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仲舒及其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杂糅先泰诸家、以天人感应为主要理论形式、以中央集权为理论核心、以“独尊儒术”为文化诉求的大一统政治思想,迎合了时代的需要,对于维护日臻成熟的大一统政治格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对统一的政治信念、统一的民族情感和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唐代“中国”一词大体用于追述前代和议论当朝。唐代“中国”有地域、文化、民族及政权的含义,可以用来指代朝廷直接统治区域、中原为核心的地区或内地,是“天下”的核心或重要组成部分。唐朝“天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天下”指唐朝实际统治的范围即唐朝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这是唐朝“天下”的主要含义。此“天下”与“军国”、“邦国”基本同义,但各有侧重。“军国”最郑重,一般用于中央最高决策机构首脑的职掌范围;“邦国”更普通,主要用于官府和中央事务的层面;“天下”更广泛,一般用于中央和地方、官吏和百姓两方面事务的层面。广义的“天下”则指以“中国”为核心,以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狭义“天下”)为政治实体,包容其他国家的世界体系和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3.
张诚  阎蜜 《郑和研究》2006,(1):113-114
青花,是我国瓷器装饰艺术中非常成功且被大量采用的品种,青花瓷器质量的优劣,最关键的是青花颜料的问题。被誉为中国瓷品瑰宝的青花瓷,在其持续生产的六、七百年中,一直是以精选钴土制成的“青料”彩绘著色,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青花艺术,对世界陶瓷装饰艺术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曾有人想把我国盛产青花瓷的年代,命名为“青花文化”时期(如“青铜文化”等),这不无一定道理。  相似文献   

4.
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后,就开始为在中国的生存不断地修改、调整自己以适应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需要,走中国化的道路,并成功地和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西汉末至东晋,佛教在汉朝依附于方术,在魏晋时依附于玄学,东晋以后佛教在中国广为传播,引发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之间的冲突;隋唐以后,佛教为中国文化所吸收,并出现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宋朝以后,佛教完全融于中国文化之中,形成宋明理学[1]。依照汤一介的观点,佛教能成功地溶入中国文化,是由于中国文化双向选择的结果。也有人认为,“外传佛教华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孙百亮  梁飞 《攀登》2012,(6):74-78
“严复悖论”揭示了制度移植与文化适应性的困境。中西文化的差别以及文化的整体性和刚性是导致“严复悖论”的文化根源。“严复悖论”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启示是:中国只能兼收并蓄,综合创新政治模式,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要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内在关联性,整体协同推进;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只能循序渐进,进行“增量改革”;博采众长,促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魏旭 《安徽史学》2021,(2):154-162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转型时代,知识分子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它表现为知识分子学术和政治身份的分离,政治本身的变化影响着这个过程.研究陈独秀“不谈政治”问题有助于对此作出揭示.早年积极反清时,政治和学术间张力在他身上已经显现;新文化运动中宣称“不谈政治”,一方面意味着他选择学术,暂时掩盖了张力;另一方面,“不谈政治”背后关心的仍是政治,反映出政治正在逐步“发现社会”;五四运动后,政治必须通过社会运动来推进,政治和学术间的张力也就达到了顶点.知识分子时代转型的复杂过程意味着一次分流,以学术为业的现代知识分子继续呼吁“不谈政治”,相当部分投身社会运动的政治行动主义者则成为职业革命家,中国革命呈现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先秦时代,中国内陆南北文化曾出现过两次大的合流,其显著的标志就是《诗经》的流传和《楚辞》的诞生.说到《诗经》,我们不会忘记孔子所作的贡献.这里有必要巡视一下孔子的中国文化观.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能事,提倡以“仁”为中心,由周天子来一统天下的政治主张.他不仅有过“乘桴浮于海”的畅想,也有过“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怀.一部《论语》不仅标明了孔子的政治观,同时也包含着儒家文化创始人在“夷夏”文化问题上的开明倾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深入探讨“五四”对中国的影响及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撞击和相互交融的历史经验及历史教训。由北京中国文化书院、二十一世纪研究院(北京)、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香港大学中文系四单位经过近一年的筹备,联合于6月1日至3日在北京举办了“‘五四’”与中国知识分子国际学术研讨会”。 参加大会的有来自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南朝鲜、美国、苏联、中国及港台地区的130多位著名学者专家。与会者主要以“五四”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为议题,就五四与传统文化、五四与西方思潮、中国知识分子在近、现代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等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除主题发  相似文献   

9.
近百年来,中国的统一与富强,是一切爱国志士们的理想和宿愿。正因为如此,各派政治势力皆以“统一”相号召,为其政治目的服务。革命者讲统一,军阀武人、官僚政客也讲“统一”,国家需要统一,人民渴望统一,但问题的实质在于:近代中国的统一,究竟应是什么样的统一,应该依靠谁来统一,统一到哪里,走什么样统一的道路,等等。袁世凯假共和之名,行窃国之实,搞封建专制的统一;段祺瑞穷兵黩武,推行武  相似文献   

10.
一宏观研究1.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80年代以来,史学界对什么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展开了争论,主要观点有:以阶级斗争为线索的“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辛亥革命)说、反映资本主义趋向的“四个阶梯”(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说和“民族运动”说。近几年继续讨论,有人以资  相似文献   

