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人喝过驰名中外的西湖龙井茶、云南普洱茶、湖南古丈毛尖茶,但不一定喝过土家人风味独特的罐罐茶。  相似文献   

2.
满城茉莉香     
谢阮虹 《世界遗产》2014,(10):50-55
<正>冰心先生曾在她的文章《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茶》中写道:"我的故乡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解放前,四川、湖北、广东、台湾虽也产茉莉花茶,它的品种、窨制技术都是从福建传去的,花茶的品种很多,有茉莉、玉兰、珠兰、玫瑰、玳玳等,而我们的家传却是喜欢茉莉花茶,因为茉莉花茶不但具有茶特有的清香,还带有馥郁的茉莉花香。"生于福州的冰心先生,从小便在茉莉花茶的香氛熏陶中,感受着这个城市的文化。悠久的茉莉花种植与茉莉花茶制  相似文献   

3.
正在复兴中华的"中国梦"中,也有中国茶人的"茶梦"。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茶制作技艺(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认证的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丹威说:"我们就是要为花茶正名,将中国好茶介绍给全世界。"为了圆中国茶人的梦,吴裕泰用自己的执着和奉献,如滴水穿石般给中华老字号茶品牌注入了世界属性。  相似文献   

4.
武夷山除了旅游,就是品茶,走到哪儿,都不用担心口渴,都有人倒茶给你喝。小茶盅一斜,一口茶水入喉下肚,也就是润润嗓子,再倒再一口,喝出点苦涩味儿,再喝,喝出点苦涩中的清香味儿,再喝,让人上了瘾的苦涩清香味,不知不觉就茶是毒了似的放不下,离不开。  相似文献   

5.
杨乃运  雷发林 《旅游》2005,(9):34-39
武夷山除了旅游,就是品茶,走到哪儿,都不用担心口渴,却有人倒茶给你喝。小茶盅一斜,一口茶水入喉下肚,也就是润润噪子,再倒再一口,喝出点苦涩味儿,再喝,喝出点苦涩中的清香味儿,再喝,让人上了瘾的苦涩清香味,不知不觉就茶中毒了似的放不下,离不开。  相似文献   

6.
绒坝岔姑娘     
1993年的夏天,我在四川甘孜县的一位藏族大妈家做客。一位身着黑色藏袍的妇女不停地为我们掺茶。并不时地对着我诡秘地笑笑,看样子她像有三十几岁了。大妈告诉我,她是一位远房的亲戚,住在绒坝岔——距北十多公里外的一个乡上。 我记起四年前曾经去过那里。 喝过了茶,大妈一家盛装让我照像,她的儿子和媳  相似文献   

7.
从苏州城区出阊门,经石路至广济桥与新民桥之间。有一条座北朝南的小巷,那就是窨制花茶的花茶之巷——杨安浜。一般苏州的小巷都是以民居为主,而杨安浜全长336.6米,却只有很少几家是居民住宅,绝大多数是窨制花茶的加工场。房屋都比较古老,如东杨安浜的开元茶栈,内有一座阁老厅,是市里保护的古建筑之一。其它如广盛、福泰、方裕泰等茶栈,也都是三四进深的高墙大院。  相似文献   

8.
读者来信     
《文史博览》2014,(8):72-72
希望贵刊文章中的历史照片再多一点,再高清一点,因为照片是最能直观反映历史的载体,有着文字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另外我建议文章标题字体可以穿插一些艺术字体,显得更灵活一点,也更美观一点。(湖南新晃县 罗玉保)  相似文献   

9.
藏茶     
正藏族制作茶饮料的茶叶一般为砖茶、沱茶和红茶三种,很少使用绿茶和花茶直接泡水饮用。藏族将自己所用的茶叶称为"大茶"或"藏茶",是内地对当地的专供茶,历史上也被称为"边茶"。藏族人民在长期饮茶的过程中,创造出许多独特的饮茶方法,例如熬清茶法、熬茶汁法以及制熟茶法。熬清茶和熬茶汁的茶叶,一般要熬煮两至三遍,这与高原气  相似文献   

10.
喜欢看茶舞的时刻,并在茶舞的时刻里听着古筝的乐曲,细细地啜饮着每一口茶,品味着各种茶的不同味道。诸如:绿茶、红茶、花茶等,那或苦,或淡,或散发着芳香的茶,就像我们的生活,有清淡的时刻,也有浓香之时;就像友人,有团聚的时刻,也有分散的日子。  相似文献   

11.
安化擂茶     
巴陵 《文史月刊》2009,(9):59-59
安化是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梅山古邑,我常听母亲提起安化擂茶,也常听她念叨喝擂茶的繁琐,记得最清楚的是喝好擂茶,要去安化,才知道那些讲究和韵味。安化是我的家乡,在家乡呆了19年,我却没有好好喝过地道的安化擂茶,更没有做过深的品味。  相似文献   

