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国初年,维护法律的国会议员与迷信强权的武力派并存,前者的政治影响力往往受到怀疑。1918年军政府改组,国会激进派民友社领袖的政治失利,似乎即是武力派战胜国会议员的不争事实。然而如果注意到国民党国会稳健派即益友社和政学会的政治主动性,就会发现,此次改组,或者可以看作是军政府内部体制由元首制向合议制的一次调整,是领袖人物由国会激进派向稳健派的暂时转移。当时国会议员和武力派的宗旨利害相互渗透,各自内部及相互之间立场不断重组,这使得国会议员有可能利用武力派之间的矛盾空隙,推进自己的主张,从而实际上对政局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疫情期间,“1918年大流感幸存者的提醒”上了微博热搜。面对当下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一位105岁的流感亲历者在采访中说:“我不想看到悲剧重演,人人都要当心。”100多年前,一场可怕的流感席卷全球。  相似文献   

3.
1918年教育法案是一战后英国颁布的一部重要教育法案,该法案的颁布有其特殊的社会时代背景,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法案出台背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其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1918-1921年英国对待关余问题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北根 《民国档案》2004,5(4):64-70
1918-1921年英国对关余问题的态度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8年9月广州军政府打算武力夺取广州海关至1920年11月孙中山在广州重掌政权。英国的态度是:赞成按一定比例向滇、桂军阀控制的广州军政府拨付关余,但反对军政府武力攫取海关的企图;广州军政府分裂后,将关余交由总税务司掌管,反对将关余分别交给广州军政府中的不同派别;不支持北京政府独享关余;反对北京政府撇开列强,控制关余的企图;军政府分裂后,赞成支付属于北京政府的关余;反对由徐世昌提出、得到美国赞成的用属于广州军政府的关余收买南方舰队的计划。第二阶段,从1920年11月孙中山在广州重掌政权到1921年4月列强强行解决关余问题未能成功。英国的态度是:执行敌视孙中山的政策,仍不同意向广州政府拨付关余,对孙中山夺取海关的计划进行武力威胁;不直接与广州政府打交道,以免造成对其承认的印象;准备抛弃孙中山解决关余问题;支持北京政府得到所有关余;后来态度有所变化,赞成关余用于治理西江;最终欲在损害广州政府利益基础上强行解决关余问题,但未能成功。  相似文献   

5.
关于教案的发源,目前学术界大致有四种观点:1.侵略说;2.中西化冲突说;3.三重危机说;4.多种因素说。①笔以为,笼统地将晚清近两千起②教案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列强侵略或两种异质化之间的冲突等都未免失之简单,应作具体分析。在晚清直隶,引发教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由传教士查还旧址、租买房产以及民教互争公产地亩引发的地产之争;摊派各种庙会和修庙钱引发纷争;细故口角争殴;教堂或传教士、教民遭劫窃引发;反教谣言、揭贴引发;民教双方由相互猜疑进而捏情上控引发教案等。  相似文献   

6.
李开军 《民俗研究》2005,(1):130-134
关于歌谣,人们往往首先会提及1918年《北京大学日刊》刊发的蔡元培校长歌谣征集启事,还有1920年冬北大组织成立的歌谣研究会。在一般人眼中,对歌谣的搜集和研究,就是从20世纪20年代前后开始的;然而以精英知识分子的身份,关注来自下层社会的歌谣,这一现象并非自20世纪20年代前后才开始出现。可以说,现代知识分子的这种风气,仍然是晚清以来知识阶层追求的一种延续。  相似文献   

7.
民国7年晋北一带疫情突发,极为严重。这次源于内蒙古的疫情,因便利的交通、人口的流动以及传统的风俗等因素而扩大,从而波及山西省20余县。在应对此次疫情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都有各自的表现。值得一提的是,阎锡山在此次山西防疫事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国家和民间的良性互动使得此次疫情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清代的直隶州曾相当普遍地出现于中国的大多数省份 ,其数量超过了元、明两代。清代前期 ,中央政府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明代施行过的复式三、四级政区层次被完全简化成单式的省 -府 (直隶州 ) -县三级制。而在简化层级的同时也实现了府的幅员的缩减 ,进行这一改革的主要手段就是增置直隶州。所以 ,直隶州的调整、变动成了清代前期行政区划改革中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任吉东 《史学集刊》2012,(2):101-107
科举废除后,近代地方社会精英群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士绅凭借旧时功名,新式精英依靠学堂学历,跻身于地方政权建设中。地方精英养成机制呈现出多元化、过渡化的特征,并伴生劣质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1918~1926年日本政府改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政府在1918~1926年的大正中后期一改此前相对冷漠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支持成立"日华学会",颁布改善中国留日学生待遇的系列法案,退还部分庚款建立中国留日学生学费补给制度等。其原因主要来自中国留日学生日益剧烈的反日斗争和欧美各国争夺中国留学生教育权的国际压力,以及本国各界人士要求反省和改进中国留日学生政策的呼吁与建议。因此,这些政策虽在客观上为中国留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方便,但并未改变日本政府通过留日学生培养中日亲善意识和亲日分子以配合侵华扩张政策的主观目的,所以具有明显的功利性、选择性、象征性和国际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Analysis of archival correspondence, the daily logs of troopships transporting soldiers to Europe and the Commonwealth War Graves Commission database for soldier deaths from pneumonia and influenza across Canada indicate that influenza was more common during the summer of 1918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Evidence of pandemic influenza so close to the outbreak of the fall wave calls into question the storyline of a mutated virus causing the emergence of the fall wave of the 1918 influenza pandemic. This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other host,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ircumstances, many related to the First world war, that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severity and timing of pandemic waves in Canada.  相似文献   

