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渝匀 《区域治理》2022,(13):129-132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理性也是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产生的.理性的运用使人类更善于利用自然,但是也逐渐造成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危机.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离被自然压迫的历史越来越远,并在理性自我进化的本能推动下离生态理性越来越近.然而生态理性不是凭空拈来之物,必须在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基础上、在生态文化的熏陶中才能在...  相似文献   

2.
正21世纪以来,跨文化研究正在成长为一种新的史学范式,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日趋受到史家的重视。如果将中国公众史学(public history)的建构问题也置于跨文化研究的视野之下,不仅可以从多方向吸纳其他国家历史文化及其公众史学发展的成果、经验、路径,同时也可以在多元视角下重新发现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更具  相似文献   

3.
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白光润 《人文地理》2003,18(2):75-78,6
文章分析了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指出技术文明经历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命过程成就和所带来的环境危机。论述了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区别。生态文明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进步。指出个性原则具有永恒的价值,克服现代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文化多样性危机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迫切任务。论述了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研究的方法论,认为文明过程的环境影响、地域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齐兵 《神州》2013,(35):176-177
面对如何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这一重大的课题,十六大以来,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眼光,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广泛吸取人类进步理论的优秀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等一系列理论,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生态思想体系,而十八大报告中又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地位,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胡锦涛生态思想的先进性,创造性,丰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同时为我国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祁建立 《沧桑》2009,(4):130-131
从文化的层面来看,城市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一种人工环境。人类文化思想的变革,必然会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生态城市理念的产生,是生态人文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反映。因此,生态城市的发展也需要有人文思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探讨,提出树立生态旅游理念,培育生态旅游文化,需要发展生态道德教育。由于环境的多样化,人类文化也是多样化的。环境与文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2 0世纪中国史学最显著的进步是历史观的进步中国史学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史学上的历史观点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 1 9世纪末至 2 0世纪初 ,这种历史观点的发展、进步发生了两次重大变革。一次是西方近代进化论的传入 ,改变了中国人对于历史的看法 ;另一次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入 ,在更加深刻的意义上改变了中国人对于历史的看法。关于前者 ,梁启超、顾颉刚都有论述 ① ;关于后者 ,李大钊、郭沫若、翦伯赞等也各有阐说② 。由于进化论和唯物史观的引入 ,尤其是唯物史观的引入 ,不仅加快了中国史学发展的步伐 ,而且推动了中国史学的…  相似文献   

8.
最近三十年来动物史研究逐渐兴起,学者称其为史学的"动物转向"。究其起源,实为多种思想和学术传统以及社会现实所产生的合力促成的结果。这其中包括近代蓬勃发展的自然史,欧美学者关注对自然界动植物的科学观察和分类,并探求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动物史的传统还包括20世纪中叶以来逐渐发达的科技史,动物在人类科技发展过程特别是生物学、医学、现代农业科技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当代史学所谓动物史则受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史学"文化转向"的影响,同时也是动物权利运动以及环保运动等社会政治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动物史研究取向致力于研究动物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动性,强调动物的史学主体性,其目标是将动物视为与人类平等的历史创造者和参与者。  相似文献   

9.
方锦华 《风景名胜》2021,(6):0202-0203
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健康生态的准则,并努力创造这一氛围。精神尺度上的人类家居环境主要包括:精神安全感、家庭情怀和社区情怀。物理尺度上的人类居住环境主要包括: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亲和力及健康程度。人居环境本身既是一种自然地理结构,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结构,其形成和发展速度主要伴随着国家生产力和文化水平的进步与城市环境的差异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总结遗产 创造新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即将跨入新的世纪,新的千年。这是既往开来的时期,也是回顾与展望的时期。新世纪的到来,要求我们做的事情很多,其中加速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是首要任务。从学科对文化建设的关系来看,历史科学是文化建设中的组成部分,在本世纪的学术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世纪之交,它也面临着挑战。这里仅就历史科学理论的发展问题谈一点浅见。21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应该有一个前提,或者说应该有一个基础。这个前提或基础,就是20世纪中国史学理论遗产。治学如积薪,我们应当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创造新篇。笔者认…  相似文献   

