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0年春,在山东省平邑县南武城故城附近发现汉、魏晋时期的墓葬三百余座,出土铜镜110面,据其主题纹饰特征分为13类。从中可以看出汉、魏晋时期铜镜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其流行的趋势,也反映了南武城地区手工制造业发达、经济繁荣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
2012年春,山东省高青县发现了一座西汉墓葬,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画像石墓门。本文通过对墓门上雕刻的车马出行图、纺织图、乐舞图、宴饮图、渔猎图等内容的分析,认为墓主人应是郡县一级的官吏,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的千乘县县令或千乘郡郡守,图案内容则体现了西汉时期齐国的社会经济和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农业发达的国家。根据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天文学很早便发生和发展起来,传说牺和就是古代掌管天文历法的人。《史记·历书》记载:“黄帝考定星历”,同书《索引》引《系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牺和占日,常仪占月。……所谓‘占日’是指观测太阳,计算日子,等等。”汉代的画像石刻上,也常有“日御牺和”图。  相似文献   

4.
宋伯航 《丝绸之路》2008,(12):34-35
去新疆伊犁旅游,不可不去西北闻名的圣佑庙。 圣佑庙地处新疆昭苏县城西北1公里处的洪纳海河沟口,藏语名叫“吉金铃”,蒙古语名为“博格达夏格松”,这是新疆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喇嘛教四大庙宇之一,新疆现存最宏伟的一座古代建筑园林,也是新疆境内最大的一所黄教寺院.  相似文献   

5.
周晓莉 《南方文物》2009,(4):190-191
一九六五年三月,在山东费县城北十五里,浚河南岸刘家瞳村北的高台地上,农民春耕时发现一座地下古墓,费县文化主管部门得知后,即采取措施。保护现场。经报批后由省地县组织力量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  相似文献   

6.
王升平 《收藏家》2010,(6):67-70
汉代画像石刻是我国两汉时期装饰于达官显贵、名流富豪的墓葬中,刻有各种画像和花纹的建筑石材。这些以石为地,以刀凿为笔,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精心雕刻各种人物、瑞兽、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天文星象等的画像,  相似文献   

7.
一、前 言 平邑县地处山东省南部,沂蒙山区的西缘。境内地形较为复杂,北部属蒙山中山丘陵区,中部属河谷平原区,南部属四开山低山丘陵区。主要河流有浚河,河,两河自西向东,南北并行,注入沂河。平邑县的文物调查工作始于1956年,计历次调查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61处,见附表。(图一)这些遗址大多分布在浚河流域,遗址以河旁台地居多,次为岭前坡地,洞穴遗址最少,仅有一处。现选择几处较有代表性的遗址进行介绍。 二、遗 址 1.东石门遗址(编号52)位于白彦镇东石门村西缘。遗址北距河约250米,南约50米处有一条自…  相似文献   

8.
阳信县位于山东省北部 ,北接无棣、庆云两县 ,南靠惠民县 ,东邻沾化、滨州两县市 ,西南为乐陵、商河。阳信县境内地貌为黄河下游冲积平原 ,在地质构造上近于渤海凹陷中心 ,成陆时间约在第四纪。境内地势自西向东逐渐倾斜 ,海拔约在 6米~ 11米之间。通过近年来文物普查 ,在该县境内新发现古文化遗址 3 0余处 ,有些遗存为鲁北地域的新发现。普查之后还得知 ,县境内商周时期及早于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相对集中地分布在该县的东南部。 (图一 ,见附表 )信阳县境内新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和所采集的文化遗物 ,为研究海岱地区北部的商周时期及之前的…  相似文献   

9.
自1956年以来,东阿县境内共发现古文化遗址13处,发现有大汶口、龙山和岳石文化遗存。本文将几处古文化遗址的调查情况和部分遗址采集的文化遗物标本进行分述,以说明这一地区的龙山文化介于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之间,是一过渡地带或为二者的结合部,为探讨龙山时期本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2005年9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利枢纽加高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阎杆岭墓群Ⅱ区的 38号墓进行发掘。该墓为“甲”字形积石积炭墓,墓室四壁和墓底积石积炭,出土鼎、罐、瓮、壶、仓、灶、井、磨、坛等陶器以及铜弩机、铜五铢钱、铁剑共计50余件,年代为西汉晚期。如该墓墓室四壁和墓底积石积炭墓应是丹江流域汉墓的地方特点,为汉墓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和2009年,山西省考古所等对山西右玉汉中陵故城进行了考古钻探、调查和发掘,了解了城墙、马面、瓮城、护城河的概况。在西城内探出一条南北向道路和部分夯土建筑基址,并发现了十几座窑址和部分灰坑。东城内也发现少量夯土建筑基址、窑址和灰坑。城内采集到了瓦当、砖、瓦等建筑材料和陶片。  相似文献   

12.
槐庄墓地位于河南伊川县彭婆乡槐庄。200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其中两座墓葬进行发掘,其时代分别相当于晋代中晚期和唐前期,出土一批晋、唐时期的文化遗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宁夏灵武市磁窑堡、回民巷古窑址进行实地考察并采集部分标本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这两处古窑址的烧造品种、文化内涵及工艺渊源等进行了论述。这两处窑址是目前已发现的最重要的西夏瓷窑遗址,对其进行调查和发掘,为在宁夏、内蒙、青海等地西夏遗址出土陶瓷的断代和窑口的判别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西夏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填补了故宫博物院在古陶瓷窑址调查方面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Qianhai, the early Qing order that forced people in southeast coast to evacuate the coast to a distance of ten to eighteen miles inland in order to eliminate anti-Qing activities, is an excellent topic through which to examine the formation of the border in Han local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tudies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encourages us to both refine our local case studies and map the wider picture. The story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Zhangpu County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provides a perfect case to discuss how the coastal evacuation policy was implemented in local society. It can also promote our understanding of multiple histories. First, the lineage story of the coastal evacuation can be described in greater detail. Even in a single county, there was no standard evacuation distance. Local officials relied on mountainous terrain and existing forts and fortified villages to form a line of defense that determined the scope of the evacuation. Second, the social landscape in the communities of the county demonstrates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local power structures. Many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deep-rooted lineages were badly weakened by the time they returned home after the evacuation order was rescinded. On the basis of the ebb and flow of local elites, the Qing state began to regulate households more closely, and state power thus penetrated to the local level. The household registers of Zhangpu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county, but the process shared with the rest of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region a pattern whereby pacification and local Defense shaped state penetration. Even in a supposedly “traditional” Han region, the empire needed to handle the problems of the border and social complexity, just as it did in “non-Han” areas. This illustrates the process of late imperial state formation in practice.  相似文献   

15.
2009~2010年,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对镇江市区双井路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发现并揭示出宋代漕河、清代关河河道,元末明初拖板桥,清代京口驿,宋、元粮仓仓基,宋代官署建筑基址等遗迹、遗址,出土宋代带官、昌字的建筑砖瓦及唐至清代遗物,为研究我国大运河漕运、宋元仓储建筑、镇江地域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