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维持社会治安的需要,香港警队中除了拥有全副武装的治安巡逻警察及肩负不同使命的便衣警探外,还有一部分被称为“蓝帽子”、“飞虎队”、“水鬼队”、“红粉部队”等较为特殊的警种。这些特殊警察在维护香港社会的治安状况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的甚至是警队的“王牌”力量。第一节香港警察机动部队一、警察机动部队创立的历史香港警察机动部队(英文名简称PTU)是原港英政府为应付突发事件而随时调动使用的一支机动力量。由于他们头戴的是蓝色软帽,故俗称为“蓝帽子”。该部队隶属警察总部行动处管辖,由一位总警司…  相似文献   

2.
范梵 《中国西藏》2014,(3):64-69
“陈塘沟夏尔巴妇女的帽子是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帽角的顶端都插着孔雀羽毛和鲜花,象征茂密的森林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鸟类;边角上有红、黄、蓝三种颜色,象征着原始森林;上边的红色圆顶,象征着美丽的高原湖泊羊卓雍错;帽子两边白色的银丝条,象征珠穆朗玛峰;帽子一端用银币镶的链条,代表珍稀野生动物:帽边到帽顶拉着的一串串珍珠,代表滔滔不绝的雅鲁藏布江。”  相似文献   

3.
安笠风情     
林长华  穆林 《旅游》2007,(6):15-15
在国外,帽子常常成为一个人的注册商标,只要一想到英国首相邱吉尔、美国影星亨费莱·鲍嘉、香烟广告片中的万宝路先生……他们出现在脑海里的样子,十之八九都会戴着帽子。外地人到我家乡闽南沿海旅游,往往更会被一种独特的笠帽所吸引,这便是我家乡妇女情有独钟的“安笠”。  相似文献   

4.
正帽子,藏语称为"霞帽"。藏族人很看重选购帽子的质地、形状和颜色,帽子是脸面和尊严的象征。但是在西藏传统民俗中,一般公认被别人戴久的帽子是不洁和沾染了晦气的,当他万不得已需要换上别人充满特殊体味的帽子时,一定会往帽子里狠吐几口唾沫且目光四瞟保证有人证在场,这才嘴里嘟嘟嚷嚷蛮不情愿地扣上这倒霉的东西。甚至认为自己的帽子也因为戴着去过的地方太多、太杂,见了太多形形色色的人,因  相似文献   

5.
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玛卿山至青海湖一带。安多藏族着装富丽,冬季用的藏袍装饰面料以丝绢、裘皮为主,不似卫藏等地以相对素朴的氆氇等为面料。帽子也多饰裘皮,衣帽布料上多以绿、金、黄、红等色为主的图案装饰。  相似文献   

6.
《文史博览》2007,(4):32-32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后来这种帽了在民间也流传开来,成为民间百姓常戴  相似文献   

7.
《收藏家》2016,(6)
正"帽筒"又称"官帽筒",最早为清代官员用于放置顶戴花翎的器具,通常为瓷制。清代官员的帽子有两个后摆,不能叠压,最好悬垂,以保持帽子的形状。官帽平时至于专门的器具上正契合了古人"冠不落地,鞋不上桌"的说法,也能表现出对官帽的尊重和炫耀。在清初,康、雍、乾三代,官帽多是用球形帽架承托的。现存世的有一件的乾隆时期粉彩帽筒燃香器,为镂空花式,可内置香料,官帽置于其上,这应是帽筒较早的雏形(图1)。筒状帽筒大约出现在嘉庆时期。帽  相似文献   

8.
“种类繁多的服饰、头饰和饰物映人人们的眼帘。来自偏远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妇女对这些服饰深感自豪。只有为数极少的内行人能通过他们的靴子、喀夫坦式样的长袍、有檐帽、无檐帽和兜头帽,特别是妇女佩戴的头饰及珊瑚和绿松石饰物区别各个民族。”  相似文献   

9.
古典女帽     
《山茶》2011,(5):188-188
西里西亚南部妇女当起了帽子模特.帽子标志着妇女的婚姻状况和社会地位。这张照片拍摄于1926年.当时该地区仍属于普鲁士,如今已划归波兰境内。这些装饰精美的女帽和拖曳的缎带为绸布缝制.常使用金线或银线.饰以金属片和玻璃珠。但潮流总在变。照片背面的说明文字中写道:”这些漂亮的西里西亚女帽现在已经很少见到.只有老年妇女还在戴。”  相似文献   

10.
初迎狗年     
陈柯芯 《人物》2018,(1):12-13
一名出生不久的婴儿正躺在柔软的被褥中,他小嘴微张,作大哭状,眼睛因为用力而紧闭。新年的脚步在悄悄走近,护士们正在精心准备着,他们给新生儿穿上“小狗套装”——蓝色的裤衩和针织帽,帽子上竖起两只灰色耳朵,还有眼睛、鼻子、带有弧度的嘴,以此来庆祝即将到来的2018狗年。  相似文献   

