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为达到奴化东北民众,巩固殖民统治的目的,日伪对东北民间传统的庙会活动采取了改造与利用的策略。满铁与协和会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庙会规模,举办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吸引乡间百姓,借机开展以"王道政治,民族协和"为中心的殖民思想宣传。同时,日伪借助关帝庙、中元节等民间祭祀活动,祭奠在侵华战争中死亡的日本战犯,并将日本化的"国家祭祀"与中国民间传统信仰相结合,企图从思想上铲断东北人民的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广大民众在日伪当局的鼓动下,纷纷参与庙会活动,东北各地的庙会活动经过民国初年的短暂沉寂后,再次兴旺并呈现出畸形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了增强抗战力量、强化社会控制,赋予民众教育馆"训练民众、动员民众之重大使命"。抗战大后方四川省和重庆市的民众教育馆,在蒋介石推动国民精神总动员及新生活运动的背景下,致力于民族精神、传统道德的教育;协助政府检查民众读物、剧本、宣讲资料;利用集会仪式等渠道对民众实施国民精神动员及日常生活改造,为战时民众动员与训练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工作范围过于宽泛,人员缺乏专业训练,经费不足,以及部分职员工作敷衍懈怠,尤其还须面对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而使民众教育馆工作力不从心。不过它毕竟是政府体制内的社会教育中心机构,较之体制外的民众教育力量,具有被政府强力推广的优势,因此在社会精英和政府官员心目中依然"比较卓异"。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率东北军撤往关内,使东北的大好河山沦于日军的铁蹄之下。但对随后揭竿而起的东北民众抗日救亡活动张学良不仅表示同情,而且也极力予以支持。他任用抗日将领主持东三省政府工作、支持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组织义勇军抗日。因怕被日寇作为寻衅的借口及引起蒋介石的不满,张学良对东北民众抗日救亡活动的支持,都是秘密地在各种名义的掩盖下暗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4.
关勃 《黑龙江史志》2013,(11):73-74
本文对抗美援朝时期东北地区当中的社会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当时的具体社会局势,控制的措施及成效,措施包括确定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稳定民众社会心理,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加强重点目标安全防护等。同时探讨了当时的社会控制对于现代社会控制的借鉴意义,如确定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稳定民众社会心理,提高抵抗突袭能力以及加强基础防护建设等。  相似文献   

5.
“社会动员,是指有目的的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的过程。”①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主要表现为政治动员,即通过动员帮助人们明确斗争的方向,提高民众的思想政治觉悟,以发动民众积极投身抗日,英勇奋斗。一般来说,民众的政治动员是两个过程的结果:一是在一定社会变迁基础上民众自身社会心理变迁的结果;二是某种社会政治集团或势力,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新兴的社会政治集团或势力动员的结果。在抗日战争时期,空前的民族危机,使国民具备了革命的政治心理,这一点我们从九一八事变以来各阶级、阶层民众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就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在满汉杂居的东北, "旗户"地主与"民户"地主之间在土地经营管理及日常生活交往中形成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民族心理表现出"常态"与"变态",满汉民族文化在碰撞磨合中既相互吸纳又交融共生.  相似文献   

7.
国家疆域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近代以来,中国国难日亟,国人在民族主义涵养之下,日益认识到中国乃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园,是神圣不可分割的地理单元。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成为全国瞩目之地。知识分子和政界精英在以《松花江上》为代表的抗战歌曲中,借助“白山黑水”“大豆”“高粱”“森林”“煤矿”等景观符号,以民族成员披荆斩棘开辟家园的历史激励民众,以现实中“美丽富饶”的东北形象感染民众,以未来民族赖以生存的富源鼓舞民众。通过历史、现在和未来三重景观意义的塑造,将东北从抽象的地理空间转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象征性空间,意欲凝聚民族感情,唤醒国人的家园意识,号召国人收复失地,共御外侮,救亡图存。  相似文献   

8.
日伪的鸦片毒化政策对东北农村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在东北大力推行鸦片毒化政策,从鸦片专卖到鸦片断禁及战时体制下的烟禁大开,均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东北农村成为鸦片种植和生产的主要基地,烟毒泛滥给东北农村社会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使地利民生两受其害,包括对粮田的占用、对粮食生产的冲击及农业生产力的破坏,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均衡发展;广大农民因为种植鸦片,生活极度贫困;广大烟农更因吸食鸦片而倾家荡产,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与破坏,致使民众心理畸变,犯罪率攀升,严重败坏了社会道德与社会风气,东北农村成为地道的烟毒地狱。  相似文献   

9.
日本占领东北后,建立了满洲国傀儡政权,通过伪满政权进行殖民统治。为了达到永久侵占东北的目的,巩固其殖民地位,日本人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殖民宣传。为此,日本通过伪满建立了殖民宣传的统制机构——弘报处,并开动了一系列的宣传机器:不断提高无线电发射频率,放送无线电广播至穷乡僻壤;推行"国策"映画,垄断电影市场;开展所谓的"社会教育",向广大民众宣传"日满一体"和"王道思想";向满洲国移植日本"天照大神",控制东北人民的心理、精神、希望和行动,达到"借宗教谋同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廖胜 《史学月刊》2005,2(10):108-117
以往对太平天国兴亡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阶级根源、经济根源、思想根源、民族根源乃至灾荒、人口和气候等方面去进行反思和总结,主要遵循自上而下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很少将考察的重心放在社会最基层的广大民众身上。但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如果自下而上换位思考,民众的需求,尤其是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关系到太平天国兴亡最重要的原因。按照心理学需求动因理论,民众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归属相爱需求无疑直接构成太平天国兴亡的最原始、最强有力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其所占领的中国东北农村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沦陷初期,日伪当局为实施治安第一主义,沿用中国封建社会的保甲制度,以此维护对地方基层社会的殖民统治。后来,为适应殖民统治的需要,在基层建立起街村制度。不久,随着战争的扩大,日本统治者出于经济掠夺的需要,在基层社会建立了战时体制下的国民邻保组织。沦陷时期东北农村基层政治统治结构的变化,以及日本统治者为加强对东北基层组织和民众的控制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都是为其殖民侵略政策服务的。  相似文献   

