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青海省湟源县位于西宁市西约50公里处的日月山脚下,古称丹噶尔。最初。丹噶尔地只有一喇嘛寺院东科尔寺。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在藏历第八饶迥火猴年(公元1476年),东科尔·达瓦坚参出生在大蕃康区东科尔的杂尼地方。他自幼出家,前往木雅的热岗一带拜散华扎西坚参为  相似文献   

2.
会宁爱国名将郭(1192~1236),又名郭斌,金代会州(今甘肃会宁县)人,著名将领,曾在抗击西夏、蒙古的入侵中英勇作战,屡立战功,表现出高度的爱国民族英雄风范,《金史》有其传记。在今会宁县内仍保存有曾驻守、战斗过的郭城驿古城址和西宁城古城址。关于会州在金代的行政建置,据道光十一年《会宁县志》及《金史·地理志》等记载,北魏始置会州(治今郭城驿),唐置西会州(治今靖远县东北),宋称会州,建炎四年(1130)为金占领,归属熙秦路、秦州、西宁县管辖。金划全国为19路,设路、府、州、县四级组织。大定二十七年(…  相似文献   

3.
后人多据《汉书.地理志》所载的五处"属国都尉治"判断元狩年间汉武帝复增属国的地理位置。文章列举出七处《汉书.地理志》中没有"属国都尉治"记载的西汉属国,进而认为《汉书.地理志》关于"属国都尉治"的记载并不全面,不能仅以此判断当年汉武帝复增属国的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4.
《明史·地理志》中关于重庆府南川县的水系记载存在三处严重讹误:一为县有南江流迳,二是南江有龙床滩,三则四十八渡水流入南江.《明史·地理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讹误,是由于其作者混淆了“南川”、“綦江”两县的历史沿革.《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可能受到《明史·地理志》的影响而将明代流迳南川县汇入黔江的支流误标为“南江”,应改标为“大溪河”或“白水”.  相似文献   

5.
按《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敦煌郡,继设敦煌、龙勒、效谷、渊泉、广至、冥安六县。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广至,宜禾都尉治昆仑障。这是对敦煌行政、军事两大机构的简略记述,而县以下政府组织情况却无任何记载。敦煌汉简中有较多县以下乡、里建置的资料,弥补了行政系统基层组织设立的史实。从而使我们对敦煌从郡到县、从县到乡、从乡到里这一行政系统的组成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对研究敦煌史、边郡史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毛西旁 《文献》1998,(2):261
《清史稿》卷69《地理志·四川》载:"[雍正]十二年,升嘉定、潼川二州为府."同卷《地理志·嘉定府》又载:"顺治初,因明制为直隶州,领县六.康熙十二年升府,以其地置乐山县."  相似文献   

7.
"羑里"正诂     
臧守虎 《文献》1999,(4):244-246
"羑里"相传为商纣王拘囚周文王之所,《史记·殷本纪》云:"纣囚西伯羑里",《史记集解》引《地理志》曰:"河内汤阴有羑里城,西伯所拘处."《史记正义》曰"美城在相州汤阴县北九里,纣囚西伯城也."《辞源》沿用其说,释作"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汤阴县北.商纣王囚周文王于此."皆以"羑里"为地名、城名,未得其的诂.  相似文献   

8.
清人杨守敬在《水经·澧水注》“澧水自县东运临澧、零阳二县故界。……东标零阳,西揭充县。充县废省,临澧县即其地,临澧县之故治。临侧澧水,即为县名。太康四年置。”诸句下疏云:“充县废省,今临洼县则其地也”;又云:“晋但有临澧县,《晋志》充县、临澧并载,失之”。俱误。按汉充县,治令桑植县。晋时临澧县治与此同。据《汉书·地理志》,武陵郡领有充县,后汉仍(见《续汉书·郡国志》)。《水经·澧水注》云:“澧水自(充)县东迳临澧、零阳二县故界。……东标零阳,西揭充县。充县为省,临澧县即其地,临澧县之故治,临侧澧…  相似文献   

9.
关于唐代崖州治所,《通典》和新、旧唐书等史志都明确记载在舍城县,但《正德琼台志》等海南旧志则认为在颜城县。本文通过对颜城说的资料来源和开元后舍城县是否存在进行探考,认为“颜城说”资料来源于《新唐书·地理志七上》,但误解其本意,而且开元后舍城县仍然存在。至于唐代崖州治故址在今何地,现存旧志则众说纷纭,大致有9种说法,本文认为应当在今海口市琼山区东南30里龙塘镇博抚村北侧的珠崖岭上。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0月,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结果揭晓。共评出优秀成果奖199项,有5部地方志书获奖:王昱主编的《青海省志·建置沿革志》获一等奖;吴天春等编的《青海省志·宗教志》和陈文安等编的《青海省志·军事志》获二等奖;谢佐等编的《青海省志·总述》和张祖德主编的《李家峡志》获三等奖。另外三木才的《柴达木开发初期可再生资源利用得失》和崔永红的《论青海军事历史的主要特点》论文获三等奖。  相似文献   

