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台湾寃狱」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南京条约后,投降派打击抵抗派以满足「洋人」要求,最后由于统治阶级利益一致,抵抗派也把人民反侵略的英勇事迹完全否认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英国侵略者发动鸦片战争之后,旻寗也于一八四一年一月下宣战诏,除命令沿海各口岸要注意防守外,对于「闽海要区」的台湾,也是「时廑圣虑,屡论总兵达洪阿,兵备道姚莹,以夷船沿海骚扰,亟宜预(?)防备」夷氛记闻卷  相似文献   

2.
论姚莹的哲学思想─—桐城派经世之路探讨(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姚莹的哲学思想─—桐城派经世之路探讨(一)施立业姚莹,字石甫,号明叔,清安徽桐城(今机阳)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职任台湾道,领导台湾军民取得了抗英斗争的胜利。咸丰初复起,官至按察使。1853年初病卒于镇压太平军的征途中...  相似文献   

3.
白云扬 《沧桑》2014,(1):50-51,73
台湾的海洋地理环境使台湾的防守问题成为近代中国的重大国防难题。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姚莹成功地保卫了台湾。通过研究,发现了姚莹保台思想的主要内容:重视“人和”;强调主次结合的全面防御;重视制海权;主张“闵台一体。澎湖尤重”的联合防御。以此尝试探索近代台湾防务的发展之路和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法战争后期,法国侵略者封锁台湾海峡,清政府于1884年12月下令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曾国荃饬派轮船营务处吴安康率领“南琛”号、“南瑞”号、“开济”号、“驭远”号和“澄庆”号5艘军舰出洋,以解台湾之危。南洋5舰自沪赴台,途中遭到法  相似文献   

5.
《文献》2014,(6)
<正>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又因其斋名自称幸翁,安徽桐城人。其一生著述宏富,除游记散文《康輶纪行》十六卷、《东槎纪略》五卷外,还有作品集《东溟文集》、《后湘诗集》等。迄今为止,姚莹著作收录最全的当属同治丁卯(1867)八月安福县署刻《中复堂全集》。但姚莹一生游学任官范围甚广,仍有集外作品散落待补。笔者今翻检黄爵滋《仙屏书屋初集年记》,发现其中录有姚莹书札四通并五言诗一首,是为佚文。今初加点校考释,移录如下:  相似文献   

6.
姚莹的海防思想与海国研究戚其章一姚莹(1785-1853年),字石甫,号明叔,晚年号展和,又名其斋为“十幸斋”,自称幸翁。世居安徽桐城麻溪。少时家道中落,“悲愤苦读,朝以日曙,夜四鼓不休,倦惟伏案而已”。1805年(嘉庆十年),补安庆府学附生,家贫无...  相似文献   

7.
清代循吏曹谨宦台前后之行绩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谨 ( 1 787— 1 849年 ) ,字怀朴 ,号定庵 ,清怀庆府河内县 (今河南沁阳市 )人。曹谨一生宦历南北三十余年 ,曾历署直隶之平山、曲阳、饶阳、丰润、宁津、威县 ,福建之将乐、闽县及台湾凤山、淡水等地。所至之处 ,赈饥济贫 ,除暴安良 ,兴利除弊 ,慈惠善政 ,可谓“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之典范。《清史稿》、《台湾通史》等书均将其列入循吏传以彰其迹。曹谨一生最为辉煌的阶段在其后半生 ,也即在台湾的八载。八年中 ,开渠圳修水利 ,使凤山“收谷倍增 ,民乐厥业” ;兴文教崇实学 ,使淡水“文风日盛 ,人才骤增” ;解民冤止械斗 ,使“淡水七百…  相似文献   

8.
钓鱼台群岛是中国领土 ,早在明朝已有明确证据。至清朝 ,中国政府清楚列明钓鱼台是台湾的属岛。康熙六十年 (1 72 2年 )清政府指派首任巡台御史黄叔考察台湾后撰写的《台湾使槎录》报告内之“武备志”就记述了 :台湾岛西部“北有山名钓鱼台。”从地理位置看 :钓鱼台群岛位于中国东海边沿 ,地质上与东海和台湾岛同属一大陆架 ,距台湾东北仅 1 2 0 ,而距日本冲绳却有2 0 0 ,中间尚隔 2 0 0 0米深之海沟。故 1 871年的《重纂福建通志》 ,就把钓鱼台群岛列为台湾府噶玛兰厅 (现在宜兰县 )之“海防要”。就是到 1 885年 ,日本政府命令冲…  相似文献   

9.
《东槎纪略》记述姚莹首次在台为官时的经历和见识,展示姚莹治军和为政的思想,体现姚莹对台湾问题的洞察,集中呈现姚莹的经世思想,是姚莹边疆史地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0.
谢凌 《四川文物》2005,(3):87-90
二十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内容之一即是废科举、办新学,四川省也遵旨废除举行会试的贡院号舍,改办新学。川督锡良于1906年撰《贡院废号记》,并立碑以志此举。  相似文献   

