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化事象(即事物和现象),是区别该民族与他民族、这个社会群体与那个社会群体的重要依据之一。”民俗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种类,我国学把一般的民俗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游艺民俗和信仰民俗四类。信仰民俗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某种观念、意识、主张的极度信服与尊重,并以此作为自己思维和行为的准则”的习俗,即对某种“事象”的崇拜习俗。民俗具有传承性,同时又有变异姓,信仰民俗也不例外。但无论其怎样变化,都会留下一些痕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  相似文献   

2.
尹乐 《新疆地方志》2013,(4):16-17,23
第二轮修志正处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变革极大的年代,变化的新民俗最能反映民众生活面貌和社会变迁的内容。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都市民俗的变化逐步加大,新民俗发展较快。这就要求我们在编修城市志的过程中,不但要记民俗,而且要加强都市民俗变化的记述。  相似文献   

3.
在简短的历史回顾之后,本文探讨了欧洲民俗学界在面对后现代社会生活时,对学科若干关键性问题的重新界定与回答。第一,“民”今天意味着什么?第二,“民”今天生活在哪里?第三,“民”今天是如何生活的?第四,“民俗”的个人,即“我”而非“我们”,意味着什么?面对迅速变化的现代生活,通过考察历史和传统对于当下的意义,考察我们现在如何应对这种历史性,民俗研究将过去与现在结合在一起,应该铸造连接昨天和明天的文化桥梁。  相似文献   

4.
我们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们民俗学界总觉得社会上有这样风气或那样习俗与现实不相适应,需要改革.至于如何改,这便牵涉到要作好“民俗工程设计”这类事情.“民俗工程设计”,不管您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我们中国确已存在着这类事例.现特以我亲身在广州和珠江三角洲所接触到的几件事物进行论证.这些事物虽然发生于广州地区,我相信其他地区亦必有相近似的事例出现;为着引起民俗学界注目,特将之类合为文.  相似文献   

5.
作为“静态内容”的民俗在续志中是否记述,是目前续志理论章争论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续志时间跨度短,民俗内容变化不大,不再作重复记述。另一种认为,续志是前志的继续,不需要像前志那样横陈百科。象民俗这样没有多大变化的事物,在有关章节或概述中简要记述即可。再有一种认为,如果因为不变而把一些内容删去,  相似文献   

6.
民俗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续志应对上届志书未记述的习俗变化予以记载,有必要设置民俗章节,保持民俗演变过程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杨晓梅 《神州》2012,(24):249-249
时代的变迁速度令人措手不及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许多的新鲜事物,计算机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法或缺的东西,它已经进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8.
《神州》2014,(7):1-1
<正>"民俗"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习俗,由此形成的民俗文化是我们丰富多彩生活的构成细胞。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我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民俗不仅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还增强着民族凝聚力。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如今,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  相似文献   

9.
张顺心 《旅游》2004,(11):62-63
日子一天天的过,很多新的东西充满了我们的生活,而一些古老的东西正逐渐被人们遗忘,在新与旧的变化中,有时侯我们会怀想爷爷奶奶给我们讲述家园故事的印象。抬着长条板凳看老戏,追在大人屁股后面看舞龙灯,扯着哥哥姐姐衣角听他们吹木叶唱山歌,看他们赶“边边场”,太多太多的往日印象回想起来是那么纯真。现在生活在城市里面,这些民俗印象成了过往在脑海中的电影,想起来津津有味,让人仍然是津津乐道。当生活的观念嬗变后,我们走出冰箱和空调的世界,用怀旧的眼光到凤凰古城去搜寻往日的民俗印象。  相似文献   

10.
前言     
编辑出版有关山西民俗的丛书或专辑,是《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早有的愿望.这本专辑的出版是编辑部实现这一愿望的开始.民俗是个极普遍极熟悉的事物,它在民众的劳动生产和岁时生活中产生.大凡有人的地方,便有民俗存在.自地球上产生了人类,便有了民俗的历史,只是人们日常按民俗行事,大都不去注意这一现象罢了.世界近代史上,在爱琴海岸,在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畔,在印度河谷,人们从地下挖掘的大量实物资料中都发现了丰富感人的民俗文化.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发展史,中华民族也有着悠久的民俗文化.其间极普遍极熟悉的例子俯拾皆是,举不胜举.  相似文献   