11.
吴静 《攀登》2020,39(4):73-79
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发展的规律性共识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与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儒家生态智慧关怀和尊重天地万物的思想意识,是将所有的生命与物种普遍纳入道德关怀之内。这种关怀是提升生命体悟和道德修养的境界,并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人性与道德层面的价值支撑。在对"天人关系"的体认中,儒家生态智慧以"天人和谐"为价值旨归,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理念,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这种生态观念表现为对待自然始终保持着一种"仁爱"之情,其"道德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同自然界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基本一致。同时,把自然的欣欣向荣视为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繁荣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2.
李学军 《攀登》2009,28(1):59-61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我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与进步,是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结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必须在全社会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生态文明产业、完善生态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本文分析了影响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人口、环境、资源条件,证明中国不能走其他的发展道路,必须寻找一条新的道路。而社会进步和人民的觉醒、政府的决心,为中国展示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郭贝尔 《旅游纵览》2023,(24):75-77
运河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保护涉及层面较广,需要集合政府、旅游企业、游客等多方主体的力量,透过自身角色和责任,兼顾运河生态旅游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本文将京杭大运河生态旅游和文化保护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对生态旅游进行概述,分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京杭大运河生态旅游发展问题,针对性提出文化生态视角下的京杭大运河生态旅游发展策略,以期能够进一步加快运河生态旅游发展和文化保护进程,带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史研究的“生态取向”就是以生态意识或生态理念为指导来研究经济史的范式和趋势。以往学界特别是经济学学界在经济史研究中严重忽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环境史的兴起促进了这一局面的改变。环境史(Environmental History)也有称“生态史”和“生态环境史”的,对不同称谓学界也有不同的内涵阐释。是一个外来词,现已为国内多数学者认同和接受。近年来,环境史在中国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界将焦点进一步深入到其主旨关怀与学科体系构建及其对相关学科的影响上。众所周知,环境史研究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生态学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其他诸多相关学科。如今,历史学科的许多研究领域,包括城市史、全球史、社会史、农史等等,都出现了“生态转向”的趋势。经济史与环境史的关系最为密切,经济史研究要追踪学术前沿,不能不对环境史研究发展的大势做出回应。当下经济史的传统论题有待拓展,研究范式面临着挑战,经济史研究的生态转向是突破现有研究瓶颈的途径,这也是未来经济史研究的学术增长点。以生态学意识和理念来研究经济史,可以形成一门新的学科——“生态经济史”。  相似文献   

16.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特征,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予以综合探讨,既关乎学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实践问题。从时间性上来说,应尊重区域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贴近民众当下生活,在当代生活时间中维护传统的连续性;从空间性上而言,应基于文化空间的完整性、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而划定合理边界,并鼓励在维护文化特色的同时促进交流互鉴。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是人,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建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自然人文空间,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身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刊自本期起开辟《国外史学的新发展》栏目 ,主要发表各类文章介绍和评述国外史学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国外史学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是值得我们十分注意和认真研究的。可以说 ,这次新发展的意义并不下于上次 ;也就是说 ,上次的发展标志着新史学取代传统史学 ,使史学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而这次的新发展 ,可以说是对新史学的挑战 ,预示着一种更新的史学可能出现。如果说上次的变化的发端是在上个世纪之交 ,即 1 9、2 0世纪之交的话 ,那么这个世纪之交 ,即 2 0、2 1世纪之交发生的这次变化不也正是一次同样深刻的变化的发端吗 ?因此 ,我们要预测 2 1世纪国外史学的发展 ,就不可不深入了解 2 0世纪 70年代以后的这次新发展。而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 ,各国间的文化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 ,我国史学的发展既不可能不和国外史学发生相互影响 ,也不可能再闭关自守 ,不去了解和研究国外史学的变化。总之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 ,我们都应加强对国外史学新发展的研究。2 0世纪 70年代国外史学的新发展 ,我们可以简略地概括为三个方面 ,即 :一 ,西方新史学的转型 ;二 ,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冲击和影响 ;三 ,苏联解体前后 ,俄国史学的剧变。当然 ,这三个方面并不能概括国外史学发展的全部 ,但应该  相似文献   

18.
谭丽  卢湘元 《旅游纵览》2014,(4):254+260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不仅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的新高度,同时也提出了生态价值等若干新的概念以及新的建设目标。这既是党在以往探索基础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同时也对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滨逊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新史学派"的奠基人和倡导者。本文从史学的价值观念及其史学目的论、史料与历史真实性、历史的进步与广泛性、史学方法的多样性方面论述鲁滨逊的史学思想。其思想影响维持半个多世纪,在现代美国史学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功绩,也曾在中国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存在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从生态文明的视角解析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现状,从自然与社会的动态关系层面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之间的相互影响,从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揭示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根源,阐明东方的生态文明可以为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