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国际侨汇新动向看我国侨汇政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近 3 0多年来 ,国际侨汇的数量急剧增长 ,侨汇的作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据国际基金组织 2 0 0 0年度国际收支报告 ,目前全球侨汇总额已超过 1 0 0 0亿美元 ,约为 3 0年前的 5 0倍 ,其中60 %流向发展中国家。印度侨汇每年多达 1 0 0亿美元 ,高居榜首 ,紧跟其后的是墨西哥和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值得注意的是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利用侨汇发展经济的时候 ,中国对侨汇工作却由于外资输入的不断增加而有所忽视。中国 1 982 1 999年 1 8年的侨汇收入总额只有 1 1 0亿美元 ,仅相当于印度1 999年一年的侨汇收入。笔者认为 ,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关注侨汇工作 ,充分认识侨汇资源的重要意义 ,采取有效措施 ,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论文从侨汇对贫困和收入分配的影响、侨汇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侨汇的危机救助作用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侨汇对公共投资和官方援助的影响、侨汇的"道德风险"和侨汇对人才流失的影响、侨汇对荷兰病和国际贸易的影响等六个方面,对国外的一些学术观点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前期的研究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开拓性成果和坚实基础,但是目前国际侨汇的研究多集中于国别和微观的领域,在宏观综合分析、比较分析和理论探索方面还比较欠缺,诸多领域的研究工作还需要继续挖掘和探索,不少研究结论存在较大争议,因此还有许多问题亟需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论文通过对一起侨汇纠纷的分析,揭示了从大萧条到战后初期四邑侨乡侨汇运营体系的重大转变和战后初期侨汇运营实态。大萧条使中国从货币银本位进入纸币时代,此后,侨汇汇兑经常与通货膨胀联系在一起。战时的特殊环境,使民间侨汇运营体系进一步衰落和中断,官方银行主导和垄断了侨汇运营。官方银行为主的侨汇运营体系不仅强化了官方银行对民间金融的控制,也加强了乡村自治机构的控制能力。战后官方银行运营能力的不足及其繁琐的领款手续,使侨汇兑换令人望而生畏,这和通胀压力一起催生了广阔的侨汇兑换的"中间人"市场,而国家控制能力的强化使"中间人"随时可能成为侨汇的"冒领者"。  相似文献   

4.
论文利用83个发展中国家2004—2016年间的国际移民汇款数据,基于系统广义矩估计的动态面板分析,考察了国际移民汇款的动机及其宏观决定因素。研究表明,整体而言国际移民汇款呈现出利己主义的动机,母国的政府治理水平、开放程度也会显著影响移民汇款的规模;移民汇款的动机随着母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当母国实际人均GDP处于较低水平值时,移民汇款才表现为利他主义的动机,而当该水平超过门阀值之后,利他主义动机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移民汇款成本的削减对母国移民汇款数量的提升也存在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论文梳理了国际移民在祖籍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分析了华侨华人对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就中国在发挥华侨华人作用方面积累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论文认为,广大华侨华人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获益者。这主要体现在华侨华人自身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关系网络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对祖籍国抱有深厚的情感和认同,并且在改革开放中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需要华侨华人的参与,而对华侨华人而言,中国经济现代化也同样意味着机遇。  相似文献   

6.
刘广鑫 《神州》2014,(9):251-251
凯恩斯管理所涉及的经济理论学说和其自身所引发的凯恩斯革命对与西方的经济学说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件。现如今基于我国国民的收入,并相应的来结合中国现如今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凯恩斯理论进行融合,来有效分析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凯恩斯管理的宏观经济学中,所涉及资本的边际效率不单单的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同时影响到国民的收入并且决定了模型中的宏观投资因素。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为维持"一超"霸权地位,美国的国际安全理论与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理论上,"终结主义范式"理论、"文明冲突范式"理论和"霸权稳定范式"理论在美国政府的决策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理论鼓吹大国之间和"民主"国家之间的冲突已经结束,现在的冲突,是异质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文明冲突"。为了国际安全,需要改造异质文化,消除"暴政",推行"民主"。为此,美国可以"先发制人",对"威胁"其国际安全的国家或其他行为体进行军事打击,以"结束世界上的暴政"。这些理论导致了美国的对外干涉、战争和冲突。这充分证明,在冷战结束后,不仅非传统安全因素威胁着国际安全,美国霸权主义更威胁着国际安全,需要充分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段成荣  盛丹阳  刘涛 《人文地理》2022,37(4):149-157
本文关注我国边境人口变动和人口流动状况,着重分析了人口流动对边境人口安全的影响机制,并探讨了边境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边境县域人口总体规模稳中略降,人口增速和增量持续减少;②人口净流出已逐步成为边境人口变动主要因素;③边境人口变动与流动影响程度有明显区域差异。外流风险型地区已出现明显的人口负增长和外流,人口安全缺乏数量和质量保障;相对稳定型地区人口保持低速增长,但其人口净流出水平正不断提高,有向外流风险型转变的趋势;相对封闭增长型地区人口增长较快,但流动性较弱。各类边境地区人口流出流入呈现不同特征,并受到经济、教育、城镇化、民族、政策等不同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殿华 《人文地理》2005,20(6):15-18
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劳动力国际流动数量和营业额在全国的地位、去往国别、从事的行业等特点,论述和分析了影响东北地区劳动力国际流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东北地区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王小雪  杜光华 《沧桑》2009,(2):101-102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其整体经济谈不上发达,但是近年来该国的软件业却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本文首先综述了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概况,然后重点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印度软件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正大学中文系、逢甲大学中文系、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及汉学研究中心于 2 0 0 1年 1 1月 2日至 6日在中正大学、逢甲大学及汉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2 1世纪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收到了海峡两岸与英国、法国、日本及澳洲学者的学术论文 ,这些论文内容涵盖了敦煌文献整理与研究、敦煌佛教、语言文字、历史、艺术等方面 ,本文就这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做一扼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的30年间,发展是主流,从文化渊源上,日本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受益国,然而,文化上的诸多貌似相同的因素,孕育了本质上的诸多不同之处,成为两国间产生摩擦的文化原因。二十一世纪的中日关系,定会坚定不移地向前发展,但是,一波三折地前行,似乎是中日关系发展的一种宿命,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只要日本正视并反省侵略战争的历史,以真诚的态度友好相处,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前景是无限美好的。  相似文献   