11.
生活就是民俗——关于民俗文化与都市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就是民俗,都市民俗就是都市居民长期积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无论过去抑或当今,都市中都会同时具有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和种种陋俗,这二者都应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真正的都市新民俗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以人为本,而不是作秀。政府在民俗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若能及时把握都市民俗的建设方向,采取正确措施,就能成为移风易俗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2.
生活在城市中的当代藏族青年,已经越来越强烈感觉到民风民俗的渐变。且不论社会上方方面面传统习俗的变化,就从与我们生活紧紧相关的衣食起居开始,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有这种变化着的感觉。那么,我  相似文献   

13.
感受生活的民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不只是研究对象的集合性概念,还指明了民俗学研究的一个根本视角,这就是要求通过民俗来观察一定地域和人群的生活,考察他们在那里一代代传承的文化。艺术家是借助某种模式化的艺术来感受生活,而民俗学者则是经由模式化的民俗来感受生活。民俗的传承与变迁从来都是与具体的人群、个人连接在一起,。同时又与时代社会背景紧密联系,所以民俗志研究可以将问题、事件、人都凝结于富有弹性变化的表达与呈现之中。这是感受生活的民俗学所应该追求的。  相似文献   

14.
<正>民俗是一般民众的生活文化和活态传承文化,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进程,形成了特有内涵底蕴。民俗文物则是随民俗而传承下来的一种物态文化,反映着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及不同的社会风俗。一件近现代的民俗文物,可能就是几千年前民俗文物的伟承和再现。  相似文献   

15.
民俗是一般民众的生活文化和活态传承文化,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进程,形成了特有内涵底蕴。民俗文物则是随民俗而传承下来的一种物态文化,反映着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及不同的社会风俗。一件近现代的民俗文物,可能就是几千年前民俗文物的伟承和再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民俗文化及其遗产正在快速流失,抢救征集民俗文物工作刻不容缓。文物主管部门及博物馆应强化抢救保护民俗文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措施,使民俗文物的征集保护工作合理持续地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6.
我的民俗志观唐涛民俗士口何人志,;在本届志书编纂过程中,迄今还是一个众说纷云的问题。从已出版的志书来看,由于志书编者的民俗志观不同,所编的民俗篇章(或专志)差异很大。常见的一种观点是“不写愚昧和落后”,“已经处于消亡中的封建迷信的事物就让它灭亡好了,...  相似文献   

17.
曾子睿 《神州民俗》2009,(12):39-43
艺术设计是指使用艺术图形构成的形式及美学原理来设计事物,艺术设计与民俗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民俗元素中有许多优秀的民间图形,艺术设计作品如能恰当运用些民俗元素和民俗事项,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实上在这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本文结合相关事例,试将艺术设计与民俗学中的民间美术、民俗元素的成功应用做一浅析。  相似文献   

18.
谈民族地区续志中的民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续志是否记述民俗,已引起志界同仁的注意。在探讨续志篇目设置、内容安排的好多文章中,都提到了这个问题。目前,对续志是否记述民俗,有三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编修续志时间跨度很短,只有20年左右,在这样短暂的历史时限内,民俗等内容不可能有多大的变化,可不立篇设章,不再作重复记述。①另一种观点认为,续志是上一部志书的继续,因此,续志不需要像前志那样横陈百科。对于那些没有多大变化的事类,如民俗等内容,在有关章节(条目)或概述中简要记述即可。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因为不变而把一些内容删去,后人并不知原因,会认为这些事物在当…  相似文献   

19.
张世民 《中国地方志》2022,(4):14-24+124
通过对《浙江通志·民俗志》与《陕西省志·民俗志》的比较分析,探讨广域会通型志书社会部类/民俗版块的编纂问题,并对《浙江通志·民俗志》作出学术评估和书写判断;指出民俗记述以普通民众为对象,有民俗事像和民俗事物的不同内涵,而对社会习俗的著录,关键在于对民俗事像的系统反映;强调民俗区域划分的重要性,主张省级广域民俗志书应擘画设置民俗区划图。作者对于历史民俗和现实民俗、文化视角和社会视角做了明晰的畛域划分,认为民俗志的编写,最关键的是记录经验世界的鲜活民俗。文章还探讨了民俗书写的话语方式和概念内涵,提出了钩沉民俗话语中私密话语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谐音现象与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继霞 《丝绸之路》2009,(10):70-71
民俗文化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语音与语义相结合所产生的民俗文化是我们进一步了解独特民俗的一个重要窗口。具体表现在人们利用字音的相同、相似构成谐音以喻吉祥,或避凶就吉,或避贫就富。这使许多本来没有特殊文化意义的事物蒙上了文化的奇光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