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剃头佬 在旧社会,还未有理发剪,理发只用剪刀和剃刀作工具。因此,在西江一带黎民百姓称理发为“剃头”,称理发师傅为“剃头佬”。 剃头一行不入仕农工商“正行”,属于低下阶层。有句俗话“贫穷落泊,剦鸡补镬,挑夫剃头,化子四索”。(四索即棺材佬;化子即叫化子,又叫乞丐。)  相似文献   

2.
“剃头挑子一头热”,说这话,孩子们搞不懂,也难怪,现在的孩子谁见过剃头挑子呢? 20世纪80年代,农村没有理发店,为了解决村民理发难的问题,每个村庄都聘请一位理发师傅.理发师傅绝大部分来自安徽,他们为了生计,一年四季在外漂,走村串户为人理发.“剃头海”就是我村的理发师傅,个子不高但长得很敦实,走起路来风风火火.每隔一个月他都会来,来时挑一副剃头挑子,一头是煤火炉,用来烧热水洗头的,一头是盆架、洋碱、剪刀、推子等,扁担头上还挂一条油亮的磨刀布.一头是热的,一头是凉的,这不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吗!至于什么时候与“一厢情愿”“热屁股贴上冷板凳”发生关联的,便无从考究了.  相似文献   

3.
我国理发的起源,可上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西周,到西汉就有了专业的理发师。那时的理发主要是“拢发包巾”或“梳发剃面”等。“理发”一词,最早见于《晋书》“温后诣安,值其理发”。宋代朱熹解释“其比如栉”时说:“栉,理发也。”明代称“篦头”,清代始称“剃头”。至于新型理发店的出现,则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了。剪辫子之风渐起,清末皇帝溥仪也带头剪辫子。那时理发称为“剪头”、“剪发”、“推头”。西方的烫发传入我国后,妇女理发又称为“烫发”。在清代以前,汉人一直是拢发包巾,不剃头。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相似文献   

4.
在所有理发的人中,清朝皇帝的头是最难剃的。清朝皇帝剃头有一定的日期,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就是皇帝剃头的日子,遇有大的庆典,另有加差。剃头时的讲究也特别多,例如剃头的时间要选在太阳升到东南角时,意为:如日之升。清宫还特别给为皇帝剃头的人定了几条硬性戒律:剃头师每次当差,进宫时必须经过检查,脱掉自己的衣服,换上皇家特制的服装,然后被太监领到皇帝面前叩头,请刀子。  相似文献   

5.
旧时武汉称理发为剃头。在我们华夏的传统文化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得轻易损毁的。古人无论男女,都留长发,幼年少年,头发就散披着,再长了,就在头上梳束成一个髻或两个丫髻。这“丫髻”是不“编”只“扎”的小辫子,故也叫“总角”,成语中的“总角之交”,亦即“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女子到了15岁,就算是成年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对头发向来注重,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是轻易动不得的。长久以来,国人"束发"为俗,需要不时梳理,故很早便有"理发"的行当。有学者考证,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专业理发师。而说到"剃头",那就是较为晚近的事了。满清入关前,没有"剃头"一说,或许只有蓬头稚子才偶尔修剪一番。满洲入主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正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9号楼环球人物杂志(100733)huanqiurenwu6536@163.com 010-65363513 本栏目所刊登部分读者来信通讯方式不详,请相关作者与本刊编辑部联系,以便奉寄稿费。编辑老师好!每次拿到《环球人物》杂志,我总会先翻看《图说世情》栏目细细品味。好的图片总能引发思考,如总第263期《剃头佬》这组图片,让人看后很有感触。看着这些锈迹斑斑的理发工具、陈旧的杂物,竟然感觉时光静止了。不由想起很多渐行渐远的行业——比,街头修鞋理发的,等等。时代在进步,很多服务  相似文献   

8.
剃头挑子     
《中华遗产》2017,(10):10-10
剃头的挑子——一头热,这句耳熟能详的熟语,形容的是一厢情愿,一方热情、一方冷淡。可是,你知道什么是剃头挑子吗?它为什么会“一头热”?剃头挑子,是一个挑在肩膀上的流动理发店。扁担的一头是一条方凳,凳子凳腿问有三个抽屉,第一层放钱,下面两层放置剃刀、围布、梳子、篦子、挖耳勺等工具。另一头是一个长圆笼,里面放一个火炉,上面架着铜盆、热水。  相似文献   

9.
张循 《炎黄春秋》2007,(8):62-67
在老《新民晚报》,无论总编、看门的、剃头的,无论当面、背后,都尊称社长赵超构(笔名林放)为“老将”。  相似文献   