15.
AstheexecutiveeditoroftheEnglisheditionofChina'sTibet,I'lltakeyoutoTibetbeginningwiththisissue.Tibetisalandfeaturingalonghistory,uniquelandscape,colorfulfolklore,andbrilliantculture.Itswinter,whichbeginsinOctober,isdrybutrefreshing.Theskyisunusuallyblue.Underthewarmsunshine,thereareoldpeoplewhoaretakingritualwalksaroundholymountainsandholylakeswhilespinningprayerwheels,childrenwhoareplayinggamesaroundhouses,sheepandcowswhograzeleisurelyinthepastureland,dogswhorunwildlyinthefields,and....Att…  相似文献   

16.
Industrial policy is back at the centre stage of policy debate, while the world is undergoing dramatic transformations.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debate by developing a new theory of industrial policy, incorporating some issues that have been neglected so far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cent changes in economic reality. The authors explore how the incorporation of some of the neglected issues — commitments under uncertainty, learning in production,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especially demand managemen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 changes the theory. They then examine how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policy should be modified in light of recent changes in economic reality: the rise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financialization and new imperialism. This contribution aims at promoting a pragmatic approach to industrial policy and pointing to new areas for policy intervention in a changing world.  相似文献   

17.
中国考古是世界上国别考古中时空最大、体量最宏、内容最为丰富的考古学体系,本世纪中国考古最大的成就就是考古学文化时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对传统的中国历史体系的修正和补充。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不但应当在揭示华夏传统的形成以及人类、农牧和文明国家三大起源问题上有所贡献,更应依赖自身的优势,对考古学以及整个人文科学的理论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Maps showing a town together with its surroundings form a distinctive, if diverse, genre, the environs map. Such maps can be described according to function or intended use and include military, administrative, judicial, economic and communications maps as well as map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creation and with local improvement projects. In this paper, attention is focused on two types of environs maps from Vienna: those showing projected hydrological schemes and those prepared primarily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for the townsfolk.  相似文献   

19.
Fiftyyearsago,theQamdoPrefecture,likeotherpartsofTibet,followedthesystemofseparatetemporalandreligiousadministration.Imperialistforceswererampantthere,andforeignplunderingoflocalresourceswasaseriousproblemconfrontingtheregion.Suchasituationlasteduntilin1950,whenQamdowasliberatedbythePLA,andreturnedtotheembraceofthemotherland.Overthepast5oyears,theprefecturehasfollowedthesocialistsystem,andhasmadeimpressiveachievements.RlCHHOMELANo,LocatedineasternTibet,theQamdoPrefecture,tuckedawayinth…  相似文献   

20.
境界--追求圆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应该如何深入发展 ?这是一个回顾与前瞻性的交叉问题。回顾 ,乃是对 2 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程进行学术盘点 ;前瞻 ,则需展望中国近代史学科在新世纪共同的学术追求与发展趋势 ;交叉 ,是在“瞻前顾后”的基础上提出近代史研究深入发展的具体路径。《史学月刊》作为一个专业性刊物 ,责无旁贷 ,愿意为大家提供一个讨论平台。为此 ,本刊特组织“2 1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笔谈 ,邀请国内中国近代史学界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年龄层次的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探讨这个问题 ,旨在凝聚共识、寻求突破。参加本期讨论的既有老一辈历史学家 ,也有活跃在学术界的中青年学者。这七篇笔谈构成一篇大文章 ,见仁见智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或从宏观上探讨新世纪近代史研究境界的追求、学科品位的提升、学术发展的趋势 ,或具体入微 ,分析过去研究中的弱点、盲点 ,提出对新世纪近代史研究深入发展的看法。这些观点或许能对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一些启示 !当然 ,一期笔谈难竟其功。我们也深知 ,由于学者的研究领域不同、观察问题的方法不同 ,这个问题也许不可能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结果 ,重要的是通过笔谈能引起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深思 !我们不追求结果的圆满 ,只追求过程的深邃。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