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敦煌地区古代祠庙寺观简志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一、祠庙祠庙即供祀神像或神主之堂宇。家族尊长或地方名公亡者,貌其真影,书其神主或塑其像于堂舍祀之,亦谓之“庙”,或谓之“祠”。自东汉至五代,敦煌有汜咸庙,祀汜咸;孟庙,祀沙州刺史孟敏;先圣太师庙,祀孔子、颜子;李先王庙,祀西凉王李暠之父;李庙、祀暠子谭、让、恂等;太保庙、祀张议潮。民人父祖亡者,子孙貌其影或立神主祀之,谓之神堂或真堂;寺院师僧、师尼迁化者,徒众亦貌影或塑像祀之,谓之  相似文献   

2.
《沧桑》1994,(4)
东晋时期,山西省恒山脚下有一男童,叫王祥,字休征,村里人一般都喊他王小儿.小儿的生母去世后,父亲续弦,又娶朱氏.朱氏心肠不好,经常虐待小儿,而且,老在丈夫面前讲小儿  相似文献   

3.
西威采国王有一个儿子名叫秦那森。秦那森二十二岁时,就离开家去向一位隐居在森林中的有名的智者求学。当时他们的邻国是由猜雅楚国王统治,这位国王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名叫尤桑,她的美丽动人四方皆知,西威采国王当然也听说了这件事,他一心想  相似文献   

4.
点错了     
朋友规定读二年级的小儿子每天写一篇日记,晚上检查。一日,他检查完日记,便对妻子大发雷霆,妻子莫名其妙。丈夫随手把小儿子的日记摊在妻子面前。只见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今日我做作业,王叔叔来家玩。做完作业后,叔叔夸我做得好,叔叔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  相似文献   

5.
神奇的宝树     
相传雪域高原上有一个叫玛热扎的国王,膝下有四个子女。如花似玉的梅朵公主被视为掌上明珠,英俊魁梧的二王子次仁和三王子格桑是国王的心肝宝贝;唯独小王子罗布由于其貌不扬且显愚笨,因而国王对他颇为嫌弃,大哥次仁和二哥格桑也歧视、欺负他;只有母亲和梅朵姐姐关心他,时常护着他。平日里国王只要看到罗布便满面怒容,终于有一天国王让  相似文献   

6.
王敛福是清朝乾隆时期治理颍州的名宦,两度知颍,他对颍地风俗的引导、民生环境的改善以及文教事业的推动,均做出了历史性的努力和贡献,较大程度地提升了颍州人文生态环境的品质和社会历史地位。王敛福不仅被颍州百姓祀为名宦,而且也是颍州官员中良善为治的典范之一。  相似文献   

7.
朱元璋投奔义军不久,因为作战勇敢,被郭子兴提拔做了队长。他每次打仗,总是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地冲锋陷阵,元军畏他如畏虎。郭子兴见他英勇善战,对他更加器重。有一次,郭子兴向夫人提起朱元璋,极力称赞他智勇双全。郭张氏不由心动,细细打听了朱元璋的身世。她听完郭子兴的介绍后,抚掌大笑说:“好了,好了,这下可了结了我一桩心事啦。”郭子兴一愣,忙问:“什么心事?”郭张氏笑着说:“咱家义女马姑娘早过了出阁的年纪啦,可一直找不到  相似文献   

8.
以寝孪方鼎、肄簋为元祀的帝辛祀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旧释为“廿祀”的寝孪方鼎和肄簋经重新考释当为“曰祀”,曾有学者认为系指元祀。商末周祭系统中,帝辛二祀到十一祀是材料最完备的一段,其间的祀谱和历谱基本确定。以寝孪方鼎和肄簋所载祀数为元祀,与帝辛祀谱相连接,结果恰与帝辛祀谱相合。  相似文献   

9.
我们瑶族在欢庆节日,庆贺丰年的时候,总喜欢吹芦笙、打花伞、敲猴鼓,为什么呢?说来话长哩。古灵山可高啦!山顶直插云霄,奇花异草长满山(王弄),珍禽异兽随处可见。有一天,突然有一股瀑布从山顶“哗”地飞泻下来,霎时间,整个古灵山便开遍了五彩缤纷的金茶花、牡丹花和映山红;山下(王弄)场里,玉米、南瓜、豆类遍地都是;树林中,桃子李子压弯了树枝;草坪上,牛羊成群,撒欢地蹦跳。古灵山的瑶胞,兴高采烈,奔走相告,他们唱呀跳呀,整个古灵山都沉醉在欢乐的气氛中。古灵山上的欢腾景象,被南海鲎巡官看到了,便向龙王禀报。龙王听了,两只眼珠咕噜噜直转,心里在打鬼主意:“我年年给他们风调雨顺,如今他们应该孝顺孝顺我才行。”想到这里,便吩咐巡官:“去告知古灵  相似文献   

10.
藏南有个地方叫乃东,很久很久以前,统治乃东地方的国王人们都叫他乃东王。乃东国王御前有个非常聪明的大臣,他的名字叫尼曲桑颇。 有一天尼曲桑颇向国王禀报:“尊敬的万人之主,我看别国的稀世珍宝都拿出来晾在太阳底下金灿灿、亮闪闪,多么令人羡慕。而我们国家的宝物一年三百六十天锁在国库里多无聊啊!”国王听了尼曲桑颇的话觉得此话不无道理,于是下令:“我命令你”指着尼曲桑颇:“亲自动手,打开国库把我们国家最最珍贵的宝物拿出来晾在太阳底下,让百姓们饱饱眼福”。尼曲桑颇向国王行了礼,恭恭敬敬地说道:“臣遵旨”,尼曲桑颇直奔国库把最贵重  相似文献   