11.
<正>童帽,顾名思义,就是为孩童所戴用的帽子。湘西苗族居住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凤凰县、花垣县、古丈县等广大地区,所居地气候属于亚热带山区气候,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决定了湘西苗族童帽有着较多的种类。其童帽以独有的造型之美、装饰之美、银饰之美及意蕴之美而摇曳于民间美术之林。童帽以其生动多变的造型,鲜艳明丽的色彩,丰富多样的装饰手法及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向人们展示出湘西苗族所具有的审美情趣和独特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2.
顾其生 《古今谈》2004,(2):11-11,17
在我国“帽子”一词有二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现实的人们戴在头上保暖、防晒、遮阳或者做装饰用的帽子,一是虚的,属于政治概念,表明人的身份,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影响人一生的生活和前途,甚至其家属。出版家张元济和文学家黄源对这两种不同的帽子,表现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13.
酥油茶是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有特色的饮食之一。酥油是藏族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在藏族饮食中与盐一样重要。由于云南和西藏毗邻,两地交往频繁,藏族的这一生活习惯也传到了云南。但云南人不言“喝”而称之为“吃”酥油茶。云南人“吃”的酥油茶,打法与用具基本与藏族相同。最初,酥油,打茶筒、煮茶的黑陶罐、木碗,装酥油的木食盒、装配料的木罐,长柄深肚的铜茶勺等等都是从藏区来的正宗货,打茶方式和“吃”茶方式都十分正宗,但天长日久便融入了云南人的新特色。云南盛产的麻子、核桃仁、花生、芝麻等食品,经过精心焙烤,捣碎碾细以后都可以加在酥油茶中。酥油茶的香味便出现多样的变化,带上了云南味。藏族用饼茶打酥油茶是为了解决蔬菜不足产生的营养成分欠缺问题。饼茶主要由茶树的脚叶制成,所含成分很能满足这种需要。云南人“吃”茶主要在品尝清香的茶味,云南又是产茶之地,藏族打酥油茶用的饼茶便弃之不用,认为茶味太涩。云南人常以上好的普洱茶、苍山茶、玉露茶、十里香茶等等入料,茶味就与藏族的酥油茶大不相同。云南人在酥油茶打好放入碗中后,有时还爱加上点平时喜吃的油酥椒或辣椒油。这么一来,酥油茶就更具有其云南“吃”法了。藏族就酥油茶而食的糌粑是用青稞炒面和...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民歌藏族山歌藏语称“鲁”或“拉鲁”、“勒”等,是人们在山野间、草原上自由演唱的民歌。广泛流传于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甘肃五省区的藏族地区。  相似文献   

15.
藏族地区的婚姻家庭形式,已经发展到以一妻一夫为主,但过去也存在着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婚姻家庭形式。 求婚 藏族青年男女择偶求婚,各地有不同的形式。一般来说都是在相互结识、经过恋爱而结为夫妻。不过,他们的恋爱方式却颇具特色。在青海藏区抢帽子就是其中之一,这主要是男方求于女方。如果小伙子看中了一位姑娘,他不是先去向姑娘求婚,颂吐自己的爱慕之心,而是设法抢走姑娘头上的帽子。抢到帽子后,过若  相似文献   

16.
渔父 《贵阳文史》2008,(5):31-33
李伯元在《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重正途宦海尚科名讲理学官场崇节俭”中,写到一位副钦差署了浙江巡抚,司、道上去禀见。“只见署院穿的是灰色搭连布袍子,天青哈喇呢外褂,挂了一串木头朝珠;补子虽是画的,如今颜色也不大鲜明了;脚下一双破靴;头上一顶帽子,还是多年的老式,帽缨子都发了黄了。”然后,署院开始教谕下属:  相似文献   

17.
在青藏高原,尤其在广大的牧区,每逢节日或喜事时,青年男女喜欢头戴狐狸皮帽,身着漂亮绸缎面的羔羊皮藏袍。个个英姿飒爽,俊美亮丽。 狐狸皮帽也有所不同,有的把狐狸皮毛最好的那部分切下来做帽子。但很多青年男子干脆用整块狐狸皮做帽子。帽子的左右两侧点缀着狐狸的四肢皮毛,脑后有漂亮的狐狸尾巴。显得非常英武、粗犷。  相似文献   

18.
在藏区,民间广泛流传着一种古老而深受喜爱的曲艺演唱,藏族称“折嘎”,意为戴白须面具的和善老人、喜庆之时的吉祥颂词者。从巫师表演到藏族曲艺这种曲艺形式类似汉族的“数来宝”,藏族取名折嘎,主要依据艺人表演的形式和内容,特别是手捧白米为主的五谷等道具为基础。据传这种表演形式起源于古代藏族氏族部落,是本教“法拉”巫师的一种祀神娱人的表演,后来与内地街头民间艺人杂耍相结合,并经藏戏创始人汤东杰布的改编和历代藏族民间艺人的创造、加工,逐渐演变成今天这种独具风格和特色的藏族曲艺。这种说法是否有据,有待考查,但…  相似文献   

19.
在西藏,“团结族”是人们对父母分别是藏、汉族人的家庭的幽默戏称。 很少有人知道钱利军的藏族名字“索南加措”,只有他的藏族母亲叫他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只在母子之间使用。他的外公是青海藏族,外婆则是昌都藏族。  相似文献   

20.
多彩曼唐     
曼唐是藏语译音,“曼”即医药,“唐”即唐卡,意为医药学唐卡。曼唐的材料为亚麻布或同类画布,绘制颜料为纯天然矿物、植物,例如金、银、珊瑚、松石等矿物和植物色料,所以能历经千年保持不变色。每一幅曼唐在绘画完成后,裱以织锦及绸缎布料,色彩鲜艳。藏医药学这门利众济世的实用学科竟以神奇完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得如此传神,这是藏族先贤们的智慧之光,是藏族人民为人类文明奉献的又一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