10.
糗事一箩筐     
《南京史志》2014,(11):62-62
去理发,店里的发型师不停地劝我办会员卡。 我机智地说:“我只是路过,并不是本地人,办了卡以后也没法用的。” 发型师说:“不用担心,你是哪里人?下个星期我们会去你那儿开个分店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私营服务行业都归并到国营商业部门。随后"割资本主义尾巴",又把剃头担、修旧摊等个体经营户集中起来统归商业部门来管。当时各级商业主管部门都专设有管理饮食服务业的机构。5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困难时期,正好我在中央商业部饮食服务局供职,这个局负责管理全国的饭馆、旅店、理发、照相、洗染、浴室及修理服务业。当年有好几桩事,至今记忆犹新。受先前"大跃进"思潮的影响,有些事还历经周折。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词典”(《前言》),但白壁微暇。笔者在零星翻检中,偶然拾得些微谬误,今以五则,就正于方家。一、二卷1599页“小衣子儿”条。此条释“小衣子儿”为“小娃娃”,例句为《金瓶梅词话》第五二回:“不长俊的小衣子儿,剃头要了,你却这等哭。”此条之误在词目“小衣子儿”上。“小衣子儿”一词它书未见,《汉语大词典》所据《金瓶梅词话》不部为何种版本。笔者就身边所能找到的几种《金瓶梅》版本进行校读,发现此条文字与各本颇有出入。其中,刘。衣子儿”一词,各本都不作“小衣子儿”。…  相似文献   

13.
裕固人一生中有三件大事最为重要——剃头、成婚、丧葬,而剃头是人生起步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仪程,因此极受重视,办得也非常隆重。整个剃头仪式分步实施,有请客、祭祖、敬神、念经、待客、赞辞、剪发、搭礼、戴帽等过程。  相似文献   

14.
裕同人一生中有三件大事最为重要——剃头,成婚、丧葬.而剃头是人生起步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仪程,因此极受重视.办得也非常隆重。整个剃头仪式分步实施.有请客、祭祖、敬神、念经、待客、赞辞,剪发、搭礼、戴帽等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历代封建统治者将南方水上居民称为“dan”或作“蛋”、“疍”,与之有关者,均以“dan”名之。如“dan户”、“dan丁”、“dan家”、“dan船”等等。封建时代.“疍”被视为“贱民”,属下九流之一:一优(演戏者),二娼(经营卖淫行业者),三皂(差役),四卒,五批(修脚甲者),六捶(骨),七奴(含门房),八蛋(艇户),九剃(理发者),可见“疍”之卑贱。  相似文献   

16.
上了点岁数的人都知道,在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来到之前,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爱美的女士们大多喜欢烫烫头发。可是在1966年爆发的“文革”大浪潮汹涌澎拜的冲击下,“烫发”不知为何会被当作是资产阶级的产物而被彻底的“打倒”和“砸烂”了:无论是大的理发店还是小的剃头摊,没有一个理发员敢冒风险来为爱美的女士烫头发.  相似文献   

17.
王延模 《丝绸之路》2009,(24):59-60
有人不明白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关系,以为繁体字和简化字简单对换就完了,结果闹出不少笑话。将“己丑年”写成“己醜年”,“十面埋伏”写成“十麵埋伏”,“皇后”写成“皇後”,“理发”错为“理發”。类似的错误,在商品包装和影视剧字幕上,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本文主要结合古文字和古文献对“丑”和“醜”这一组繁简字作了比较详细的辨析,并从“醜”字为什么以“鬼”做义符为出发点,分析和探讨了中国古代的鬼文化。  相似文献   

18.
老来伴     
“别乱动,听话……”,面带微笑的老太太正悠闲地给老伴剃头.老爷子小孩子般地蹲在地上,任凭老伴摆布,沧桑的脸上布满了开心的表情。数十年如一日的相依相伴,铸就了这份安详与默契,此刻留在老俩口心底的只有冬日暖阳下简单的快乐。  相似文献   

19.
老来伴     
《湖南文史》2009,(1):1-1
“别乱动,听话……”,面带微笑的老太太正悠闲地给老伴剃头.老爷子小孩子般地蹲在地上,任凭老伴摆布,沧桑的脸上布满了开心的表情。数十年如一日的相依相伴,铸就了这份安详与默契,此刻留在老俩口心底的只有冬日暖阳下简单的快乐。  相似文献   

20.
360 年前的甲申即1644 年对北京来说是天翻 , ,地覆的一年这一年李自成率百万农民起义军攻陷 。 ,北京城崇祯皇帝被迫吊死煤山明王朝顷刻倾覆, , 。不过40 多天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引清 , ,军进攻北京刚刚称帝的李自成匆匆败走凶残野 , , 。蛮的清军为了夺取天下大肆杀掳清朝统治者对汉 , 。人的压迫甚至连男人的发式都要干涉明朝男人都 、 ,留长发清军强令每个汉人都要剃头不剃头就杀, ,头使他们留起满族豚尾式的发辫 北京城经, “ ” ……历了空前劫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