11.
尚希扎阿銮     
过去,有一个叫做勐巴拉纳西的国家,国王凶狠残暴,荒淫无度,自以为是天下独一无双的强人。但再凶猛的老虎也总是害怕猎人的刀箭。国王时时担心胜过他的人会出世,象大青树一样高高地站立在他的面前。因此,他经常四处布下眼睛、耳朵,派出暗探,窥视比他高强的人。天长日久,派出去的探子纷纷回宫禀报国王,说是在他们到过的坝子和村寨,都没有谁说自己在国王之上,都说自己是勐巴拉纳西土地上一棵命薄的小草。疑神疑鬼的国王仍不放心。有一天,他派人去把摩古拉请进宫殿,为他占卜算卦,  相似文献   

12.
古时候,有个纳西族国王,原是贫民的儿子,只因老国王没有儿子,便把他要来做养子。后来,老国王死了,他便继承了王位。有一天,贴身侍从把他的身世告诉了他。国王听了,无比悲伤,觉得自己虽身为国君,但对自己的母亲没有报答生身之恩,实在不该。于是,他决定装扮成贫民,到民间去寻找自己的生身母亲。身穿便服的国王,走遍平坝,访尽山寨,都没有找到自己的生身之母。最后,他来到  相似文献   

13.
<正>时间如白驹过隙,裘法祖教授一晃已离世六年多了。裘教授和家父过晋源同岁,1914年生,属虎,祖籍分别是浙江杭州和江苏无锡。家父是9月的,裘教授比他小三个月,所以我叫他裘叔叔,按江浙人习惯我也管他叫裘爸爸。他俩近六十年的交往要追溯到他俩一同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的1932年。当时,一起在上海同济就读并住在同一寝室的共有五个室友:分别是生于1913年属牛的谢毓晋,其余四位都小他一岁,均属虎,分别是江圣造(大  相似文献   

14.
老虎自命为王,凶恶残暴,强食弱小,闹得山林里的群兽不得安宁。一只猴想道:“老虎这般凶恶,只是躲避,不是长久之计,为了生存下去,一定得想法除掉它。”一天早晨,小猴一股劲地朝向老虎洞跑去。小猴算定,天亮以后,老虎是不在洞中的,它一下跃进了虎窝。果然不出所料,只有一对小虎在洞中。小虎看到这不速之客,吓得怪叫,转头往洞的深处跑。“小虎小虎不要跑,我的肚子饿极了,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中,讲述了一个5岁便可指物作诗的神童方仲永的故事。巧合的是,王安石自己也恰有一个聪明绝世、堪称神童的儿子,他叫王雱。王雱,字元泽,生于1044年,即宋仁宗庆历四年。这一年,无论是对于北宋当局,还是对于那些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们,都是一个重要而特别的年份。这一年,宋与西夏达成和议,边境出现暂时的和平局面;这一年,"庆历  相似文献   

16.
五方龙王与四海龙王的源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闵祥鹏 《民俗研究》2008,(3):200-205
五方龙王与四海龙王是道教中的神祗,也是民间所熟悉的神灵,但当前普遍认为他们源自佛教。因为虽然中国自古就有龙文化,可魏晋之前的古籍中却没有“龙王”的称谓,只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在佛经中才出现了五龙王、七龙王、八龙王等名称。而较早提到“五方龙王”的也是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说灌顶神咒经》。另外在许多佛教经典著作如《华严生经》、《法华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中均提到龙王生活在海中,且有“行云布雨”之能,这又与道教的四海龙王非常相似。因此很多学者认为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道教就继承了佛教中的龙王形象,  相似文献   

17.
杨乃运  王玉玺 《旅游》2012,(2):70-73
"中国龙王"别从天上找,别从神话传说中找。可以从传奇中找。他的"中国龙王"的名号是中央电视台和各大新闻媒体叫响的,也就是说,他是民间之人,而且生活在现今这个时代,是咱身边的人。是凡人也是龙舞界名人。他的名字叫王玉玺。"中国龙王"是中国龙舞艺术之王中国,有中国龙王称号的有两位,一位在考古界,是恐龙研究的权威学者,老专家,另一位就是他——王玉玺。他是中国民间龙舞艺术的大鳄。中国龙舞艺术,大家都熟悉,逢年过节、重大庆典、体育赛事、旅游节一般都会亮相。龙舞艺术的形式各地区、各民族是不一样的,种类繁多、绚丽多彩。中国是多民族国家,领土辽阔,以龙为图腾,在龙的造型和舞蹈形式上体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8.
漫议汪烈九和他的《抗日怪将王劲哉》[武汉]王永华儿时的我,每每缠着母亲要零食吃。每当这时,母亲便板着脸孔吼道:“你还吵,我就把王老虎唤来吃你!"此时,我便止住哭泣,很乖顺地玩去了。在我们湖北江汉平原,尤其是在我们仙桃地区,为什么一提到"王老虎",小孩...  相似文献   

19.
勐巴拉纳国王因为王后不会生育,又娶了两个妃子。过了几年,三个妃子仍然没有生育,他就带着三位娘娘到寺庙中去赕佛,虔诚地向天神祷告,求神赐给王子,以继王位。不久,果然三位娘娘都怀孕了,国王非常高兴。善良的王后天天采摘鲜花献佛,求国内安康太平,求王子、公主平安诞生。  相似文献   

20.
在渤、日交往中,日方为迫使渤海称藩,既硬说渤海是高句丽的继承国,又编造了高句丽曾“臣属”于己的神话,并强称渤海使为“高丽使”、渤海王为“高丽国王”。这都遭到了渤方的抵制和反对,于是双方间就所谓的“高丽国”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涉和斗争。最后日方不得不在事实面前低头认输,终于放弃了对渤海人的“高丽”称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