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福源 《江淮文史》2000,(2):91-103
蔡东藩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自问世以来,历数十年不衰,当今正是出版发行的旺盛之际。他的名字像插上翅膀似地逾越国界,飞向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2.
关于《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通俗演义》)的成书,古人说是“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川书志》)“考诸国史”“留心损益”(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而成,鲁迅先生、郑振铎先生对此也都有过精辟的论述。近年来,又有许多专家学者分别就正史、话本、元杂剧诸方面对其成书的影响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如果把眼光再放宽一些,不难发现《史记》对《通俗演义》的成书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著名史学家蔡东藩著的《清史演义》中有言:“袁昶名臣也,以忠谏至祸,同罹惨刑。丹心未泯,碧血长埋。”袁公忠谏至祸是谁为之?他的一生功过究竟如何?我们在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清朝宫中官员履行》、《光绪皇帝石朱批》以及《清史稿》中,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4.
在对建国以来郑和研究回顾与展望的过程中,发现民国九年蔡东藩《明史演义·郑中官出使外洋》(1920),长期以来被郑和研究学界所忽略。蔡文不仅是20世纪早期(1905-1920)郑和研究起步阶段初、寥若晨星的梁启超等三篇郑和传外被长期忽略了的一篇;而且实际上乃是20世纪我国第一篇直接以郑和下西洋为题的重要郑和研究资料;所述及的有些问题和观点实开近现代郑和研究有关领域之先河。蔡东藩实为我国近代郑和研究早期梁启超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和开拓者。《明史演义》不同于一般演义小说的历史真实性;论述了《郑中官出使外洋》中十九个方面问题和观点的开拓性,价值与意义;蔡文对现代郑和研究仍有启示作用,不少观点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兵器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处于冷兵器时代,然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却把它写成了冷兵器和热兵器并用的时代。这是作者受其生活年代的兵器发展状况影响的结果。研究这个问题,对我们辨别《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是大有裨益的。 1 《三国志通俗演义》后半部多处提及火器,其中最具体生动的是以下描述火炮和地雷使用情景的几段(引文均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版)。  相似文献   

6.
子立 《古今谈》2004,(2):55-60
宋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个内忧外患不断、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年代,统治者对外敌卑躬屈膝、忍辱苟生,写过大量历史演义的蔡东藩谥之日“鼻涕”,鄙之极也。然而就文化而言,宋代却是我国封建时代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之一,不论是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均取得辉煌的成就。陈寅恪先生认为宋代乃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峰,不无道理。从宋代的刻书业也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1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孙刘联姻是脍炙人口的故事,桥国老是孙刘联姻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考察孙刘联姻故事在元明小说戏曲中的衍变和桥国老的出现,对认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过程和艺术价值具有一定的意义。孙刘联姻是历史上存在的事实。《三国志·吴书·妃嫔传》: 孙破虏吴夫人,吴主权母也……生四男一女。  相似文献   

8.
<正>我与《江淮文史》结缘,从她创刊就开始了。30年来,对《江淮文史》来说,我分别充当了“三者”的角色。一是“读者”。30年前的一天,省政协的一位领导同志,知我喜欢历史,特地让人送我一套书,是当时很热门的蔡东藩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同时还带来一本杂志。开始我对这本杂志并未引起注意,只是有一天,读书之余随手翻了一翻。没想到这一翻,就不忍释卷,一口气读完。那个年代,各类刊物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质量良莠不齐,特别是文史类的刊物,虚无历史有之,哗众取宠有之,粗制滥造有之,真正让人爱看并且耐看的不多。而《江淮文史》,从面世第一期起,就以清丽脱俗的风格,引起社会上的注目。她既有史论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活泼,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9.
最近花城出版社出版了台湾著名历史学家陈致平撰写的10卷巨著《中华通史)(台湾版为12卷)。该书曾获“金鼎奖”,读者遍及海内外。陈致平先生为何对历史学情有独钟呢?原来,1949年陈致平随同一批教授受聘来到台湾后,出现不少青年对于自己民族、国家的历史不免疏忘,作为一个“学历史的”,他感到有责任要有所匡助于社会,所以,他不借用种种通俗方式,在各个不同场合讲述中国历史,以培养青年的民族精神,免于数典忘祖。最初他曾编印一种《中华民族历史故事》,随讲散发,受聘于空中大学后,他又开系列讲座。经多年积累,反复修订,最后…  相似文献   

10.
《中国钱币》2005,(3):20-20
中国钱币学会名誉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钱币学会顾问郭彦岗先生于2005年5月15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90岁。郭彦岗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货币史学家,在钱币的研究及钱币知识的宣传普及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合著有《中国古代货币史简表》,参与了《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和《中国钱币大辞典》的编写。他的不幸去世,是上海市钱币学会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钱币事业的重大损失。上海市钱币学会顾问郭彦岗逝世$上海市钱币学会秘书处  相似文献   

