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刊第一期发表了朱安平同志撰写的《三峡工程论争溯源》一文,不少读者致函我部,希望进一步了解南宁会议期间李锐和林一山二同志讨论三峡的具体情况。感谢湖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的支持,他们寄来了两同志亲自写的回忆文章,现予发表,作为该文的补充,以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2.
三峡工程的提出和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廷琤 《百年潮》2009,(11):27-3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在筹划建设三峡工程,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都亲自过问过这件事。邓小平、江泽民也都到长江三峡考察过。尽管三峡工程的决策道路是曲折的,但今天办成了。我们应该从头到尾把它记录下来。三峡工程从提出到建成,历经近—个世纪。在我工作的大半辈子里,我几乎都是在和长江治理、三峡工程打交道,先后担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的秘书,  相似文献   

3.
《湖南文史》2012,(2):43-43
从1953年到1958年.在不到5年的时间呈.毛泽东先后6次会见林一山(中国当代水利专家,曾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与他讨论三峡工程和长江水利建设问题。他曾对林一山说.你看能不能找个人代替我当国家主席,我给你当助手.修三峡大坝。但是就在毛泽东谋划三峡远景的时候.一位年轻干部却打断了他的思路.反对三峡大坝盲目上马。  相似文献   

4.
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历时几十年,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50年代的论争1959年,当时我们刚刚开始编制长江流域规划,并着手考虑三峡工程的设计工作。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同志总结了当时的工作成果,在《中国水利》杂志第5、第6期上,连载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长江流域规划若干问题的商讨》的文章,着重讲了两个问题,一是三峡工程在长江流域治理开发中的作用和地位,二是在进行长江流域规划的同时,要对三峡工程的设计展开深入研究,其中也谈到了三峡工程的正常蓄水位(最高为235米)以及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问题。9月…  相似文献   

5.
1958年1月17日,突然接到中央办公厅通知,让我第二天乘专机去南宁,参加中央的会议,办公厅负责人说:电报上写的是讨论三门峡问题;还说专机在武汉停留时,接林一山同志一起去。“讨论三门峡问题”?我纳闷了一下:三门峡正在施工,没发生什么问题。过武汉接林一山一起去,当即想到是电报中多出了一个“门”字,必定是讨论三峡问题。因近几年来,水利部特别是长江水利委员会及其负责人林一山,曾以各种办法催促中央:为了解决长江防洪问题,三峡工程应尽快上马。我当时在电力工业部主管水电建设工作,是反对这种意见的。1953年毛主席视察…  相似文献   

6.
魏廷 《百年潮》2006,(2):21-27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三峡工程从筹划到开工建设,历经半个多世纪。在50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与长江治理、开发打交道,先后担任  相似文献   

7.
朱玉  程振声 《百年潮》2008,(6):33-38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常委,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以期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中下游的洪灾,变水患为水利。李先念不仅完全赞同,且于1958年春陪同周恩来实地考察了三峡工程坝址和三峡库区。考察结果,形成了经中央政治局批准的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意见》指出:  相似文献   

8.
最近,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严重,而国务院近日讨论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披露了三峡工程的一些问题,更引起社会的担忧和联想。三峡工程和气候变化有无联系?学术论证上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否合理?国家以后在相似工程的论证上可以做出哪些改进?本刊对22年前曾为《长江长江:三峡工程论争》一书撰文的学者茅于轼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水利建设事业中,林一山同志以其突出的贡献,赢得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高度信任,被誉为“党内水利专家”、“长江王”等称号,成为治理开发长江的伟大创业。  相似文献   

10.
一三峡工程举世瞩目。我接手搞三峡工程是1958年成都会议以后。那时中央发了一个正式文件,即《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这是经过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通过,5月份发下来的。长办根据中央文件精神组织实施,于当年9月我担任长江三峡工程设计领导小组组长,要求两年之内提出初步设计。原来我是负责丹江口电站设计的。我接受这项工作不久,正遇上苏联斯大林格勒水电站工程截流,中国政府派出代表团,由李锐带队,我是成员之一,赴苏参观截流。当时,在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对国内三峡水利枢纽很关注,1958年11月中国驻苏联大使馆…  相似文献   