11.
清政府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统一台湾以来,鉴于台湾多发地震、经济需要恢复和政治上的考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在台湾建造稳固的城池。但随着台湾人口的增多、经济的发展以及军事、政治形势的变化,清政府逐步放弃了最初在台湾实行的不筑城政策。  相似文献   

12.
以发行和影印西书为主的龙门联合书局,于抗战前在上海成立,它是旧日外文专业书店.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8月,清政府在英国军舰“华丽”号上,向英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这是近代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除赔款、割香港外,还将上海、广州、福州、宁波、厦门辟为通商口岸等其他一系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中叶 ,清政府实现了对新疆的统一。为确保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和军事防御 ,乾隆二十七年 ( 1 76 2 ) ,清政府决定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作为中央政府派驻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 ,在其下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分驻全疆各地 ,管理当地军政事务。为了保卫新疆和开发新疆 ,清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戍边移民 ,从 1 8世纪 6 0年代开始 ,遣满洲、索伦、察哈尔、厄鲁特、锡伯兵丁携眷移驻伊犁 ,分别组成“满营”、“索伦营”、“锡伯营”、“察哈尔营”、“厄鲁特营” ,供伊犁将军控驭调遣。满洲兵驻惠远、惠宁两城 ,锡伯、索伦、察…  相似文献   

14.
姚莹与台湾     
言导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幸翁,安徽桐城人。出身封建士大夫世家,自幼受学于从祖、桐城古文派大师姚鼐,博览群书,才华横溢,长于文章诗词,不好经生章句。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中进士,南下游广东。二十一年(1816年)出任福建平和县令,旋改任龙溪县令,  相似文献   

15.
论姚莹     
在中国近代史上,姚莹这位历史人物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近代史著作没有提到他,有提到的也只寥寥一二句,语焉不详。其实,姚莹是个有眼光、有魄力的人。论思想,他早就看出了封建末世的内忧外患,并力图开出济世良方;讼武功,他在鸦片战争时驻守台湾,五次打退英国侵略军的进攻;论文才,他是桐城派的后继者,著作极其繁富。像姚莹这样的人物,在他同时代人中并不多见,他可以与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并列,算得上是他  相似文献   

16.
劳志鹏 《古今谈》2004,(2):18-19
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并争相在中国开设工厂、银行,争夺铁路修筑权。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英国向清政府索取得苏杭甬等五条铁路的承办权,英商怡和洋行与清政府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秘密签订了向英借款修筑苏杭甬铁路的草约。  相似文献   

17.
沈葆桢是晚清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能吏名臣。他曾以翰林出任江西广信知府,升任江西巡抚。后在闽浙总督左宗棠推荐下,担任首任船政大臣达7年之久。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略者以台湾高山族居民误杀琉球船民为借口,捍然出兵侵台.占领台湾琅峤牡丹社等地。清政府急命沈葆桢以“钦命办理台湾等处海防事务兼理各国事务大臣”身份前往台湾巡防。沈葆桢赴台后,积极备战.采取切实有效的防卫措施,争取军事上的主动权,迫使日本侵略者不得不与清廷谈判、撤兵.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同时又积极推行各项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8.
乃良 《古今谈》2002,(3):55-56
腐败的清王朝,在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1894)8月1日至次年2月的短短六个月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败亏输,旅顺、威海相继失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当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共十一款,其中主要内容是:承认朝鲜完全“独立自主”;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相似文献   

19.
齐风 《湖南文史》2013,(10):1-1
清末的暗杀之风,肇始于清政府对改良派和革命党人的“赏格”或“花红”。戊戌政变之后,清政府对逃至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曾悬赏1027两白银索要两人的人头。而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被清政府用“花红”和“赏格”索命的历史更长。在孙中山领导创建檀香山兴中会的第二年,即1895年10月起,直到1911年清朝灭亡的17年间,清政府针对孙中山一人共发出各种密谕上百道。按照《大公报》1908年的报道,当时清政府对孙中山的悬赏总数已近2527。因为孙中山比较谨慎,革命党人对其严加保护,才没有被清政府暗杀,即便如此,孙中山也直到1911年才敢公开回国。  相似文献   

20.
现行《中国历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编,1955年第一版,1960年第七版)第三十五章《疆域广大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清》中,课本第75页第7行写的是:“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带领战舰三百五十多艘,将士二万五千人,从金门、厦门两岛出发,渡海到台湾。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郑成功驱逐了盘踞在台湾的荷兰殖民者,达对台湾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同时,课本中《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从隋到清雅片战争以前)写的是:“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第90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