11.
正北魏时的全国总志《魏土地记》因全书散佚,不知著者,成书年代难以确定。《水经·汾水注》引其佚文曰"《魏土地记》曰:平阳郡治杨县,郡西有汾水南流者是也",故可以通过考证杨县隶属于平阳郡的时间来断定《魏土地记》的成书年代。《魏书·地形志》载杨县"晋属平阳,后罢。太和二十一年复",据此,北魏始置杨县在太和二十一年(497)。杨县后改属永安郡,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地形志》记永安郡沿革为"建义元年置,治永安  相似文献   

12.
佛音 《文物天地》2023,(12):74-76
《西宁府新志》是清朝杨应琚撰写的较为完备的研究青海地方史的方志文献资料,点校版本有1988年李文实版、2016年崔永红版,两版中在“地理·山川”卷中对“都曼山在县治西蕯孤吴仁以轻骑破吐谷浑处”点校一致,却存在失误,本文就此句点校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桥头镇远远向西面的娘娘山望去,你会发现山梁上有一长段凸起的土墙,土墙上还有几个高高的敌台。以前,这一建筑一直被当地老百姓称为"边墙"。可是有一天,这段"边墙"在专家的考证下成为名副其实的"明代长城",这着实让大通人惊喜。清乾隆年间杨应琚纂修的《西宁府新志·舆图》记载,青海明长城是围绕西宁卫城修建的,从北、西、南三面形成拱卫形状,分别经民和、乐都、互助、大通、湟中、化隆等  相似文献   

14.
"走若水不要喊烂弹,走碾伯不要唱少年",这是一句相传的古话。清朝时,青海属于甘肃省,清在青海设农业区一道(西宁分巡道),一府(西宁府),三县(西宁、碾伯、大通),四厅(循化、贵德、丹噶尔、巴燕戎),民和、乐都是一县,县政府设在碾伯。民国十八年分省时分开,乐都县县府仍在碾伯,民和县府设在古鄯。从以上的话里说明,青海是民歌的故乡,是产生"花儿"的窝窝。"花儿"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来反映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遭遇,抒发思想感情、表现爱情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5.
张钊 《大众考古》2021,(2):38-48
清同治十一年(1872)版《桑植县志》记载:“汉高祖五年置充县,东汉因之。”《同治直隶澧州志》记载:“充县在(慈利)县西二百四十里,即今……桑植县治。”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考证,汉代充县县治位于今桑植县境内。这些记载表明桑植县的建制可以上溯至西汉建立伊始,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16.
地方行政建置是国家行使职权和对地方实行有效统治,是地方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汉代在河湟地区设置“五亭”.据《汉书·百官志》记载:一里有百家,有里魁,十里一亭,有亭长,十亭一乡,有三老,故亭是县以下的行政建置.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当时有亭29365个,说明亭的设置比较普遍.西汉时在河湟地区所设的亭与内地的亭有所不同,是为了防御外敌和实行邮传而在边疆地区所设的一种机构,是中央与郡国之间传送文书的驿站和驻军御敌的据点.有“征其因革,辨其地域,察其风土,知其要害”作用.据《青海省志·建置沿革志》记载:  相似文献   

17.
蒲天彪 《文物》2011,(9):86-90
青海省境内的明长城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青海明长城的文献记载较为丰富,据杨应琚《西宁府新志》记载,青海省境内的明长城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历经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六年(1572年)、万历元年(1573年)、万历二十四年(1569年)等多次对不同地段的大规模修筑才初步完成围绕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17,(5)
<正>《左传·僖公五年》载:"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杜预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汉书·地理志》云:"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从上述文献记载可知,武王灭商后,封文王两个弟弟即虢仲、虢叔于东、西二虢。后西虢于公元前760  相似文献   

19.
辽代因俗而治,百官分为北面和南面两大体系。《辽史·仪卫志》记服饰制度称:"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从其便焉。"所谓国制,就是指契丹服,宋人曾称作蕃服;汉制就是指中原地区汉人所穿的汉服。《辽史·仪卫志》记载的服饰制度,原本于《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契丹国志》和《辽朝杂礼》等典籍,由于年代久远,记录多有遗漏,往往语焉不详,甚至谬误百出。  相似文献   

20.
<正> 嘉靖《浙江通志》卷一《地理志一·沿革》云:“(成化)七年。析金华之义乌县置汤溪县。”按:据本志卷六《地理志六》汤溪县位于金华府治西南约25公里,义乌县则位于金华府治东北约55公里,二县之间夹有金华、兰溪、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