中有越王"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①的记载。而成书于东汉时期,被誉为我国方志鼻祖的《越绝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