12.
一茶卡村 去年,一位同事和我谈起家乡的风俗,说到墨竹工卡县茶卡村的猪肉禁忌。他的一位女亲戚有事到拉萨来后,依然坚持村庄的禁忌,对猪肉是一点不沾。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在同事的引荐下,我来到茶卡村。这是一条非常偏  相似文献   

13.
前几年编写沈阳满族志,对满族的生活文化习俗做了一点综合搜集的工作,调查中对其中的文化习俗虽也有所接触,但由于繁忙未能深入研究。现据档案资料和沈阳故宫所存的珍贵文物做点探讨,以期对满族文化习俗中所悬挂的门神、匾联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4.
乾隆喝过的鹿苑茶○张法良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的湖北省远安县出产的鹿苑茶,是我国茶叶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古往今来盛名不衰,倍受全国茶客青睐,多次被评为全国名茶。鹿苑茶以鹿苑寺而得名。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在距县城鸣凤镇西北7公里的鹿...  相似文献   

15.
旧木市场     
正后来,几经扩容,这个旧木市场变成苏州乃至华东地区规模首屈一指的二手木材市场,成为横泾的一块金字招牌,全国各地客商纷至沓来,横泾小镇也因此名扬天下。2015年,我迁居苏州不久,福建诗人任轩给我打来电话,咨询吴中的旧木市场。他寓居杭州好多年,在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拱宸桥畔一边打理着一家古色古香的拱宸书院,一边编辑着一本茶杂志,传播茶文化,忙得不亦乐乎。应他所邀,我在拱宸书院喝过茶,听过诗人的讲座,所以,特别懂得他打听旧木市场的用意。很快,我从朋友跟前获得一些旧木市场的信息,比如地点在横泾,再比如若干年前在华东地区很是火爆。  相似文献   

16.
纺车档案     
19世纪中叶 ,一辆木制的手摇纺车 ,叮叮咣咣降生在中原农家。造就它的 ,是个走乡串户的能工巧匠。这工匠也许没喝过多少墨水儿 ,更没什么商标意识 ,好像没想过要把自己的名字或什么标记镌刻在纺车上。这辆纺车虽无名号 ,质地却很精良。用着轻巧顺手 ,出线又细又匀 ,绞劲儿恰到好处。嗡嗡嘤嘤转起来 ,眼见线穗子一圈儿一圈儿朝外胀。正因为如此 ,曾祖母出嫁时 ,指明要她心爱的纺车当做嫁妆。我没见过曾祖母。我父亲也对他奶奶印象不深。但是在我们那一带 ,很多人都知道当年有个麻奶奶。曾祖母小时出天花 ,落下一脸白麻子。眼看着眼角长出皱纹…  相似文献   

17.
难忘青稞酒     
在我喝过的酒类中,青海的青稞酒自然算不得上品。可青稞酒威猛刚烈,初喝时似乎令人难以接受.可喝过几次后就感觉到了它的妙处:不上头,不伤人,几杯下肚便觉过瘾。细想起来,青海的青稞酒与那些强悍骁勇、性情豪爽的西部男子汉倒有几分相似。外表粗犷豪放,内心淳朴厚道。在离开青海不能常喝青稞酒之后,那浓烈的青稞酒香与豪放率直的高原人一样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现代的一批文学名家,大多对音乐颇不当行。但事有例外,不曾受过多少正规学校教育的作家沈从文,虽也自称"我不懂音乐",可从他的文字,我们却能充分感受到如音乐般的自在流荡和细致绵密,尤其他成熟期的文字,呈现的状态殊为显明。他本人对音乐,甚至有一种并不陌生的自信。先来引一点他人的观感。最出色写出表叔沈从文形象的画家黄永玉,在文章中记述了他不能很好理解的事:"他  相似文献   

19.
《南方人物周刊》2013,(23):57-57
三十年前,茶人徐金华先生创制了经典花茶碧潭飘雪,成就一座城市的记忆味觉载体;潜心淬炼数年后的今天,徐老携手竹叶青茶业,再次将这款融合了超凡制茶技艺和城市人文情感的经典花茶呈现在世人眼前。在近日举行的竹叶青茶业“自游自在碧潭飘雪”上市发布会上,徐金华授权竹叶青茶业为“碧潭飘雪”商标独家拥有者,托付竹叶青将碧潭飘雪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茶客     
陈锦 《华夏地理》2003,(1):56-71
多年前,我回到灌县老家,与我的幺外公喝过一次早茶.雄鸡刚一打鸣,幺外公便唤醒了我,来到距家百米开外的一座临街的茶铺.天色尚黑,街灯昏黄,行人稀疏,但茶铺里却已是沸沸扬扬--喊堂的、问早的、茶船茶盖稀里哗啦浑然一片,仿佛全城人一天的生活就是从茶铺里开始的.一阵例行的寒暄问候之后,幺外公拣了"亘古不变"的属于自己的椅子坐下来,泡上盖碗茶.在东方既白的清晨,他一动不动的身影,就像是一尊朦胧的雕像.幺外公向来少言寡语,常常会这样在茶铺里静静地坐一整天,有时连饭都忘记回家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