11.
李建勇 《攀登》2007,26(2):30-32
从《共产党宣言》的有关内容可以得到如下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上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明确理论对象具体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问题。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正确实现《宣言》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应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思想。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国近代军阀政治形成的原因至今仍存在如下争议,其一,为什么民初会建立军人政权;其二,为什么中国的军人政权是由许多军阀分别控制,而不是象亚非拉等国家在二战后形成的军人政权,由一个将军统一控制全国的军队。过去我们一直围绕着毛泽东的论点,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进行分析。但西方学者不接受这种分析,因为它只能解释军阀的割据和混战,说明中国难以统一的经济条件和政治环境,却不能说明军阀的起源和军阀政治的形成原因。另外,对于“军阀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和代理人”的看法,现在也有人提出疑问,认为军阀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密切,军阀混战也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竞争的直接产物。至于小农经济,它在中国已存在了近两千年,并不是军阀统治时期特有的,这种解释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事实上,近代军人政权和地方势力的膨胀、分化,是中国近代军阀政治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大革命”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大革命”是发生在20世纪中国的一个重大事件,认真地总结其经验教训,是国史、同时也是当代史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仅就“文革”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问题作一探讨。“政治发展”这个概念以及与之根连的“政治发展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西方政治学中首先提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不发达国家开始了工业化的过程,随之在政治上也出现了富有特点的变化。于是,一些学者开始对政治发展进行研究,并试图寻求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变迁的一般性规律。由此,将政治发展定义为“不发达政治系统向发达政治系统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评钱穆的中国社会演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演变论是钱穆先生用以中国史研究的史学理论,其内容和形式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主体、以“士人政治”的变迁为主线用以考察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演变过程,它反映了钱穆先生关于春秋以前是“封建社会”,战国以下是“四民社会”而非封建社会的中国史观点。这一理论的意图在于:用中国历史上社会演变的有限性来证成中国文化精神传统的不变性,其理论实质是道统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也是学术界热衷讨论的问题。概括地说,近年来学术界对近代化的迟滞原因的看法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大一统的制度因素;思想文化方面,儒家学说讲求道德为中心、尊卑等级的价值观因素,及产权不明、管理混乱、国内市场不统一等经济缺陷因素。这里我想对近代化迟滞的原因,谈谈自己的想法。东方小农生产方式决定的文化、思想、政治特点中国的地理、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发展农业。我们祖先就是繁衍生息在一个与外部相对隔绝[1],内部却相当广阔的适宜农业发展的环境中。他们以一家一户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为满足…  相似文献   

16.
一世界各国皆有国花,且多选定本国独有或盛产之花:日本盛产樱花,以樱花为国花;自称为“太阳的子孙”的秘鲁,以遍布本国的太阳花(即向日葵)为国花;英国以本国花种最多的蔷薇为国花,以寓“和平与友爱”;法国以百合花(也称鸢尾花)为国花,以象征民族纯洁、庄严和光明磊落;“橄榄之邦”的希腊以橄榄为国花,象征和平和智慧等等。国花,表达人民的情感,寄托民族的理想,象征民族的特性,表扬国家之荣誉,显示政治之进化。辛亥革命前,中国尚无法定国花,相传唐代曾以牡丹为国花。辛亥革命后,有人建议以牡丹“为吾国国花”。南社诗人、时为商务印书馆编辑…  相似文献   

17.
汲春锋 《神州》2014,(17):166-166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传统文化热”的社会现象。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离不开传统,传统是不能割断的。毛泽东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同样也不应与传统割断,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有利于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江泽民在2001年建党80周年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 把义和团说成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组织,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没有过一个农民结社称作“团”,义和团的这个“团”究竟从何而来? 义和团中的政治宗旨有“反清”与“扶清”;经济主张有“均粮”与“自带口粮”,明显不同,很不统一,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汪辜会谈"的成因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3年 4月 2 7— 2 9日 ,海峡两岸人士以民间名义公开进行的最高层次的会谈———“汪辜会谈” ,这是两岸隔绝 4 0多年首次公开高层商谈。 1 989— 1 993年中美关系的新变化和台湾问题的凸显 ,是“汪辜会谈”实现的重要背景 ,此外 ,通过政治谈判实现统一逐渐成为共识、台湾当局的现实政治需要及两岸经贸的长足发展都使“汪辜会谈”的实现呈现出不可扭转的趋势。在“汪辜会谈”的预备性磋商中 ,“一个中国”原则如何表述成为双方商谈的焦点。对于海峡两岸的新变化———“汪辜会谈” ,美国的态度是谨慎而模糊的 ,这反映了美国在此地区的利益。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 ,实质上是既承认口头上的“一个中国”的原则 ,又不愿意接受两岸事实上的“统一” ,以保持两岸军事政治平衡为手段 ,维持海峡两岸“分治”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李曦 《神州》2012,(24):3-4
日新月异的科技更新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汇融合使得“国际化”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作为传播全球先进科研成果和培养国际性人才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双语教学”应始终不忘“支持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使命,并坚持以国际化的视野探讨其推广的意义,目的及应采用的方式手段。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双语教学的联系不仅是大势所趋,还能为两者发展历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争议提供解决方案,从而为中国高等教育步入世界舞台,接受世界挑战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