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帆 《民俗研究》2002,(4):168-172
由徐杰舜、周耀明两位学者合著、广西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汉族风俗文化史纲》是一部全面研究和阐释中国汉族风俗文化史的著作。该书以气势恢宏的胸襟和当代性的学术视角,对流淌了数千年的中国汉民族风俗文化的历史长河,分时、分段进行了全程性的“水文测量”。  相似文献   

2.
台湾著名哲学家张起钧教授著有《烹调原理》一书。在此书序言中,他说:“古语说‘饮食男女之大欲存焉’,若以这个标准来说: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美国式的文化)可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饮食文化,我们中国圣贤设法把人生的倾泄导向于饮食,因此在这方面形成高度的发展。”中国饮食风俗极其耀眼夺目,这固然与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及诸多的人文条  相似文献   

3.
吴雪玲 《民俗研究》2009,(3):138-147
民国初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风尚变革的重要时期。从纪年、服饰、发式,到礼节与礼俗,甚至衣食住行,社会风俗的沿革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一股时代潮流。同时,社会风俗的沿革对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又产生了强烈的反推作用。总之,民初社会风尚的沿革使中国社会风俗的现代意蕴逐渐增浓,并不断强化,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就此开始真正步入现代行列。  相似文献   

4.
“满汉全席”作为与宫廷食礼密切关涉的官场食制和上层社会的筵席模式,在清代经历了产生和不断发展演变的诸多形态;而作为食文化现象,它则贯通了清、民国,直至当代。然而,对这样一个关乎清代饮食风尚、典章制度甚至折射政治、风俗、文化演变的问题,人们却有种种误解,使其成为无限奢华、神秘莫测的“虚幻的饮食”。尤  相似文献   

5.
《民俗研究》2021,(5):95-108
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传统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建构了传统社会的统一性。顾炎武的风俗教化观是传统"礼俗互动"的缩影,他认为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风俗是全民性的,论世必考其风俗,历史兴衰与风俗美恶联系紧密。整顿风俗必然要以礼乐教化为纪纲,"民德厚而礼俗成"是其风俗教化观的主要宗旨,其风俗教化观对当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具有一定的现代启示意义。新格局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方兴未艾,传统礼俗的现代性转化及其互动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发挥这种本土思想资源在国家治理与民间自治上的社会整合功能,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徐娟  赵鹏  孙广耀 《神州》2014,(11):35-36
“文化”一词在我国古代便已存在,溯其根源可至《易经》。千百年来,文化学者不断对“文化”进行释义。今天我们可以认为“文化”一词指的是某一特定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出的物质成果、精神形态以及制度、规约、交往方式、生活习俗与语言、思维方式的总和或者说复合体。①在《文化学辞典》里,对于“传统文化”的定义则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精神、现代价值等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至诚至善的民族精神和亘古烁今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风俗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禁女学"陋俗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随着西方文明渐入中国,严重影响中国妇女生活的妇女陋俗的变革首当其冲。兴女学是其中的代表。历史的延续使许多陋习在当今社会仍有较强的生命力,种种"禁女学"陋俗及其相关的话题,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在继承传统风俗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对陋习进行彻底的变革。文章通过禁女学等陋俗的变革轨迹发现其共同特点和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8.
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如何认识艺术的民族性,是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面临的历史使命。现代装饰性工笔人物画的民族性体现在:一、其民族文化心理素质是中国传统的“意象神”观;二、把现代装饰性工笔人物画作为文化载体的民族性研究,其民族性集成在装饰因素中。虽然现代装饰性工笔人物画异军突起,但是还存在继承与变异、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乡土文学,作为一种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学类型,在中国新文学中勃起,也为今天全球化中中华民族文学个性的确认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阐述20世纪2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兴起的“乡土文学”,并结合相关文本挖掘“乡土文学”作家们的乡土风俗视角及其中所蕴涵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0.
<正> 风俗文化是文化系统中最具有传统性的一个层面,千百年来,“相沿成风,相习成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民间的节令、婚姻、丧葬、祭祀、饮食、产育、医药、乡规民约、礼节、风尚、习惯等社会现象或行为,内涵非常广泛。风俗与社会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地理环境和人们心态意识有很密切关系。司马迁说:“礼从宜、事从俗”,东汉应劭则更明确指  相似文献   