12.
孙瑜 《抗日战争研究》2023,(2):128-138+160
战后日本右翼分子推出“满洲国兴亡”三部曲,提出“建设东北论”。该谬论称: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是“解放”东北民族,建立“理想国家”,实现“经济繁荣”,“完备”工业体系,“奠定”东北发展基础。实际上,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是压榨东北人民,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人肉开采”,用人命换经济;打断东北正常的工业化进程,建立畸形的工业体系;消耗大量资源,严重破坏东北的生态环境。日本殖民统治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东北经济的后续发展。“建设东北论”传递错误的史实和史观,误导日本民众,催生了中国的“精日”分子,在中日两国都产生消极影响。揭示这种错误论调的来龙去脉、历史根源、社会影响,有助于两国人民客观认识近代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和侵略活动,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13.
日据东北时期,为了在伪满境内营造出一个万民崇奉的"国家信仰",从而达到钳制民众思想,操控傀儡政权,实现将东北地区在文化上与中国母体彻底剥离等政治目的,日伪当局先后颁布了大量相关法令并辅之以各种行政手段,将伪满"国家祭祀"的基本内容由初期的"尊礼崇儒"调整为中后期的"惟神之道",并将其纳入日本"国家神道"体系,最终实现了伪满"国家祭祀"的日本化。伪满"国家祭祀"的整体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传统儒教的扭曲复兴、日式祭祀的强行植入和"惟神之道"的全面垄断。显而易见,殖民者这种思想文化和精神信仰上的强加手段非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招致了溥仪及其部分随属和广大东北民众的普遍心理抵制。  相似文献   

14.
论文基于对云南腾冲和顺侨乡与广东梅州南口、松口侨乡的田野调查与比较研究,考察了两地不同的人文地理、社会环境与历史生态对侨乡产生的影响;探讨了侨乡民众对于"侨"的理解与认知,及其如何应对民族国家建设、海外关系变化、侨乡文化资本化以及区域发展与全球流动;分析了时代变迁中"侨"之为侨的文化动力,并以侨乡为方法,构建理解区域网络、跨国流动与地方世界的文化图景。论文认为,国家力量对"侨"的界定与分类以及不同时期跨国网络的运作,影响着海外华人以及侨乡民众对于"侨"和"海外关系"的认知,并在日常生活、乡村建设以及新的流动中呈现出来。经由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侨乡人文景观,则使侨乡卷入新的"资本化"过程,侨乡乡民亦在文化建构中重新认识、理解与之相关的"侨"的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5.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至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投降,东北共进行了14年的抗战。在东北抗战过程中,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与全国人民一起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中国民族的历史联系基础、文化认同基础、政治目标基础、民族自强的心理基础,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发扬,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也正是中华民族能够战胜侵略者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信仰是具东北特色的山神信仰文化之一,也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白山信仰经历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时代,发展为物格神崇拜、人格神崇拜,历史上帝王封禅、民众祭祀是推动长白山信仰不断演化变迁的推动者。近代以来,长白山信仰发生了变化,从官方信仰空间转换为民间信仰空间,其发挥了调节心理、整合地方、规范道德等社会功能。以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关系为视角,考察近代长白山信仰的发展及内涵的变化,发现在长白山区一带,广泛存在对长白山山神的祭祀和崇拜,其对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北的大部分地区,1932年3月1日,成立了"满洲国"这一傀儡政权。这激起了东北人民的强烈反抗,东北反满抗日斗争,也波及到了东北朝鲜族聚居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断绝抗日游击队和民众之间的联系,决定在东北地区实行"集团部落"政策。本文主要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的"集团政策"对朝鲜族传统居住文化的严重摧残。"集团政策"改变了朝鲜族传统的居住地域、改变了传统的村落构建形态、破坏了部落民之间的睦邻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云南武侯祠主要分布在滇东北和滇西及西南地区,民众对诸葛亮立祠祭祀,表明了民间社会对诸葛亮南征史实的记忆,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明显的传说成份,但透露出民众们在长期的历史记忆中选择了以立祠的方式来怀念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首要死敌就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九一八”前东北和关内以及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因此该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厄运和别的地方总的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当时东北的外国侵略势力虽然主要表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摆布上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一个帝国主义才是东北人民的敌人,相反的其他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略也同样是不遗其余力的。“九一八”前的东北和关内以及其他地区一样也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剥削对象,只不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为实现其大陆政策,永久占领中国东北,以开拓团的形式不断的向东北移民,以满足其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本以开拓团的名义,对东北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其本质就是对东北侵略的殖民扩张团。它对东北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文章分析了日本开拓团的由来,对其对东北殖民侵略的本质进行了揭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