12.
作为买卖双方的中介机构,牙行在乡村市场自古有之,而到了近代,政府为满足自身攫取资源的需要,采用了包税制度,这种制度与乡村市场传统的抽用体系产生矛盾,使得维持村庄组织运行与乡地制度的基本保障与必要成本从根基上造成破坏,引发了乡村社会的多重危机。  相似文献   

13.
From uncertain origins in the spring of 1918, an apparently new variant of influenza A virus spread around the world as three distinct diffusion waves, infecting half a billion and probably killing around 40 million peopl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influenza transmission during the ten–month course of the epidemic in England and Wales, June 1918–April 1919, using the weekly counts of influenza deaths in London and the county boroughs as collated by the General Register Office, London. In addition, a particular case study of the borough of Cambridge is presented. From mid–1916, Cambridge contained, as well as its undergraduate population, a large naval contingent billeted in both the colleges and the town. It therefore affords the opportunity of studying the effect of the epidemic in contiguous groups with widely differing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a range of statistical methods (average lags, correlations and regressions), it is shown that the three waves that comprised the pandemic had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The first, moving through a population that was a virgin soil to the new virus strain, was explosive in its north to south progress across the country. The second wave was somewhat slower in its rate of diffusion and displayed a south to north drift. Finally, the third wave reverted more closely to the form of the first. The spread of all three waves, however, was underpinned by a clearly defined process of spatial contagion. The Cambridge study showed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pandemic in terms of the ages of those attacked: high rates were experienced across the age spectrum, a feature also seen internationally.  相似文献   

14.
2012年,驻马店文物工作者对驻马店市西平县谢老庄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初步勘探,采集的裴李岗文化和龙山文化遗物较丰富,有陶器、石器、动物骨角器及牙齿等。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裴李岗文化贾湖类型增添了新资料,为研究淮河流域上游驻马店区域内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墓葬的形制、葬式、排列情况和埋藏环境来看,周大庄宋金墓葬属短期内形成的规模较大的集体二次迁葬,为探讨当时的平民生活状况提供了生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所发现的1座西周墓和5座西汉墓,均为中小型墓,分为土坑、砖室两种。出土了陶器、铜器等50余件(组)。这次发掘为研究霍邱王郢地区的西周和西汉时期的葬制、葬俗及物质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遗址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台县骆驼城遗址,为我国现存规模较大、颇有影响的一座古城址。作者反复踏察了该城址及其周围的众多遗迹,摸清了其基本面貌,考得骆驼城为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因地震水患搬迁重筑的酒泉郡表氏(表是)县城,前凉至北周该城为凉州建康郡郡治及其所辖表氏(表是)县城,唐代为建康军城,公元766年废弃,该城延绵585年。  相似文献   

18.
中台子遗址地处鄂西北与四川、陕西的交汇地带。遗址包含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周文化以及唐代遗存,其新石器时期文化既有中原文化特征又有江汉地区文化因素,反映出汉水中上游文化与周边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发展成具有一种区域文化特征的地方文化。其周文化面貌属于楚文化范畴,文化因素乃承袭中原周文化风格发展而来。鄂西北地区是楚文化早期形成的重要区域,随着楚文化势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向南扩张形成了典型的楚文化。中台子遗址出土的陶豆柄上君市陶文,很有可能是楚国封君官市上的一件流通商品,对于探讨楚国官市职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诸暨牌头镇六朝古墓葬的发掘,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六朝青瓷器,特别是诸牌水M2发现了南朝“永初年宣”4字模印墓砖,为六朝墓葬的分期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汉代的疫病及其流行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涛 《史学月刊》2006,(11):25-30
根据相关文献的统计,两汉时期疫病的流行次数约为50次,其中西汉(含新朝)17次,东汉33次。两汉疫病的传播与战争关系十分密切,与战争有关的疫病约占五分之一。两汉时期的自然灾害已呈现出链发性和群发性的特点,疫病往往是在其他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流行。大体来看,疫病流行的次数东汉比西汉多,王朝后期比前期多。疫病次数的多少、流行时间的长短和疫情的大小,与国家控制疫情传播的能力有极大关系。两汉时期的疫病发生在治世的少,而在衰世和乱世则发生频繁。相对来说,两汉时期疫病的高发区在南方以及东汉的都城洛阳和关东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