11.
柯昌勋 《神州》2012,(21):10-11,13
《三国志通俗演义》其书的主题意识和思想倾向是众说纷纭,在学术界,至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定论。而要深刻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主题意识,仅单单从文本一个角度入手,是不够全面和立体的。理解作家在文学创作的作用和地位也是理解文学作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受到客观环境的刺激而产生心理活动的这一过程,在传播学中称为"人内传播"。本文将从传播学中自我传播的视角出发,对《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思想倾向提出新的认识和解读。  相似文献   

12.
过去,我们常常听说一个名词叫“护心镜”。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有这样的句子:“瑁急闪,正中后心,护心镜打缺一半。”此外,还有一个深入人心的情节,赵云与曹军杀得天昏地暗,酣战之时,幼主阿斗就在他护心镜后甜睡……这个小细节,却引起了盔甲研究者的热烈争论。  相似文献   

13.
英雄传奇,是我国章回小说中的一种独特类型,由《水浒传》开其端,《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水浒后传》、《说岳全传》、《说唐演义全传》等继其后,成为明清小说的重要支派。《水浒传》,是英雄传奇中最早的作品,也是它们之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在体裁形式及审美风格诸方面,对英雄传奇小说的发展,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4.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志演义》),是用小说形式来演化汉末三国历史的一部文学作品,它在传播历史故事的同时,也传播了这些历史故事所负载的作者的历史观念。其历史观由一系列既丰富又庞杂的思想和观点所组成,分散、错杂地融合在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叙述中,不少地方彼此抵触,相互矛盾,表现出一种二元对立的倾向。探讨《三国志演义》中这种二元化的历史观,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这部作品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是我国现代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也是第一个中国猿人头盖骨发现65周年.在纪念这位考古学界巨匠的今天,本刊重新发表了他在60年前撰写的《周口店洞穴层位采掘记》(1934)这部记载中国猿人发现、研究的记录,就更有特殊的意义.为了同样的目的,本刊同期还发表了裴文中先生的学生,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张森水先生撰写的《裴文中传略与浅析》一文.此文全面、科学、细致地介绍了这位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裴文中先生襟怀坦白、刚直不阿、生活俭朴、平易近人的一生,以及刻苦勤奋、富于独创、严谨进取的治学精神.裴文中先生所走的做人治学之路.正是我们年青学者们应走的路.他对待科学的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攀登的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16.
邹贺 《沧桑》2011,(5):68-76
本文列举岳飞题材的《说岳全传》《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武穆精忠报国传》《岳武穆精忠传》和《精忠录》五部长篇小说的版本情况,运用避讳的规则,重点分析锦春堂本,推断其为道光本。  相似文献   

17.
<正>父亲周楞伽(1911—1992),原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古小说整理专家。江苏宜兴人,十岁患伤寒致耳朵失聪。他是1936年中国文艺家协会40位发起人之一,中国现代文学馆认定的海派作家之一,曾经与鲁迅先生有通信之谊。著有长篇小说《炼狱》《中国抗战史演义》《哪吒》等,短篇小说集《旱灾》《风风雨雨》《田园集》等;整理《裴启语林》《插图本唐代传奇》《漫话金瓶梅》《幻术奇谈》等古籍。  相似文献   

18.
中国钱币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刚刚结束,回京后见到陈新余先生的来信,告诉我他最近完成的《中国钱币学基础》即将付印,希望我能作序,同时寄来该书的《前言》和目录。我未能读到全部书稿,按理不能随意作序,因有感于陈先生多年来潜心于中国钱币学和历代货币研究与教学的精神,决定在此写几句话,与陈先生和大家共勉。中国货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货币文化博大精深,涉及的很多方面需要历代学者不断深入研究。中国钱币学会自1982年成立以来,许多学者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还显得不够。新当选的中国钱币学会理事长马…  相似文献   

19.
法门寺创建于何时,正史无录,散见于释史、法门寺院历代碑石和有关的传说。由于法门寺在唐代佛教中的特殊性,因而历代传说神奇莫测,复杂多变,其记载也多讹谬。就释史来说,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在其记叙过程中,多重事,不重时,将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追溯的很远,往往形成事与时不符;而寺院历代石碑的撰写家在这一问题上更是不惜化费大量笔墨,以讹传讹,进行扩大演义,就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演越奇,使本来就不清楚的历史线条,更加纷乱。如《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记曰:“岐州舍利是阿育王灵迹,即魏州所载扶风塔是。”而《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却说:“按后魏志,阿育王役使鬼神,于阎浮提造八万四千塔,华夏之中有五,秦国岐山得其一焉。”我们遍查《魏书》,并无扶风、岐山  相似文献   

20.
马寿千的回族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寿千在回族史研究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他曾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回族》条目所撰写的条文中,反映了回族在祖国历史上的重大贡献。世纪之交,他任《中国回回民族史》(上)(下)、《中国民族百科全书》的回族卷副主编,做了一些工作。在纪念白寿彝先生时,突出地论说了回族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方法。对于古代回族史研究,马寿千有一系列论著,在《回族人物志》等著作中,他的贡献是突出的。他的近代回族史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清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近代史上回族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和辛亥革命中的回族人民。此外,他和白寿彝先生一起,在回族家谱等的研究上也取得相当突出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