11.
酷热的1996年7月上旬,时为宜昌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的笔者与湖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和武汉大学历史系的一位教授同赴北京,为省、市两级政协合编的《三峡文史博览》一书找原长办主任林一山同志组稿。那天,我们来到故宫西侧一条胡同深处的一座四合院,绕过照壁,穿行两旁种有蔬菜的正中小道进入主客厅时,已八旬高龄的林老正等候我们的到来,几句问候话后我们就直切主题,林老则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他说———1949年我随董必武老接收国民党的水利机构,有了一支属于我们自己的治理长江的队伍。稍后,我即与苏联专家共事。三峡…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在筹划建设三峡工程,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都亲自过问过这件事.邓小平、江泽民也都到长江三峡考察过.尽管三峡工程的决策道路是曲折的,但今天办成了.我们应该从头到尾把它记录下来.三峡工程从提出到建成,历经近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13.
1949年,全国解放战争炮火刚熄,中共中央一纸命令,把一位挥师征战的将军调到了长江边,毛泽东、周恩来派他来管理长江水利。从此这位多年鏖战沙场的军人,便改行当起了长江大总管,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双目几近失明。他,就是被人称为“倔老头”的林一山同志。此刻,他对我谈起周恩来生前对三峡工程的关注,那无尽的话语似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环顾林老居室的四壁,我似乎置身在水的世界。西墙并列悬挂的荆江分洪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陆水试验坝、葛洲坝工程等巨幅彩照,记录着林老为中国水利事业40年奋斗的足迹。引人注目的是单独悬挂在东墙的那幅…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基础上,文章从长江三峡库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旅游资源的特征以及三峡工程兴建给长江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分析入手,探讨了长江三峡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与可持续利用问题。提出了三峡库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在遵循非均衡空间开发格局的同时实施"点-轴-网"战略开发模式,并指出"一线二区三精品"的战略开发重点和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以压倒优势的票数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决议。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对三峡工程作出庄重选择,充分体现了亿万人民要求尽快建设三峡工程的强烈意愿,也充分体现了三峡工程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完满统一。但这一成果是来之不易的。三峡工程的决策过程经历了近40年的风风雨雨,期间论争十分激烈,有不少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回顾与总结。一、三峡工程的提出开发利用长江三峡河段水能资源的问题,虽早在本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即已提出设想,之…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与三峡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刚 《百年潮》2004,(8):24-29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三峡工程凝结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无数心血.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三峡工程的上马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顾迈男 《百年潮》2010,(2):19-26
2008年1月5日,《人民长江报》第一版用整版篇幅发表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文章《一山独秀林不老大江浩荡水长流》,记述了水利部原顾问、长江水利委员会原负责人林一山的事迹。  相似文献   

18.
<正>《科技导报》(以下简称《导报》)与三峡工程是否上马的争论和全国人大对这项工程的表决两件事,有着不解之缘。我实际主持、主编《导报》16年,直接、间接介入其间。其过程,往事历历在目。这次拜读李锐老在贵刊9月号上刊出的《我知道的三峡工程上马经过》后,感慨万千。李锐老以他清晰的回忆,简洁的口述,把历经几十年的三峡工程这一桩全国、全世界瞩目的"历史公案"的来龙去脉,种种背景内幕表述得清  相似文献   

19.
魏廷琤 《百年潮》2012,(3):18-23
正长江三峡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正式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到90年代开工建设,经过了40多年的准备。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我一直与长江治理、开发打交道,从1949年开始,先后担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的秘书,长江流域规划  相似文献   

20.
<正>周恩来作为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从1954年起就开始操心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操心治理长江,操心三峡工程,在三峡工程"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葛洲坝工程建设决策过程中,更是科学思考,慎重缜密,工作细致,作风民主,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成为后辈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