11.
作为广及人类一切历史阶段的文化现象和风俗习尚无时无处不积极渗透在世界各民族的哲学、艺术及各种礼仪制度之中。尽管有时作为民族存在标志的国家及其诸多组织形态早已荡然无存,只要该民族尚有一丝血缘得以延续、它的风俗习尚就有可能无限地延伸下去。正因如此,中国乃至世界各民族的哲人们无不强调移风易俗之重要作用。尤其是有着沉重“礼教风化”传统的中国古人无论在实践抑或作为实践总结的理论都作了艰苦的  相似文献   

12.
张楠  柳桂秀  刘莉源 《神州》2011,(7X):20-21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它有关的姓氏、诗词和风俗等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有趣的故事,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柳文化。  相似文献   

13.
礼仪重建与地方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春声 《岭南文史》2007,(1):I0001-I0001
在经历百余年激烈的社会动荡和文化变革之后,现代中国社会出现了明显的“礼仪阙失”现象,正面临着“礼仪重建”的困难任务。传统国家及其文化赖以证明其“正  相似文献   

14.
在晚清民初的历史语境里,中国传统的“文明”和“文化”概念先是大体经历了一个摆脱轻视物质、经济、军事方面的内容,形成内蕴进化理念的新的现代“文明”概念——广义的现代“文化”概念,再从另一维度部分地回归与“武化”、物质化相对的中国传统“文明”和“文化”的关键内涵,进而获取新的思想资源、重建一种新的狭义“文化”概念的过程,最终复构成了一个广、狭义内涵并存的、带有矛盾性的现代“文化”概念结构。这两个重要的现代概念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同时也是当时的中国人运用它们进行社会改革的实践过程。戊戌时期,现代“文明”概念已经在趋新士大夫中逐渐流行开来,并携带一系列现代性主导价值观念,成为维新运动得以全方位展开不容忽视的思想依托;而狭义“文化”概念的出现及其与广义概念的合构,则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对饮食文化与中国旅游文化的分析,探索发现饮食不仅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基本需要,而且还是旅游活动的头等重要的内容。文章论述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简述饮食与旅游的巧妙结合,并以家乡辽宁大连为例,做出饮食与旅游结合的简要分析。旅游和饮食是依稀相关的,现代的旅游业与饮食是分不开的,在游览美景的同时享受美味,已经越来越受欢迎。但旅游与饮食又离不开文化,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现代人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修养,开始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旅游成为一种时尚,是一种很好的了解不同  相似文献   

16.
北庙会历经千年发展渐成繁盛之势,寺庙遍及乡村城镇,“凡城乡有庙宇处无不有会”。近代社会变革带动了风俗文化的变迁。庙会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继承传统形式的前提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地方史料为基础,分析了近代东北庙会文化的演变并指出:庙会由原来宗教、商业、娱乐并重的情况,转变为商业特色日益增强而宗教观念日趋淡薄。  相似文献   

17.
“当代传说”研究是国际民俗学界面向现代社会的重要研究领域。对国际民俗学界“当代传说”研究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有助于在深入了解国际传说研究的历史与前沿的前提下,清醒认识中国当代传说研究的特殊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正>对饮食文化与中国旅游文化的分析,探索发现饮食不仅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基本需要,而且还是旅游活动的头等重要的内容。文章论述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简述饮食与旅游的巧妙结合,并以家乡辽宁大连为例,做出饮食与旅游结合的简要分析。旅游和饮食是依稀相关的,现代的旅游业与饮食是分不开的,在游览美景的同时享受美味,已经越来越受欢迎。但旅游与饮食又离不开文化,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现代人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修养,开始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旅游成为一种时尚,是一种很好的了解不同  相似文献   

19.
刘本锋 《南方文物》2006,(4):125-126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和领导智慧深深渗透在我国现代管理实践中,隐秘而顽强地影响着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种管理行为。如果按哈肯的协同论的理论来解读,这是一种“慢变量支配快变量”的现象,文化传统的“慢变量”对当代快速嬗变的管理理念和丰富多样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石德生 《攀登》2009,28(4):32-36
“国家与社会”理论作为研究社会运行机制的一种宏观分析框架,于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由于研究者对“国家与社会”理论框架中“社会”一端的不同理解,使得“国家与社会”理论的中国研究呈现不同的特征。本文依据社会转型期前后中国“国家”与“社会”的职能及其关系变革,梳理了在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家与社会”理论所呈现的不同面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