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书良 《神州》2012,(16):199-199
高中美术课以鉴赏为主,美术鉴赏是在对作品感性认知后的理性追求,是鉴赏者运用自己的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和判断。在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中薄得审美体验。美术鉴赏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动。但在我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单纯的美术鉴赏课教学过于枯燥,一般情况下都是教师在分析作品,学生在欣赏作品,但课堂上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热情不会坚持很久。  相似文献   

2.
美术鉴赏是高中美术的重要方面,美术是高中艺体课的重要学科之一,学好美术也至关重要。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利于引导学生如何去进行美术鉴赏。本文借助于《什么是美术作品》谈谈什么是美术、什么是艺术,如何欣赏美术和鉴赏艺术,如何让学生掌握一些美术鉴赏知识,为以后的美术鉴赏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漆祖丽 《神州》2020,(5):163-163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课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欣赏课的教学,让孩子欣赏到中外美术作品的精髓,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小学的美术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美术兴趣,加强审美教育,促进学生智力开发为目的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教师示范绘画、指导学生欣赏优秀美术作品、带领学生观察事物、开展竞赛活动、利用正确的评价手段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范继磊 《神州》2012,(12):276-276
美术课程学习领域中明确了欣赏课的目标: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的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云  王俊刚  关红梅 《丝绸之路》2009,(20):122-124
高中美术鉴赏课是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判断、评价,提升审美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鉴赏能力提高的关键阶段。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注重作品的人文性、主客观相统一性及学生鉴赏的自主性,依据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充分尊重人的思想、愿望、情感、意志、尊严、智慧等人文特征,使学生学会鉴赏、判断、评价美术作品,争取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促进他们和谐、健康、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建涛 《神州》2012,(19):192-192
所谓“说画”教学,是指用语言来表达绘画作品的内容、描述绘画的过程与方法,是对美术欣赏和创作的口头显现,以促进学生对于美术作品以及创作过程的全面理解和整体构思,提高创作和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8.
周娟 《神州》2011,(7):79-79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更好的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和促进学生在智力、道德和人格上获得发展,在修养、评论、创作上得到提高。注重精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注重采用灵活的教法,重视因材施教,科学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促进学生发展,把学生引向大自然、引向社会生活、引向艺术天堂,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给人类创造的美。  相似文献   

9.
刘思源 《神州》2020,(6):159-159
我国美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美术这门学科本身就体现出了开放性较强的特点,在开展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丰富的美术资源作为教学支撑。民间美术资源丰富,如果能够将民间美术资源与美术教学充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行丰富,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本文以初中美术教学为切入点,对民间美术作品欣赏与初中美术教学相结合应用进行了分析,文章不仅阐述了民间美术作品与初中美术教学相结合应用的意义,而且还对分析了如何挖掘民间美术作品文化元素,进而起到提升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伟 《神州》2012,(9):324-324
目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经济的发展取决于高素质的人才,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施之于全面的教育,包括艺术教育。为此,高中美术欣赏课作为必修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采用直观感受和理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领悟美术作品的内涵,以达到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完善学生的修养为目的。  相似文献   

11.
鲍捷 《神州》2012,(12):275-275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  相似文献   

12.
高杨 《神州》2011,(5X):185-185,187
美术欣赏就是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逐步提高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并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等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美术学习方法。美术欣赏的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然而美术欣赏面对古今中外许许多多风格迥异的优秀作品,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从而达到真正地认识其内涵的目的呢?本文拟从评论、诗词、想象、网络四个方面谈谈高中美术课教学中,作品欣赏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王跃 《神州》2012,(1):91-91
在高中所有的教育工作都是围绕着高考展开的。美术在高考中是无关紧要的,所以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高中都不开设美术课。高中美术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的几幅画,而是要培养他们建立起‘‘大美术”概念,能主动地、独立地欣赏美术作品,从而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多元文化的面貌,从而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仝红伟 《神州》2013,(18):111-111
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优秀人才,以满足多元化社会市场的需求。而我国中职院校面向学生进行美术教学的培养,不仅仅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美术教育,更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引导学生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本文根据我国中职院校美术的教学现状,客观分析如何能够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5.
何建宏 《南京史志》2022,(13):49-50
<正>一、核心素养概述及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审美教育开展的意义(一)核心素养概述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美术核心素养包含五种:一是识读图像,即对生活或者是美术作品中的各种图像符号、色彩或者是造型特征进行比较、辨别的能力。二是美术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16.
民间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发展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启亮 《神州》2012,(14):197-197
民间美术是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直接引导人们的审美观和认知感。造型是民间美术的基本手段,它也是最重要的特征。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必须做到"形神兼备",人们在直观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同时获得视觉上的享受。  相似文献   

17.
2014年盛夏,武汉,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如约而至.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伴随着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热潮,第十二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也悄然拉开了帷幕.此次展览收到作品1300余件,每件作品无疑都凝聚着湖北美术人对艺术的极大热情和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8.
程社彬 《神州》2012,(9):339-340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评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讨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从白发欣赏进入到自觉欣赏。那么在此过程中教师如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评述多元化艺术,并从艺术中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建构一个多元化艺术观念,是课程标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赵丽英 《神州》2011,(9X):212-212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评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讨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从自发欣赏进入到自觉欣赏。那么在此过程中教师如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评述多元化艺术,并从艺术中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建构一个多元化艺术观念,是课程标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卢斌 《神州》2020,(4):198-198
在美术欣赏中被展现出来的美术作品,每一个都富有生命是人们对美术艺术的提炼,也是对于事物的分析与理解的展现。美术欣赏对于提升人们的美术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不断提升人们的美术欣赏高度,拓宽艺术欣赏视野,通过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发现美并创造美,展现出人们的思维创造力和表现能力,使人们有一个正确的艺术欣赏思维。本文简要的分析了美术欣赏在艺术实践中的具体作用,对美术欣赏带来的积极效果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促进美术欣赏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